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莫言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2 18:03

  本文关键词:蒲松龄莫言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蒲松龄(1640-1715)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莫言(1955-)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两人均生长在古代齐国之地。他们的创作受到相同地域文化的浸染,呈现出某些相似或者相近的特色;同时,由于人生经历及时代的不同,两人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论文用五章篇幅从不同方面探究两位文学大家的同与异。 绪论包括三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内容。 第一章比较了作家生平,分为四节。第一节写蒲松龄、莫言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教育背景之异同;第二节写二人孤独寂寞的成长经历;第三节写二人的创作道路。蒲松龄一生科举失意、莫言童年孤独与饥饿的创伤体验对他们各自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二人在苦难中升华,,与文学结缘;第四节写作家的性格特征对其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写齐、鲁文化以及民间文化对蒲松龄、莫言创作的影响。虽然从根源上讲,二人皆受到齐文化的熏陶,但是二人的创作也受到鲁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影响,并且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反叛与超越。此外,蒲松龄还受到淄川文化的影响,莫言受到高密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是对文学中永恒主题的演绎。就爱情、亲情、死亡、抨击现实等方面展开讨论。蒲松龄、莫言在这些文学母题的处理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第四章对比分析了蒲松龄、莫言作品中的两类人物形象:女性形象和儿童形象。从思想根源、创作心理以及文化影响的角度分析了蒲松龄、莫言笔下人物形象的共性和差异。 第五章论述蒲松龄、莫言的创作特色。从取材、语言、诗意化、想象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了他们的共同性,分析了彼此的差异及原因。 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前面几章从宏观上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了本文的主要观点——莫言对蒲松龄的学习是于继承中创新。蒲松龄、莫言同时受古齐文化的影响,而作为莫言的祖师爷爷,显然蒲松龄本人也对莫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国内外关于蒲松龄或莫言各自的“作家专题”性质的研究已开展得相当深入,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在二者“比较研究”方面却几乎还是空白,尤其是关于莫言对蒲松龄的传承性以及文化上的不可割裂性的研究还很欠缺,只有片段或资料性的文字昭示着二者的“可比性”,所以本论文拟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两位著名作家的语言风格、题材来源、创作历程、成长经历、人物塑造以及作品特色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等方面的异同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比较研究,试图能拓展蒲松龄、莫言研究的学术领地和研究空间。
【关键词】:蒲松龄 莫言 齐文化 创作主题 创作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29
  • 一、 选题缘起9-12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7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27-29
  • 第一章 作家生平比较29-54
  • 第一节 作家所处时代、教育背景之比较29-31
  • 一、 蒲松龄所处时代及教育背景29-30
  • 二、 莫言所处时代及教育背景30-31
  • 三、 蒲松龄、莫言所处时代及教育背景比较31
  • 第二节 成长经历——异曲同工的孤独寂寞31-32
  • 第三节 创作道路32-51
  • 一、 创作素材来源33-34
  • 二、 阅读构成34-38
  • 三、 创作动机38-43
  • 四、 创作的精神源动力43-51
  • 第四节 作家性格特征51-54
  • 一、 蒲松龄性格特征51-52
  • 二、 莫言性格特征52-53
  • 三、 蒲松龄、莫言性格特征比较53-54
  • 第二章 地缘文化的作用与影响54-67
  • 第一节 古齐文化的巨大影响55-58
  • 第二节 对古鲁文化的吸收与超越58-62
  • 第三节 民间文化的影响62-67
  • 第三章 共同主题的演绎67-113
  • 第一节 共同主题演绎之爱情67-97
  • 一、 爱情的多样性68-93
  • 二、 情爱模式93-95
  • 三、 蒲松龄、莫言爱情言说的时代色彩与创作心态95-97
  • 第二节 共同主题演绎之亲情97-103
  • 一、 蒲松龄笔下的亲情关系98-101
  • 二、 莫言笔下的亲情关系101-103
  • 第三节 共同主题演绎之死亡103-107
  • 一、 死亡方式103-105
  • 二、 死亡类型105-106
  • 三、 蒲松龄、莫言的死亡超越意识106-107
  • 第四节 共同主题演绎之弊端/抨击现实107-112
  • 一、 社会弊端107-109
  • 二、 文化弊端109-110
  • 三、 人性弊端110-112
  • 第五节 蒲松龄、莫言笔下的共同主题之比较112-113
  • 第四章 人物形象的塑造113-137
  • 第一节 女性群像——从齐文化视角看蒲松龄、莫言笔下女性形象113-132
  • 一、 蒲松龄、莫言笔下女性形象的开放性114-119
  • 二、 蒲松龄、莫言笔下女性形象社会角色的多元性119-124
  • 三、 蒲松龄、莫言笔下女性形象的神秘性124-128
  • 四、 蒲松龄、莫言笔下女性形象的智慧性128-131
  • 五、 蒲松龄、莫言笔下女性形象的成因131-132
  • 第二节 蒲松龄、莫言笔下的儿童形象132-135
  • 一、 蒲松龄笔下的儿童形象132-134
  • 二、 莫言笔下的儿童形象134-135
  • 第三节 蒲松龄、莫言笔下的人物形象之比较135-137
  • 第五章 蒲松龄、莫言创作特色137-180
  • 第一节 蒲松龄、莫言作品取材138-142
  • 一、 以齐地神话、传说等民间资源为题材138-139
  • 二、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139-141
  • 三、 莫言对蒲松龄的学习、继承与沿用141-142
  • 第二节 语言风格:亦雅亦俗,美雅与丑俗并存142-166
  • 一、 民间熟语与说唱艺术的汲取144-154
  • 二、 方言:个性化、民间化、口语化的语言154-159
  • 三、 野俗与典雅并存159-163
  • 四、 红色经典语言、官方语言、欧化语言对莫言的影响163-166
  • 第三节 蒲松龄、莫言小说的诗意化体现166-175
  • 一、 诗性品格166-170
  • 二、 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170-173
  • 三、 诗文合璧173-175
  • 第四节 蒲松龄、莫言丰富的想象力175-178
  • 一、 蒲松龄、莫言丰富想象力的表现176-177
  • 二、 蒲松龄、莫言丰富想象力的来源177-178
  • 三、 蒲松龄、莫言丰富想象力的异同178
  • 第五节 蒲松龄、莫言创作特色之比较178-180
  • 结语:从蒲松龄到莫言——于继承中创新180-182
  • 主要参考文献182-19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199-200
  • 致谢200-20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常坤;蒲松龄与儿童文学[J];蒲松龄研究;1989年01期

2 周雁翔;蒲松龄与他的聊斋俚曲[J];蒲松龄研究;1991年01期

3 朱振武;论《聊斋志异》创作题材的三个源头[J];蒲松龄研究;1999年04期

4 张文娟;《聊斋》迷人的女性世界[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5 张华娟;从《聊斋》看蒲松龄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与超越[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6 郑铁生;《聊斋志异》“异史氏曰”叙事形式的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1年04期

7 常金莲;知己人生 别样深情——《聊斋》两性关系的新境界[J];蒲松龄研究;2002年01期

8 郑春元;蒲松龄的侠义观念浅识[J];蒲松龄研究;2002年01期

9 陈炳熙;论《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10 林宗源;《聊斋》人物语言初探[J];蒲松龄研究;2003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蒲松龄莫言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86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0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