现代汉语“又+X”构式群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4 07:25
单音节副词“又”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功能方面的探讨,涉及语用、语义、语篇、标记等角度,共概括出“加强语气”、“预设否定”、“语篇衔接”、“反预期标记”、“申辩口气”、“逻辑推理”等六种类型,时贤多将这些功能归功于副词“又”。然而随着语言事实的不断挖掘,我们发现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即副词“又”难以覆盖话语功能的全貌。鉴于此,本文将副词“又”及其后面共现成分作整体研究。在BCC语料库中输入“又@”,并按类别统计,发现“又”与否定副词、疑问指代词、“了”共现的频率较高,而且副词“又”与这三种成分共现无法从字面情况的简单相加推知其话语意义,符合构式1+1>2的语法模式,故此将副词“又”与上述三种成分的共现分别码化为构式“又+Neg+Xp”“又+疑问指代词”“又+Xp+了”。这三个构式在话语意义构成成分方面呈现出一致性特征,即表达言者立场。其中构式“又+Neg+Xp”表达言者的事理立场,“又+疑问指代词”表达言者的认识立场,“又+Xp+了”表达言者的情感立场,故此统称为“又+X”构式群。“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的建构是从言者输入交际意图再回到听者识解交际意...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及研究思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思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应用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副词“又”的研究概况
1.3.2 构式“又+X”的研究概况
1.4 理论基础
1.4.1 功能语言学理论
1.4.2 互动语言学理论
1.4.3 构式语法理论
1.5 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与相关符号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语料来源
1.5.3 相关符号说明
第2章 “又+X”构式群界定及特征
2.1 “又+X”构式群界定
2.2 “又+X”构式群特征
第3章 构式“又+Neg+Xp”特点、形成机制与动因
3.1 主观否定情态义的浮现
3.2 固定部件“又”“Neg”
3.2.1 “又”的特征
3.2.2 “Neg”的特征
3.2.3 主语的特征
3.3 变量Xp的允准条件
3.3.1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3.3.2 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3.3.3 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
3.4 构式“又+Neg+Xp”的言者事理立场表达
3.4.1 核心话语功能:辅据言威
3.4.2 构式“又+Neg+Xp”的具体话语功能
3.5 构式“又+Neg+Xp”话语实现形式
3.5.1 “担心—劝说”相邻对的话语形式
3.5.2 “观点—辩驳”相邻对的话语形式
3.5.3 “询问—告知”相邻对的话语形式
3.5.4 “意外行为—疑惑”相邻对的话语形式
3.6 构式“又+Neg+Xp”的形成机制与话语功能产生动因
3.6.1 小句整合
3.6.2 低及物性
3.6.3 合作原则
3.7 小结
第4章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特点、形成机制与动因
4.1 主观确信义的浮现
4.2 “又”的功能
4.2.1 保证语义准确与完整
4.2.2 削弱句子现实性
4.3 疑问指代词的功能
4.3.1 “指代+评价”功能
4.3.2 构成反问句的功能
4.4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言者认识立场表达
4.4.1 可能性确信认识立场表达
4.4.2 必然性确信认识立场表达
4.5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的语义模式
4.5.1 “可确”类语义模式
4.5.2 “必确”类语义模式
4.6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及“又+疑问指代词+Xp”比较
4.6.1 疑问指代词意义的虚化程度
4.6.2 “又”的省略与否
4.6.3 变量Xp出现与否
4.6.4 言者认识立场表达差异
4.6.5 语义模式差异
4.7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的形成机制与话语功能产生动因
4.7.1 “又”的“重复义”
4.7.2 语境吸收
4.7.3 推理机制
4.8 小结
第5章 构式“又+Xp+了”特点、形成机制与动因
5.1 主观情感态度的浮现
5.2 固定部件“又”、“了”的特征
5.2.1 “又”的特征
5.2.2 “了”的特征
5.3 Xp的分析
5.3.1 Xp的词性
5.3.2 Xp的允准条件与限制特征
5.3.3 Xp的肯定与否定不对称
5.4 主语负同盟特征
5.5 构式“又+Xp+了”话语分布
5.6 构式“又+Xp+了”的言者情感立场表达
5.6.1 负面情感立场态度
5.6.2 客观事实的陈述
5.6.3 正面情感立场态度
5.7 构式“又+Xp+了”的形成机制与话语功能产生动因
5.7.1 语境吸收
5.7.2 “又”的“重复义”
5.7.3 礼貌原则
5.8 小结
第6章 “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的建构
6.1 “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的建构原则
6.1.1 关联性原则
6.1.2 显著性原则
6.1.3 简洁性原则
6.1.4 适宜性原则
6.2 “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的建构途径
6.2.1 语义推断
6.2.2 逻辑推断
6.2.3 常识推断
6.3 “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建构过程
6.3.1 言者的认知加工过程
6.3.2 听者的认知加工过程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基本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这话说的”的负面评价立场表达功能及其形成动因[J]. 方迪.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9(06)
[2]构式“又不/没Xp”的功能及其形成[J]. 文桂芳,李小军.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9(05)
[3]“真是的”负面情感立场偏移探析[J]. 孙屹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4]否定性违实条件句“不是C1,C2”的产生过程[J]. 朱丽师,杨永龙.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5]信据力:“呢”的交互主观性[J]. 完权. 语言科学. 2018(01)
[6]强调类副词的预设分析[J]. 袁梦溪. 现代外语. 2017(06)
[7]原因型“又+Neg+Xp”构式的会话功能[J]. 程亚恒. 汉语学习. 2016(04)
[8]降级“让”字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J]. 王小穹. 国际汉语学报. 2015(02)
[9]直接和间接否定拒绝:“并”和“又”的语篇衔接性[J]. 张京鱼,闫军利.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1)
[10]情理之中与预料之外:谈“并”和“又”的语法意义[J]. 李劲荣. 汉语学习. 2014(04)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反诘构式研究[D]. 程娥.武汉大学 2015
[2]现代汉语转折范畴的认知语用研究[D]. 张健军.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 齐春红.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 殷树林.福建师范大学 2006
[5]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 吕明臣.吉林大学 2005
[6]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 崔诚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硕士论文
[1]汉语非真值否定词“不”“没”语义研究[D]. 江莹.广西民族大学 2019
[2]语气副词“又”/“并”+否定成分的用法研究[D]. 毕文华.上海师范大学 2016
[3]释“再、又、还、也”与“不”“没”的共现[D]. 余紫微.华中师范大学 2016
[4]副词“也”、“又”的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 谷雨薇.华东师范大学 2014
[5]现代汉语副词“又”的语义及用法研究[D]. 沈小乐.上海师范大学 2012
[6]语气副词“并”与“又”的对比研究[D]. 唐子捷.北京语言大学 2007
[7]现代汉语申辩性口气研究[D]. 吕玮.山西大学 2007
[8]与否定项无标记关联的语气副词研究[D]. 陈佳宏.上海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88083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及研究思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思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应用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副词“又”的研究概况
1.3.2 构式“又+X”的研究概况
1.4 理论基础
1.4.1 功能语言学理论
1.4.2 互动语言学理论
1.4.3 构式语法理论
1.5 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与相关符号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语料来源
1.5.3 相关符号说明
第2章 “又+X”构式群界定及特征
2.1 “又+X”构式群界定
2.2 “又+X”构式群特征
第3章 构式“又+Neg+Xp”特点、形成机制与动因
3.1 主观否定情态义的浮现
3.2 固定部件“又”“Neg”
3.2.1 “又”的特征
3.2.2 “Neg”的特征
3.2.3 主语的特征
3.3 变量Xp的允准条件
3.3.1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3.3.2 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3.3.3 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
3.4 构式“又+Neg+Xp”的言者事理立场表达
3.4.1 核心话语功能:辅据言威
3.4.2 构式“又+Neg+Xp”的具体话语功能
3.5 构式“又+Neg+Xp”话语实现形式
3.5.1 “担心—劝说”相邻对的话语形式
3.5.2 “观点—辩驳”相邻对的话语形式
3.5.3 “询问—告知”相邻对的话语形式
3.5.4 “意外行为—疑惑”相邻对的话语形式
3.6 构式“又+Neg+Xp”的形成机制与话语功能产生动因
3.6.1 小句整合
3.6.2 低及物性
3.6.3 合作原则
3.7 小结
第4章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特点、形成机制与动因
4.1 主观确信义的浮现
4.2 “又”的功能
4.2.1 保证语义准确与完整
4.2.2 削弱句子现实性
4.3 疑问指代词的功能
4.3.1 “指代+评价”功能
4.3.2 构成反问句的功能
4.4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言者认识立场表达
4.4.1 可能性确信认识立场表达
4.4.2 必然性确信认识立场表达
4.5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的语义模式
4.5.1 “可确”类语义模式
4.5.2 “必确”类语义模式
4.6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及“又+疑问指代词+Xp”比较
4.6.1 疑问指代词意义的虚化程度
4.6.2 “又”的省略与否
4.6.3 变量Xp出现与否
4.6.4 言者认识立场表达差异
4.6.5 语义模式差异
4.7 构式“又+疑问指代词”的形成机制与话语功能产生动因
4.7.1 “又”的“重复义”
4.7.2 语境吸收
4.7.3 推理机制
4.8 小结
第5章 构式“又+Xp+了”特点、形成机制与动因
5.1 主观情感态度的浮现
5.2 固定部件“又”、“了”的特征
5.2.1 “又”的特征
5.2.2 “了”的特征
5.3 Xp的分析
5.3.1 Xp的词性
5.3.2 Xp的允准条件与限制特征
5.3.3 Xp的肯定与否定不对称
5.4 主语负同盟特征
5.5 构式“又+Xp+了”话语分布
5.6 构式“又+Xp+了”的言者情感立场表达
5.6.1 负面情感立场态度
5.6.2 客观事实的陈述
5.6.3 正面情感立场态度
5.7 构式“又+Xp+了”的形成机制与话语功能产生动因
5.7.1 语境吸收
5.7.2 “又”的“重复义”
5.7.3 礼貌原则
5.8 小结
第6章 “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的建构
6.1 “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的建构原则
6.1.1 关联性原则
6.1.2 显著性原则
6.1.3 简洁性原则
6.1.4 适宜性原则
6.2 “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的建构途径
6.2.1 语义推断
6.2.2 逻辑推断
6.2.3 常识推断
6.3 “又+X”构式群话语意义建构过程
6.3.1 言者的认知加工过程
6.3.2 听者的认知加工过程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基本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这话说的”的负面评价立场表达功能及其形成动因[J]. 方迪.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9(06)
[2]构式“又不/没Xp”的功能及其形成[J]. 文桂芳,李小军.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9(05)
[3]“真是的”负面情感立场偏移探析[J]. 孙屹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4]否定性违实条件句“不是C1,C2”的产生过程[J]. 朱丽师,杨永龙.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5]信据力:“呢”的交互主观性[J]. 完权. 语言科学. 2018(01)
[6]强调类副词的预设分析[J]. 袁梦溪. 现代外语. 2017(06)
[7]原因型“又+Neg+Xp”构式的会话功能[J]. 程亚恒. 汉语学习. 2016(04)
[8]降级“让”字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J]. 王小穹. 国际汉语学报. 2015(02)
[9]直接和间接否定拒绝:“并”和“又”的语篇衔接性[J]. 张京鱼,闫军利.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1)
[10]情理之中与预料之外:谈“并”和“又”的语法意义[J]. 李劲荣. 汉语学习. 2014(04)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反诘构式研究[D]. 程娥.武汉大学 2015
[2]现代汉语转折范畴的认知语用研究[D]. 张健军.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 齐春红.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 殷树林.福建师范大学 2006
[5]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 吕明臣.吉林大学 2005
[6]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 崔诚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硕士论文
[1]汉语非真值否定词“不”“没”语义研究[D]. 江莹.广西民族大学 2019
[2]语气副词“又”/“并”+否定成分的用法研究[D]. 毕文华.上海师范大学 2016
[3]释“再、又、还、也”与“不”“没”的共现[D]. 余紫微.华中师范大学 2016
[4]副词“也”、“又”的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 谷雨薇.华东师范大学 2014
[5]现代汉语副词“又”的语义及用法研究[D]. 沈小乐.上海师范大学 2012
[6]语气副词“并”与“又”的对比研究[D]. 唐子捷.北京语言大学 2007
[7]现代汉语申辩性口气研究[D]. 吕玮.山西大学 2007
[8]与否定项无标记关联的语气副词研究[D]. 陈佳宏.上海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88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8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