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的发生 ————基于范式转换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3-02-26 08:58
  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在中国哲学这条大河之中,宋明理学总可算作湍急壮丽之一处。然而明清以降,理学的命运却往往因政治、社会等因素而颠簸不定,一度遭到彻底否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理学重又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点、热点,但近几十年来的研究多集中于朱熹、王阳明等“大人物”,掀起了“朱子热”“阳明热”等研究热潮。当然,从思想的成熟性、深刻性而言,“大人物”自有其研究价值,但任何一种哲学形态的出现都是其哲学使命驱动的结果,要想准确理解某一思潮、学派、学者,不仅要认识其巅峰形态,还应不断返回其原初形态,因其思想密码早已蕴含在发生之时。由此,要想准确理解理学思潮、反理学思潮并实现理学现代化,必须对“理学的发生”问题给予足够重视。鉴于以往学界关于“理学的发生”问题研究的经验教训,从“范式转换”的动态视角切入理学发生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在这一视角下,一方面须正视早期理学与“前理学”时期诸哲学形态(如魏晋玄学、佛道宗教、隋唐儒学)之间的关联,确认它们各自所属的哲学范式,并揭示范式转换背后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须正视早期理学内部及其与巅峰理学之间的关联,承认它们之间真真切切地存在着“比较级”——逻辑...

【文章页数】:2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重回理学发生的“现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为何研究“理学的发生”
    第二节 回顾与评析: 已有研究成果及其不足
        一、道统叙事: 文献学视野下的理学探源
        二、使命追问: 从哲学视角看理学的发生
        三、逻辑演绎: 史思结合看理学发生机制
        四、评史论世: 大历史视域中的多元探索
        五、既往研究的经验与不足
    第三节 思路与创新: 基于“范式转换”视角的尝试
        一、基本思路与结构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与难点
上篇 早期理学的范式转换
    第一章 哲学使命: 从天人观看理学的本原追问
        第一节 由分到合: 古代天人观源流新考
        第二节 宋承魏晋: 早期理学的“天人合一”观
        第三节 天地之心: 理学的“寻根”使命
        小结
    第二章 思维方式: 从“本末论”到“体用论”
        第一节 本末思维: 历史传统及其理论困境
        第二节 思维谋变: 从玄学到佛教的努力
        第三节 体用思维: 早期理学家的多元实践
        小结
    第三章 价值观念: 儒家道统构造与伦理重建
        第一节 道统建构: 经典与学术的嬗变
        第二节 性论复兴: 应对佛道的哲理依据
        第三节 性理合一: 儒家道德本体的确立
        小结
下篇 “北宋五子”的多元开拓
    第四章 邵雍: “心法”先天
        第一节 心迹之判: 辟佛与先天学的提出
        第二节 一己之心: “以我观物”及其困境
        第三节 天地之心: “以物观物”及其超越
            一、观之以理: 理是数理
            二、天地之心: 天地万物之至理
        第四节 圣人之心: 合天心而顺至理
        小结
    第五章 周敦颐: “太极”无极
        第一节 一个争议: 生成论还是存在论
        第二节 从话语源流看“太极”的元气向度
        第三节 从思维方式看“太极”的实理向度
        第四节 从价值观念看“太极”的伦理内涵
        小结
    第六章 张载: “太虚”即德
        第一节 惟“虚”为实: 超越性本原的确立
            一、哲学形态之争: 一个历史考察
            二、另一种“太虚”: 应对佛老与本原重建
            三、虚体气用:太虚何以实在
            四、虚则生仁:人伦何以实在
        第二节 合虚与气: 性的“二分”与“一本”
            一、性之名: “合虚与气”与辟佛辟道
            二、性之实: “性无不善”与兼祧孟荀
            三、性与命: “性命通一”与命运安顿
        第三节 诚礼兼修: 工夫论的使命与取径
            一、重思张载工夫论的问题意识
            二、内修为体: 虚心以致德性之知
            三、外修为用: 学礼以至变化气质
        小结
    第七章 二程: “道”“理”变奏
        第一节 由道而理:话语转换及其逻辑
            一、话语之变: 从“以道释理”到“以理释道”
            二、思维之变: 从“崇本举末”到“体用一源”
            三、价值之变: 从“凌空蹈虚”到“惟理为实”
        第二节 惟理为实: 二程理学的多重向度
            一、理体气用: 世界何以存在
            二、性即理也: 人何以存在
            三、明理灭欲: 人如何生存
        第三节 明理达道: 即存在即工夫
            一、内外之辩: 传统修养工夫及其困境
            二、内体外用: 新的修养机制的构建
            三、涵养须用敬: 直内还是方外
            四、进学在致知: 知识抑或德性
        第四节 理体神用: 鬼神观念及其人学意义
            一、气化感通: 辟佛辟道与鬼神新说
            二、理体礼用: “事神”易“为尸”难
            三、卜祭在我: 人学意义及其限度
        小结
余论 早期理学的特点、影响及限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750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50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d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