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没骨花鸟画 ——以“二居”的没骨花鸟画为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2-12-24 10:28
  本课题以地处岭南地区的“二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试图将其贯穿于整个没骨花鸟画的发展脉络中,追溯其对于没骨花鸟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意义,从而探索出他们对于现代没骨花鸟画创作的一点启示。本文将“二居”作为分水岭,认为“二居”之前的没骨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是属于传统没骨画概念的,“二居”之后的没骨花鸟画是现代没骨的主要表现形式。围绕这一点展开,笔者试图探讨以下内容:首先,对“二居”和“没骨”的概念作出明确的定义,“没”即可以理解为“没有”也可以理解为“弱化”,“骨”即是造型轮廓的“白描线”也可以是水色碰撞的“色线”;其次,对没骨花鸟画的表现形式的演变与发展作出系统性的梳理,大体可以概括为由“凹凸法”-“没骨花”-“书写性没骨”-“工写结合没骨”的表现形式;再次,对“二居”的没骨花鸟画艺术与审美作详细的论述,总结其独具特色的美学特质;最后,探索“二居”的没骨花鸟画之所以可以成为现代没骨花鸟画起点的几点原因,并结合现代没骨花鸟画家的个案作比较说明。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首次论证了“没骨元素”的最初表现形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岩画,其剪影式的平涂效果应该是早期的“没骨元素”;并对前人研究不足的“二居”... 

【文章页数】:1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4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几个概念的界定
    2.1 对“二居”的解读
    2.2 对“没骨画”的概念界定
        2.2.1 传统没骨画的概念
        2.2.2 现代没骨画的概念
    2.3 没骨的笔墨体现
        2.3.1 没—溶于水的隐藏
        2.3.2 骨—以色造型的色骨
    2.4 花鸟画的出现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居”之前没骨花鸟画流变及艺术特色
    3.1 由“凹凸花”到“没骨法”
        3.1.1 没骨法的原始形态
        3.1.2 没骨法的前身为“凹凸花”
    3.2 由“徐黄异体”到“书写性没骨画”
        3.2.1 徐崇嗣创“没骨图”
        3.2.2 “书写性没骨画”的出现
    3.3 由“写性赋彩”到“粗笔色墨没骨画”
        3.3.1 文人“水墨没骨画”的先导作用
        3.3.2 “色墨没骨画”与孙隆的“粗笔没骨”艺术
    3.4 没骨画发展的新峦峰
        3.4.1 恽氏“舍山水而改画花卉”的缘由
        3.4.2 恽氏“工写结合”的没骨花鸟画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居”清新润泽的没骨花鸟画
    4.1 “二居”没骨花鸟画的形成因素
        4.1.1 “二居”所处的岭南文化背景
        4.1.2 “二居”所处的岭南地域背景
    4.2 从“翰墨书香”到“十香园时光”
        4.2.1 “二居”乡土绘画的形成
        4.2.2 “二居”没骨花鸟画艺术的黄金期
        4.2.3 十香园里的绘画时光
    4.3 “二居”清新润泽的图式语言
        4.3.1 “宋人骨法元人韵”
        4.3.2 “以水为媒,水色一天”
        4.3.3 小品形制的极致与局限
    4.4 “二居”花鸟画的美学特点
        4.4.1 自由超脱的出世思想
        4.4.2 淡淡情趣的即兴之作
        4.4.3 诗心画意的意境追求
        4.4.4 水色碰撞的生动气韵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居”没骨花鸟画的影响及启示意义
    5.1 “二居”没骨花鸟画的创作革新
        5.1.1 “二居”没骨花鸟画所隐现的突破观念
        5.1.2 对近现代岭南花鸟画产生的影响
        5.1.3 “二居”的门生高剑父对花鸟画的革新
    5.2 启示当代没骨花鸟画的发展
        5.2.1 启示我们对传统绘画笔墨法则的思考
        5.2.2 “现代没骨”的现状与意义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对中国艺术研究院林若熹教授的专访摘要
附录B “二居”艺术活动及社会背景简谱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726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26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9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