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现代性的地方成长及其困境 ——以二十世纪上半叶温州学生群体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5-01-20 15:43
本文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温州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自我认知、角色追求及实践行动,揭示其与政治现代性的地方成长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末民初,科举停废与教育维新推动温州本地读书人实现过渡与转化。从旧式科举士人到出国留学生,从新式学堂学生到在外就读的大学生,借助教育体制改革和新文化运动,实现代际更迭和新旧嬗递,同时塑造出地方社会的政治、文化新格局。进入1920年代,随着学制改革提供的契机,地方中等教育发展逐步完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各种新式传播媒体广泛应用,学生刊物亦蓬勃出现,学生不仅在文本和话语中表达出明确的角色定位,而且在以学生运动为主的集体政治实践中构建出一个“身份群体”。除了内部塑造以外,学生也接受了政府和政党的外部规训。抗战时期,受民族主义鼓舞的温州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爱国救亡实践中,既有直接从军的报效祖国行为,也有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参与抗战宣传,然而勇敢牺牲之外,亦有迟疑退让的惧敌心态,以及在不同党派之间的政治选择,这正是学生政治行动主义的多元表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和地方教育界试图从一个失序的社会中恢复和重建教育的独立性,却对于学生中因日益不满和党派影响等因素叠...
【文章页数】:2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4029334
【文章页数】:2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4以“发现??”
?政治现代性的地方成长及其困境一以二十世纪上半叶温州学生群体为中心???"""?热办'势'?'?'?i?":?"?.?.???-?■'? ̄ ̄?^???I??C:.?;??;?1341.4-1941.S?-?-?,?-1 ̄:?'?.?!??■-
本文编号:4029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029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