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重构:上海产业区的形成与演化研究(1843-1941)

发布时间:2017-05-22 12:12

  本文关键词:转型与重构:上海产业区的形成与演化研究(1843-1941),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学界前辈曾“寄希望于上海史与江南史的联动,开出区域史研究的新局面”。作者认同近代时期上海江南发展一体论的观点,但也认为开出新局面不仅需要区域联动,也需要新的理论视角,来揭示经济和空间增长的机理。论文研究表明近代的商埠区、产棉区、产丝区城市在地方生产网络与全球网络、地方根植性与非地方根植性、大宗生产与柔性生产方式交织下,已经形成新的具有地区生产专业化性质的工业空间——产业区。上海产业区在1895年之前局限于商埠区、产丝区:1895年之后随着棉纺织工业投资高潮的来临,又蔓延到棉产区;1920年代中期以后产业进入调整期,空间扩张止步。总之,该区域核心区已经由明清时期“七郡一州”的江南,进一步外延到通海平原、宁绍平原地区。论文对近代商埠区、产丝区、产棉区城市产业转型和地域分工的研究显示: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通过集聚与扩散效应,不仅实现自身经济增长,而且也支配着周边产丝区、产棉区城市的产业转型。近代上海及其周边城镇的产业转型主要发生在棉纺织业、缫丝与丝织业、面粉业、烟草业、碾米业、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等领域。机器生产在面粉业、卷烟业、碾米业、新式造船、化工与制药等行业的普及较为顺利。大规模机器生产在上述领域的普及预示着转型的成功。相对而言,缫丝与丝织业、棉纺织业是地区传统优势主导产业,攸关国计民生,面临诸多利益纠葛,转型过程较为曲折、复杂。机器纺纱和机器缫丝优势明显,到清末民初,缫丝业和棉纺业基本实现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但丝织业和棉织业转型更为复杂。民国初年江南丝织行业开始引进普及龙头手拉机,一战期间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的丝织厂又引进电力织机,手拉机迅速向电力织机过渡;1920年代中期以后,电力织机开始普及,到抗战前夕电力织机数量已经超过手拉机。棉织业转型明显要慢于丝织业。棉纺行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引进手拉机,但直到1925年前后才基本普及;铁木机在20世纪初就已引进,但直到1920年代才开始为布厂大规模使用。上海、无锡、常州等城市织布厂普及率较高,甚至开始改用电力铁轮机。通海、常熟等土布中心的手工生产也开始普及铁木机,但是仍处在分散的手工副业状态,转型不够彻底。总之,抗战前夕江南城市的缫丝与丝织业、棉纺织业领域机器大工业对手工业生产的优势已经非常突出,转型几近成功,但为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的统制经济和内战环境所打断。论文研究显示由于都市工业的发展,区域城镇体系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上海为该区域最大的综合性工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宁波、苏州、镇江、杭州为次金融中心和次贸易中心。上海、无锡、常州、南通为棉纺织工业城市,上海、杭州、苏州、湖州为缫丝与丝织工业城市。此外,都市工业主要在县城以上的城市区位、集聚,从而弱化了传统时期的丝、棉、粮商业集散中心与手工业中心市镇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也改变了原有的市镇发展格局。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机制。原有的苏州、杭州两个中控型城市体系转变为以上海为中心的聚合型城镇体系,逐渐出现上海为中心、周边城市为外围的核心——边缘的圈层结构,使得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规模初具。该都市连绵区存在一个经济地理横轴和两个成长三角:横轴为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翼三角为上海、杭州、宁波,北翼三角为上海、镇江、南通。从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机制看,近代时期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质是在地方性网络与全球性网络的对接后,国际市场竞争迫使该区域主导产业摒弃落后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转向机器大工业,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致区域工业产值和经济总量发生几何级数的增长。区域经济增长是在各具比较优势的商埠区、产棉区、产丝区三区联动的机制下实现的。
【关键词】:产业转型 空间重构 上海产业区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9;K29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第一章 绪论10-26
  • 第一节 选题缘起10-12
  •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12-18
  • 第三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时段的界定18-23
  • 一、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18-22
  • 二、转型、重构22-23
  • 三、研究时段23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23-26
  • 一、研究思路23-25
  • 二、篇章结构25-26
  • 第二章 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善26-37
  • 第一节 商埠制度、政治改良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26-29
  • 一、商埠制度与上海、宁波、镇江等港市的开放26-28
  • 二、晚清以来的政治改良与投资开放28-29
  • 第二节 中外资本共生关系和上海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29-35
  • 一、中外资本共生关系的形成29-32
  • 二、上海成为区域金融中心32-35
  • 第三节 现代股份制公司制度的引进35-36
  • 第四节 小结36-37
  • 第三章 商埠区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地域分工的演化37-94
  • 第一节 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37-73
  • 一、研究成果综述37-44
  • 二、开埠通商的上海44-50
  • 三、中西贸易与上海近代工业的起步50-58
  • 四、上海工业投资的扩张与综合性工业中心的形成58-72
  • 五、上海城市区域分工的变化:贸易、金融、工业中心72-73
  • 第二节 宁波近代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分工演化73-82
  • 一、宁波近代工业的发展74-79
  • 二、宁波近代工业欠发达的原因分析79-80
  • 三、宁波金融业的发展80-81
  • 四、宁波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81-82
  • 第三节 镇江近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演化研究82-94
  • 一、近代镇江贸易的兴衰83-89
  • 二、镇江近代西式机器工业投资89-92
  • 四、丹阳近代工业的发展92-93
  • 五、镇江城市职能与城市地位的变化93-94
  • 第四章 产棉区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地域分工的演化94-156
  • 第一节 无锡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94-112
  • 一、无锡近代经济发展研究综述94-95
  • 二、无锡近代工业的起步95-98
  • 三、无锡近代工业的规模扩张98-110
  • 四、近代时期无锡工业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地域分工的变化110-112
  • 第二节 南通近代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变112-134
  • 一、近代南通的工业投资113-115
  • 二、南通近代工业投资的开始——大生建厂115-116
  • 三、机制工业投资的高潮:大生扩张与多区位公司的出现116-123
  • 四、南通工业的发展水平与遭遇挫折的原因分析123-129
  • 五、南通城市地域分工的变化129-131
  • 六、关于南通城市地域分工演化的外部因素131-134
  • 第三节 江阴、常熟、太仓等县棉纺织工业的发展134-139
  • 一、近代江阴棉纺织业的发展135-136
  • 二、近代常熟棉纺织业的发展136-138
  • 三、近代太仓棉纺织业的发展138-139
  • 第四节 常州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地域分工的演化139-153
  • 一、常州机制工业的发展140-148
  • 三、常州近代机制工业繁荣的原因分析148-152
  • 四、城市地位与地域分工的变化152-153
  • 第五节 浙江慈溪、平湖、硖石棉纺织业的发展153-156
  • 一、近代慈溪土布的发展153-154
  • 二、近代平湖土布的发展154
  • 三、近代硖石土布的发展154-155
  • 四、小结155-156
  • 第五章 产丝区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地域分工的演化156-184
  • 第一节 苏州近代工业投资与城市地域功能演化156-167
  • 一、苏州近代工业投资的开始157
  • 二、新式工业投资的高潮阶段157-160
  • 三、苏州丝织工业的发展160-163
  • 四、苏州钱业的发展163-164
  • 五、苏州土布加工业的衰落164-166
  • 六、苏州城市地域分工的变化166-167
  • 第二节 杭州近代工业投资与城市地域分工演化研究167-177
  • 一、杭州近代工业投资的起步168-169
  • 二、杭州近代工业投资的高潮169-171
  • 三、杭州近代工业的发展水平171-174
  • 四、绍兴近代机制工业的发展174-175
  • 五、杭州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175-177
  • 第三节 湖州、嘉兴近代工业投资和城市地域分工演化177-184
  • 一、湖州近代工业的发展177-181
  • 二、嘉兴近代工业的发展181-183
  • 三、湖州、嘉兴城市地域分工183-184
  • 第六章 上海产业区的形成过程184-197
  • 第一节 产业区的雏形:以丝为纽带的上海产业区184-187
  • 第二节 产业区的扩张:以棉为纽带的上海产业区187-190
  • 第三节 以金融为纽带的上海产业区190-195
  • 一、钱庄金融网络191-194
  • 二、近代银行体系194-195
  • 第四节 小结195-197
  • 第七章 上海及其周边城市产业转型的机制与差异分析197-206
  • 第一节 市场竞争与各城市棉纺织业转型197-201
  • 一、市场竞争与棉纺业转型197-200
  • 二、市场竞争与棉织业转型200-201
  • 第二节 市场竞争与各地缫丝、丝织业转型201-206
  • 一、市场竞争与缫丝业转型201-204
  • 二、市场竞争与丝织业转型204-206
  • 第八章 结论206-210
  • 一、上海产业区的经济版图超越传统江南范围206
  • 二、缫丝与丝织业、棉纺织业转型功败垂成206-208
  • 三、聚合型的城市空间取代中控型的城市空间208
  • 四、市场竞争引致区域经济增长208-210
  • 参考文献210-216
  • 附录216-218
  • 后记218-22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惠民;近代浔商迅速崛起的原因探析[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董惠民;;浔商对近代浙北民族企业的开创及社会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周志斌;论明清时期常熟的市镇[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5期

4 陈泳;近现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6期

5 王家范;从苏州到上海:区域整体研究的视界[J];档案与史学;2000年05期

6 王周杨;魏也华;;意大利产业区重组:集团化、创新与国际化[J];地理科学;2011年11期

7 张鹏;;近代上海外滩空间变迁之动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8 郑忠;;嬗变与转移:近代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之雏形(1842-1895)[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阎书钦;;从机械化到工业社会——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对工业化内涵的阐释[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10 张忠民;近代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确立[J];上海经济研究;1996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巧天;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年)[D];复旦大学;2006年

2 汤洪庆;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1896-1927)[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焕良;近代上海棉纱业空间研究(1889-1936)[D];复旦大学;2011年

2 黄新华;湖州城市近代化及其发展滞缓的原因探析(1840-1937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徐占春;近代上海转口贸易研究(1843-1941年)[D];西北大学;2006年

4 秦猛猛;近代苏州城市空间演变研究(1895-1937)[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转型与重构:上海产业区的形成与演化研究(1843-1941),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85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d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