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边塞诗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5 04:47
  宋代边塞诗、词的创作具有自身的特色和成就,其形成、发展深受宋代军政制度与外交政策的影响。宋代兵学研究与宋人的边塞诗观也起了一定作用。方回《瀛奎律髓》对于边塞诗更是进行了专门而细致的选、评,对边塞诗类别的形成与研究有重要意义。北宋边塞诗词的创作数量大,作家多,尤以范仲淹等二十位作家最为重要。北宋时期边塞作家年辈上形成了前后相继的三个梯队,每个群组中主导作家的身份有所不同,与不同时期宋王朝对外关系情况大致契合。作家之间以边塞诗词为媒介进行了联络和交流,形成了北宋边塞诗词创作的作家群体。边塞诗词在北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型过程。在此进程中,边塞诗风也由唐代为代表的风格转变形成了宋诗的独特风格。北宋边塞作家有的曾亲至边疆地区,有的由于缺乏经历,进行创作则全凭想象,故此两类作品也颇显不同。前者以范仲淹为代表,实至边地的经历对于诗词创作有直接影响,描述性的内容表现出真实感,论说性内容则有“书生论剑”特点。后者以梅尧臣为代表,由于缺乏实践经历,其创作有耽于幻想的倾向,对于塞上生活的描述只能基于艺术的想象,而作品中论说性内容则表现出“纸上谈兵”的特点。范、梅二人是有典范意义的北宋边塞诗人。北宋边塞诗词对...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北宋边塞诗词的创作生态
    第一节 北宋边疆与边塞考述
    第二节 北宋的军政制度与外交政策
    第三节 宋人的兵学研究与边塞诗观
    小结
第二章 北宋边塞诗词的创作群体
    第一节 边塞作家的群体构成
    第二节 边塞诗人的转型与诗风丕变
    第三节 边塞诗词酬赠与作家聚合
    小结
第三章 实至边地与诗词创作
    第一节 塞草烟光阔: 基于亲身体验的诗词描述
    第二节 书生论剑: 边塞诗词的论说
    第三节 范仲淹的人生选择与边塞诗词
    小结
第四章 心系边塞与诗词创作
    第一节 吾闻将士怀:塞上生活的想象与诗词描述
    第二节 纸上谈兵: 边塞诗词的论说
    第三节 梅尧臣的边塞诗创作
    小结
第五章 北宋对外战和及其诗词表现
    第一节 北宋与周边政权的战和格局
    第二节 战事诗词与战争的文学书写
    第三节 奉使诗词与和平的文学表达
    小结
第六章 北宋边塞诗词的艺术及意义
    第一节 北宋边塞诗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 北宋边塞词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北宋边塞诗词的意义与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代边塞诗“辽阳”意象与民族文化心理[J]. 张硕.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2]21世纪边塞诗研究述略[J]. 杨晓霭,高震.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3]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宋代边塞词解读[J]. 董继兵.  青海社会科学. 2014(01)
[4]论北宋名臣韩琦的诗歌[J]. 莫砺锋.  文学遗产. 2014(01)
[5]论唐五代文人边塞词[J]. 劉尊明.  词学. 2013(01)
[6]边塞诗概念小考[J]. 李浚植.  中国韵文学刊. 2013(01)
[7]两宋出使辽金诗阐论[J]. 陈大远.  北方论丛. 2012(06)
[8]论宋代边塞诗词的主题风貌[J]. 马冠芳.  新西部(理论版). 2012(14)
[9]唐宋边塞诗风格成因比较[J]. 赵飞,郭艳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2(07)
[10]浅析宋代边塞词的人物典故[J]. 董继兵.  大众文艺. 2012(09)

博士论文
[1]宋代外交行記與語錄研究[D]. 王皓.四川师范大学 2012
[2]多元文化背景中元代边塞诗的发展[D]. 郭小转.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隋唐东北边塞诗研究[D]. 彭飞.吉林大学 2011
[4]唐代边塞诗综论[D]. 应晓琴.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D]. 佘正松.四川大学 2005
[6]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D]. 阎福玲.南京师范大学 2004
[7]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D]. 任文京.河北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唐宋边塞诗词的比较研究[D]. 卢红军.西北大学 2010
[2]宋代乐府题边塞诗研究[D]. 吴彤英.河北师范大学 2009
[3]两宋边塞词产生机制初探[D]. 牛菲.吉林大学 2008
[4]南宋使金诗研究[D]. 李自豪.广西师范大学 2008
[5]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D]. 王英.南京师范大学 2004
[6]北宋使辽诗研究[D]. 杨静.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43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643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1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