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8 10:52
对先秦儒家而言,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成就理想人格即圣人。圣人人格的完善过程便以仁为核心在忠、孝、义、礼等多重维度下展开并实现,先秦儒家称其为“成仁”。仁的生发依据在己不在人,由内不由外,人性论成为贯通先秦儒家成仁理路的逻辑起点,从孔子性近习远说到思孟一派对主体心性道德属性的重视,至孟子明确对性善论进行先验预设,再至荀子发掘人心有欲的自然属性与主体成就自身与社会价值的道德追求之间的逻辑关联,或者重视现实效果或者强调主体行为动机,从而显示出不同的价值倾向。先秦儒家对士阶层的主体人格设定是君子圣贤,孝与礼成为家族与社会等空间场域中在情感与理性不同价值维度上的界定标准。先秦儒家重视孝亲与丧礼及其背后衍生出对生命的感恩与敬畏之情,建构儒学价值体系以孝亲伦理作为情感依托,进一步落实到其他生活经验层面,主体价值的实现还需要依靠礼并在其约束下进行。从个人、家族、国家的不同主体界定到修身、齐家与治国的内容规定,从个人私德与社会公德的功能范围到伦理道德与制度规范的形式转化,礼一直作为纲领性观念在儒家思想中架构起仁义理想,落实到具体行为实践中发挥规范与教化功能。忠与恕作为一以贯之的价值原则体现于先秦儒家“成仁...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人性基础
1.1 孔子之性出本源
1.1.1 孔子之性近习远
1.1.2 孔子之性与天道
1.1.3 孔子之执中养性
1.2 孟子以应然论性
1.2.1 动机合义性:以良心论性善
1.2.2 修为工夫:性善何以成圣
1.3 荀子之性朴致恶何以可能
1.3.1 以自然欲望所致结果而言恶
1.3.2 以心知而化性起伪
1.4 人性论对成仁理路的内外贯通
第2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情理向度
2.1 孝:仁的情感依托
2.1.1 孝的价值起源
2.1.2 善事父母与以孝悌为本
2.1.3 孝亲与仁本的不同价值定位
2.2 礼:仁的实践理性
2.2.1 尚礼的实质:克己复礼以归仁
2.2.2 礼以成敬的内在根据
2.2.3 明分使群的外在规范
2.2.4 群居合一的价值目的
第3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践行原则
3.1 忠与恕的立达之道
3.1.1 诚敬尽心之忠道内涵
3.1.2 视人如己的恕道原则
3.2 义与利的价值取舍
3.2.1 公私内涵的历史界定
3.2.2 公与私的道义褒贬
3.2.3 利的公私双重内涵
3.2.4 目的与手段:义与利的价值定位
3.2.5 道义性目的与功利性手段之间的选择张力
第4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本体之思
4.1 价值本体的形上建构
4.1.1 价值本体外设:援天道以明人事
4.1.2 与天地合德:道德境界的价值超越
4.2 价值本体内铄主体心性
4.3 从外设到内铄的价值转化
4.3.1 主体人格的双重演化
4.3.2 德治理想的现实遭遇
第5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主体人格
5.1 君子圣贤:价值主体的人格理想
5.1.1 主体完善自身的价值依据
5.1.2 主体完善自身的践行路径
5.2 价值主体人格的理想典范与历史事实
5.3 君子理念倡导与文人历史现象的差异
5.3.1 从主体君子人格到文人依附性格的相异衍化
5.3.2 “权”与“贵”催生文人的依附性
第6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外王功业与终极归属
6.1 平天下的价值功业
6.1.1 家、国与天下衍生的等级与义务观念
6.1.2 “天下”的教化内涵
6.1.3 平治天下的道义自觉
6.1.4 均平天下的责任落空
6.1.5 从平天下到天下平的“道”与“势”博弈
6.1.6 价值理念中平天下的逻辑合理性
6.2 成仁的终极归属
6.2.1 成仁的自由意志与自觉行为
6.2.2 仁以为己任的终极追求
6.2.3 成仁工夫与仁学理想的张力断层
6.2.4 仁道理想与现实难能兼得
第7章 先秦儒家价值观的后世演变
7.1 “独尊儒术”下的抗衡与妥协
7.1.1 价值之天成为“道”与“王”的权威来源
7.1.2 等级秩序中的个人主体性完善
7.1.3 天子代天行道
7.2 天理本体的理学发挥
7.2.1 理一与分殊之间体用本末的理论关联
7.2.2 心性之学与明体达用之间的价值平衡
7.3 “心外无理”的良知本体
7.3.1 阳明心学的历史与学术背景
7.3.2 人与万物一气同体
7.3.3 良知本体践行于世的历史回应
第8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回顾与展望
8.1 追溯先秦儒家价值理念的初衷
8.2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交互并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孟子》与《古今人表》的理想人格论——以圣、仁、智为中心[J]. 杨海文. 江汉论坛. 2016(01)
[2]“仁”的内涵、现代价值与现代调节[J]. 程志华. 河北学刊. 2015(03)
[3]儒家文化的古代发生、现代困境与未来出路——余英时关于儒家文化的理解[J]. 程志华.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5(02)
[4]关于儒家血亲情理学术争鸣的反思[J]. 刘清平.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5(01)
[5]孔子的生活体验、德福观及道德自律——从郭店简《穷达以时》及其相关文献来考察[J]. 王中江. 江汉论坛. 2014(10)
[6]儒学信仰建构中的“中国意识”问题研究[J]. 朱锋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4)
[7]君权牺牲品:先秦儒家道德的变异[J]. 陈鹏. 思想战线. 2014(04)
[8]“距杨墨”与孟子的异端批判意识[J]. 杨海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9]“门内”的儒家伦理——兼与廖名春先生商榷《论语》“父子互隐”章之理解[J]. 郭齐勇,肖时钧.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10]对道德与知识的双重关切——朱熹“格物致知论”探微[J]. 李承贵.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本文编号:3671377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人性基础
1.1 孔子之性出本源
1.1.1 孔子之性近习远
1.1.2 孔子之性与天道
1.1.3 孔子之执中养性
1.2 孟子以应然论性
1.2.1 动机合义性:以良心论性善
1.2.2 修为工夫:性善何以成圣
1.3 荀子之性朴致恶何以可能
1.3.1 以自然欲望所致结果而言恶
1.3.2 以心知而化性起伪
1.4 人性论对成仁理路的内外贯通
第2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情理向度
2.1 孝:仁的情感依托
2.1.1 孝的价值起源
2.1.2 善事父母与以孝悌为本
2.1.3 孝亲与仁本的不同价值定位
2.2 礼:仁的实践理性
2.2.1 尚礼的实质:克己复礼以归仁
2.2.2 礼以成敬的内在根据
2.2.3 明分使群的外在规范
2.2.4 群居合一的价值目的
第3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践行原则
3.1 忠与恕的立达之道
3.1.1 诚敬尽心之忠道内涵
3.1.2 视人如己的恕道原则
3.2 义与利的价值取舍
3.2.1 公私内涵的历史界定
3.2.2 公与私的道义褒贬
3.2.3 利的公私双重内涵
3.2.4 目的与手段:义与利的价值定位
3.2.5 道义性目的与功利性手段之间的选择张力
第4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本体之思
4.1 价值本体的形上建构
4.1.1 价值本体外设:援天道以明人事
4.1.2 与天地合德:道德境界的价值超越
4.2 价值本体内铄主体心性
4.3 从外设到内铄的价值转化
4.3.1 主体人格的双重演化
4.3.2 德治理想的现实遭遇
第5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主体人格
5.1 君子圣贤:价值主体的人格理想
5.1.1 主体完善自身的价值依据
5.1.2 主体完善自身的践行路径
5.2 价值主体人格的理想典范与历史事实
5.3 君子理念倡导与文人历史现象的差异
5.3.1 从主体君子人格到文人依附性格的相异衍化
5.3.2 “权”与“贵”催生文人的依附性
第6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外王功业与终极归属
6.1 平天下的价值功业
6.1.1 家、国与天下衍生的等级与义务观念
6.1.2 “天下”的教化内涵
6.1.3 平治天下的道义自觉
6.1.4 均平天下的责任落空
6.1.5 从平天下到天下平的“道”与“势”博弈
6.1.6 价值理念中平天下的逻辑合理性
6.2 成仁的终极归属
6.2.1 成仁的自由意志与自觉行为
6.2.2 仁以为己任的终极追求
6.2.3 成仁工夫与仁学理想的张力断层
6.2.4 仁道理想与现实难能兼得
第7章 先秦儒家价值观的后世演变
7.1 “独尊儒术”下的抗衡与妥协
7.1.1 价值之天成为“道”与“王”的权威来源
7.1.2 等级秩序中的个人主体性完善
7.1.3 天子代天行道
7.2 天理本体的理学发挥
7.2.1 理一与分殊之间体用本末的理论关联
7.2.2 心性之学与明体达用之间的价值平衡
7.3 “心外无理”的良知本体
7.3.1 阳明心学的历史与学术背景
7.3.2 人与万物一气同体
7.3.3 良知本体践行于世的历史回应
第8章 先秦儒家价值体系的回顾与展望
8.1 追溯先秦儒家价值理念的初衷
8.2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交互并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孟子》与《古今人表》的理想人格论——以圣、仁、智为中心[J]. 杨海文. 江汉论坛. 2016(01)
[2]“仁”的内涵、现代价值与现代调节[J]. 程志华. 河北学刊. 2015(03)
[3]儒家文化的古代发生、现代困境与未来出路——余英时关于儒家文化的理解[J]. 程志华.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5(02)
[4]关于儒家血亲情理学术争鸣的反思[J]. 刘清平.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5(01)
[5]孔子的生活体验、德福观及道德自律——从郭店简《穷达以时》及其相关文献来考察[J]. 王中江. 江汉论坛. 2014(10)
[6]儒学信仰建构中的“中国意识”问题研究[J]. 朱锋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4)
[7]君权牺牲品:先秦儒家道德的变异[J]. 陈鹏. 思想战线. 2014(04)
[8]“距杨墨”与孟子的异端批判意识[J]. 杨海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9]“门内”的儒家伦理——兼与廖名春先生商榷《论语》“父子互隐”章之理解[J]. 郭齐勇,肖时钧.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10]对道德与知识的双重关切——朱熹“格物致知论”探微[J]. 李承贵.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本文编号:3671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67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