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固原镇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8 21:40
明建国以后,为抵御北方蒙古的进攻,先后在北部边疆地区设置九个军事防守区,称为“九边重镇”。明九边地区屯驻重兵,防御蒙古,关乎一国国运,与明代兴衰存亡关系密切,是朝廷重点经营地区。固原镇本陕西镇,是为明代九边之一。战略地位重要,“东顾榆林,西顾甘肃,与宁夏为唇齿”,承担着防蒙抚番双重任务。自成化年间三边总制设在固原,固原逐渐成为整个西北地区军事指挥中心,固原镇的“联属”与“总制”作用更加突出。在巩固明朝西北边防及维护明朝的边疆稳定上起到重要作用。明代九边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传统和重点领域,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军制、战争、民族关系为主题的政治、军事方面,在社会经济研究中也所涉及如军屯、盐法等。但以某一镇为单独研究对象的成果比较少见,尤其是固原镇,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边镇设立虽然是军事斗争的产物,但边镇的研究却是一个系统性课题。除了军事领域,它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社会等多个研究领域,包含沿革变化、军队数量、职官领导、防御工事、军需装备、后勤供应、特殊群体、文化教育等多个子课题。故本文选取极具特色的固原镇作为研究对象与研究区域,将上述项目统筹起来作为研究主要内容,通过对史料的搜集、...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明代固原镇卫所分布示意图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收子粒不变的话,也就是说嘉靖时期,军屯单位生产率比国初增长三分之一。以??往学界普遍认识是屯田只有在明初得到较认真的贯彻执行,效果最好,基本是成??功的,自宣德、正统以后,屯田制度一步步遭到破坏,屯田效益每况愈下,虽经??嘉靖、万历朝臣多次清理整顿,但整体上屯田规模和效益仍呈衰落趋势,终于无??法收拾。但我们从固原镇屯田发展来看,并非如此,而是在嘉靖朝前期军屯达到??顶峰。这一时期,无论屯田还是屯粮,固原镇都占整个陕西四镇总数的一半左右,??如下图所示意:??电粮(石)??
图6—2固原镇民运粮项目与数额变化示意图??正德十年(1515)、嘉靖二年(1523)两组数据都是本色,不见折银,说明这??一时期固原镇同宣府镇一样,基本都是只收纳本色,折银情况较少。自嘉靖十年??(1531)以后,本折中半,本色粮料各项剧减,折银数一路攀升;隆庆元年(1567)??本色粮料降至谷底,“本色不及二分,余倶改折色”??。民运本色比例越来越低,??隆庆间王崇古言时陕西四镇“民运本色粮148120石,折色粮银829780石”??。陕??西各镇粮料供应都极其缺乏,政府不得不努力恢复民运本色,如隆庆三年(1569),??“题准陕西布政司将临、巩府属原派该镇民运,自隆庆二年为始该改征本色,运??赴兰州管粮郎中交纳”?。故而本色粮料在隆庆年间有所回升。但终因本色输纳负??担过重,阻力很大,民运粮折银发展趋势无法阻挡。万历元年(1573)又推行大??量折银:“令陕西河州起运西宁仓秋粮银1141两,固原州仓夏税粮银162两,广??积库夏税银105两,俱存留河州仓补给参将营军士月粮支用;将镇原县起运一条??城堡秋仓粮1600两内,拨1409两以补西宁、固原广积各仓库,前项之数余银190??两,仍作一条城堡仓征解兰州广积仓上纳。”??同时期岷州卫官军马匹所用粮料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陕西三边总制人数考实[J]. 马维仁.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2]甘肃环县明代魏氏将军墓考察研究[J]. 沈浩注,赵法发. 西夏研究. 2016(03)
[3]明代《固原东路初修白马城记》碑文考释[J]. 王仁芳.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4]郧阳抚治辖区的历史演变[J]. 徐永安.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5]论固原边塞文化[J]. 佘贵孝,郭勤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4(02)
[6]《荡空松山碑》考述[J]. 杨荣斌,马一. 西夏研究. 2013(03)
[7]《平番得胜图卷》考略[J]. 朱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3(06)
[8]论汉藏人文地理分界线——以河洮岷地区为中心的分析[J]. 张力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3(02)
[9]明代九边延绥巡抚始设与辖区新探[J]. 李大海.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04)
[10]《明代驿站考》陕西驿站补正[J]. 刘景纯.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02)
博士论文
[1]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D]. 赵现海.东北师范大学 2005
[2]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D]. 于默颖.内蒙古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明代固原镇防务研究[D]. 吕丽红.内蒙古大学 2014
[2]明代北方五省民运粮研究[D]. 杨维.辽宁师范大学 2013
[3]明代河洮岷地区交通研究[D]. 周元刚.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王越西北军事活动研究[D]. 魏山.西北师范大学 2012
[5]明代北疆总督研究[D]. 肖春梅.云南大学 2011
[6]明代延绥镇粮饷供应地理研究[D]. 段琳.陕西师范大学 2010
[7]论明代世军制下清勾制度的失败及其原因[D]. 何庆平.东北师范大学 2009
[8]明代西北防区主体官员任用特征研究[D]. 王魁诗.陕西师范大学 2008
[9]明清时期甘肃洮岷地区汉族移民研究[D]. 宋丽丽.兰州大学 2007
[10]论明代的战车与车营[D]. 陈刚俊.江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95638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明代固原镇卫所分布示意图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收子粒不变的话,也就是说嘉靖时期,军屯单位生产率比国初增长三分之一。以??往学界普遍认识是屯田只有在明初得到较认真的贯彻执行,效果最好,基本是成??功的,自宣德、正统以后,屯田制度一步步遭到破坏,屯田效益每况愈下,虽经??嘉靖、万历朝臣多次清理整顿,但整体上屯田规模和效益仍呈衰落趋势,终于无??法收拾。但我们从固原镇屯田发展来看,并非如此,而是在嘉靖朝前期军屯达到??顶峰。这一时期,无论屯田还是屯粮,固原镇都占整个陕西四镇总数的一半左右,??如下图所示意:??电粮(石)??
图6—2固原镇民运粮项目与数额变化示意图??正德十年(1515)、嘉靖二年(1523)两组数据都是本色,不见折银,说明这??一时期固原镇同宣府镇一样,基本都是只收纳本色,折银情况较少。自嘉靖十年??(1531)以后,本折中半,本色粮料各项剧减,折银数一路攀升;隆庆元年(1567)??本色粮料降至谷底,“本色不及二分,余倶改折色”??。民运本色比例越来越低,??隆庆间王崇古言时陕西四镇“民运本色粮148120石,折色粮银829780石”??。陕??西各镇粮料供应都极其缺乏,政府不得不努力恢复民运本色,如隆庆三年(1569),??“题准陕西布政司将临、巩府属原派该镇民运,自隆庆二年为始该改征本色,运??赴兰州管粮郎中交纳”?。故而本色粮料在隆庆年间有所回升。但终因本色输纳负??担过重,阻力很大,民运粮折银发展趋势无法阻挡。万历元年(1573)又推行大??量折银:“令陕西河州起运西宁仓秋粮银1141两,固原州仓夏税粮银162两,广??积库夏税银105两,俱存留河州仓补给参将营军士月粮支用;将镇原县起运一条??城堡秋仓粮1600两内,拨1409两以补西宁、固原广积各仓库,前项之数余银190??两,仍作一条城堡仓征解兰州广积仓上纳。”??同时期岷州卫官军马匹所用粮料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陕西三边总制人数考实[J]. 马维仁.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2]甘肃环县明代魏氏将军墓考察研究[J]. 沈浩注,赵法发. 西夏研究. 2016(03)
[3]明代《固原东路初修白马城记》碑文考释[J]. 王仁芳.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4]郧阳抚治辖区的历史演变[J]. 徐永安.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5]论固原边塞文化[J]. 佘贵孝,郭勤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4(02)
[6]《荡空松山碑》考述[J]. 杨荣斌,马一. 西夏研究. 2013(03)
[7]《平番得胜图卷》考略[J]. 朱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3(06)
[8]论汉藏人文地理分界线——以河洮岷地区为中心的分析[J]. 张力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3(02)
[9]明代九边延绥巡抚始设与辖区新探[J]. 李大海.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04)
[10]《明代驿站考》陕西驿站补正[J]. 刘景纯.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02)
博士论文
[1]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D]. 赵现海.东北师范大学 2005
[2]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D]. 于默颖.内蒙古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明代固原镇防务研究[D]. 吕丽红.内蒙古大学 2014
[2]明代北方五省民运粮研究[D]. 杨维.辽宁师范大学 2013
[3]明代河洮岷地区交通研究[D]. 周元刚.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王越西北军事活动研究[D]. 魏山.西北师范大学 2012
[5]明代北疆总督研究[D]. 肖春梅.云南大学 2011
[6]明代延绥镇粮饷供应地理研究[D]. 段琳.陕西师范大学 2010
[7]论明代世军制下清勾制度的失败及其原因[D]. 何庆平.东北师范大学 2009
[8]明代西北防区主体官员任用特征研究[D]. 王魁诗.陕西师范大学 2008
[9]明清时期甘肃洮岷地区汉族移民研究[D]. 宋丽丽.兰州大学 2007
[10]论明代的战车与车营[D]. 陈刚俊.江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95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9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