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结构的认知语法研究 ————以现代汉语对话中SVO平行结构为例

发布时间:2023-03-12 01:01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对话中的平行结构,即对话中两个句法结构平行、意义关联的语言表达。本文以此类结构中的典型代表现代汉语SVO平行结构为例,探究对话中平行结构的生成机制和意义推理机制。SVO平行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即基础话语和目标话语。例如:小贤早上去卖花和鱼的店里逛逛,碰到了正在买鱼缸的一菲。一菲:大清早,你干嘛呢?小贤:我随便逛逛。你呢?一菲:我买了个小鱼缸。(小贤一看,很吃惊,那鱼缸有两三米长。)小贤:哇,这么大!你买了个大浴缸吧?《爱情公寓》在该例中,小贤重复使用了一菲的SVO句法框架,即“我(你)买了X”,产出目标话语“你买了个大浴缸吧”,该话语与基础话语“我买了个小鱼缸”形成SVO平行结构;语义上,目标话语与基础话语是语义对立的关系,即一菲认为鱼缸小,小贤认为鱼缸大;语用上,小贤表达了对一菲观点的反驳和否定。初步研究发现,当前说话人重复使用基础话语的SVO句法框架产出目标话语,此目标话语与基础话语构成的结构,即基础话语+目标话语,被称作SVO平行结构。在形式上,该结构具有相同的SVO句法结构;在意义上,目标话语和基础话语是相似、对立或添补的关系;在语用上,该结构表达认同、支持、反驳...

【文章页数】:2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方法
    1.4 语料搜集
    1.5 主要理论指导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引言
    2.2 国外平行结构研究
        2.2.1 平行结构的结构语言学研究
        2.2.2 平行结构的修辞学研究
        2.2.3 平行结构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2.2.4 平行结构的对话句法研究
        2.2.5 平行结构的交叉视角研究
    2.3 国内平行结构研究
        2.3.1 平行结构的修辞学研究
        2.3.2 平行结构的对话句法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SVO平行结构的理论假设
        3.2.1 协同假设的提出
        3.2.2 协同假设的语言事实基础
        3.2.3 协同假设的理论基础
    3.3 SVO平行结构分析模型
        3.3.1 SVO平行结构协同模型
        3.3.2 协同分析模型的理论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SVO平行结构的分类及特征
    4.1 引言
    4.2 SVO结构
        4.2.1 SVO结构的界定
        4.2.2 “是”字句的界定
    4.3 焦点对
        4.3.1 焦点对的界定
        4.3.2 焦点对的功能
    4.4 扩展类的分类和特征
        4.4.1 单个成分类
        4.4.2 句法关系类
    4.5 阐释类的分类和特征
        4.5.1 有焦点对类
        4.5.2 无焦点对类
    4.6 小结
第5章 扩展类SVO平行结构的协同分析
    5.1 引言
    5.2 单个成分类协同分析
        5.2.1 主语类
        5.2.2 谓语动词类
        5.2.3 宾语类
        5.2.4 定语类
        5.2.5 状语类
        5.2.6 补语类
        5.2.7 谓语类(VP短语)
    5.3 句法关系类协同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阐释类SVO平行结构的协同分析
    6.1 引言
    6.2 有焦点对类协同分析
        6.2.1 问答类
        6.2.2 重复类
    6.3 无焦点对类协同分析
        6.3.1 定语类
        6.3.2 状语类
        6.3.3 补语类
    6.4 小结
第7章 SVO平行结构的认知语用分析
    7.1 引言
    7.2 协同特征
        7.2.1 三类协同的分类标准
        7.2.2 三类协同的比例分布及原因探寻
        7.2.3 三类协同的特征
    7.3 会话含义
        7.3.1 基于平行结构的会话含义推导模式
        7.3.2 会话含义的隐晦性
    7.4 SVO平行结构在话语流中的连续运用
    7.5 用法包含语法
    7.6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引言
    8.2 主要发现
    8.3 研究意义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60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60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3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