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零形回指的认知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2 07:49

  本文关键词:汉语零形回指的认知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采取理论研究、语料分析和认知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汉语零形回指的认知机制展开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中对于汉语零形回指的认知机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展开讨论:先行语凸显因素和结构因素。其中先行语凸显因素又包括语法显著、语义显著和信息显著三个层面。语法显著度主要取决于实体在句子中的语法角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主语,主语领属语}宾语(包括前置宾语)旁语”的汉语语法显著度层级。语义显著度取决于名词的生命度和动词的施事性两方面。对于动词的施事性,本文提出了一个“行为动词{心理动词,结果动词}关联动词”的层级序列。动词的施事性越强,动词对应的主语的语义显著度就越高,宾语的语义显著度就越低(主动句中)。本文还提出了一个信息显著度的概念,用于描述载有新的未知信息的实体相对于载有已知信息的实体在认知中的显著地位。对于实体信息显著度层级序列的设定是:“a.无定名词短语有定名词短语;b.无修饰语的无定名词短语有修饰语的无定名词短语,c.低实指性数量信息修饰的无定名词短语高实指性数量信息修饰的无定名词短语”。一些动词本身也可以具有传递新信息的语义功能,其后的实体通常具有高信息显著性,如关联动词、心理动词、结果动词。在语法显著、语义显著和信息显著的共同作用下,某些实体从语篇中凸显出来,成为零形回指潜在的先行语。结构因素包括距离和复句语义关系这两个方面。在距离因素的讨论中,本文提出了“认知距离”的概念,并提出了如下假设:①先行语相对于零形回指语的可及性首先取决于先行语和回指语之间的认知距离;②在认知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先行语的可及性接着取决于和零形回指语之间的线性距离;③当从零形回指先行语通往回指语所对应的目标的心理路径所途经的领地数大于2时,先行语对零形回指语来说不可及。并在此基础上对包含内嵌小句结构中的五种不同零形回指照应模式下先行语的可及性进行了排序。其中“内嵌小句主语主句主语内嵌小句宾语”的可及性序列是对以往的研究者提出的零形回指先行语可及性序列的修正。在复句语义关系因素的讨论中,本文将复句语义关系类型分为主题链型复句关系和信息链型复句关系,和零形回指的照应模式进行了对应,并探讨了它们各自的形式标记。在主题链型复句中,零形回指的先行语通常为前一分句的主语,而在信息链型复句中,零形回指的先行语通常为前一分句的宾语。主题链型复句主要的形式标记包括:①表示并列、连贯、递进、选择关系的关联词;②句法平行。信息链型复句主要的形式标记包括:①核心成分中的信息显著标记;②外围成分中的静态性标记。距离因素和复句语义关系因素决定了凸显的实体是否可以成为零形回指的先行语。通过4个认知实验系列(共7个具体实验,8项数据分析),本文对这些因素对于汉语零形回指认知的影响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支持理论假设。实验系列A考察语法显著对零形回指认知的影响,包括:①先行语位置策略(PAS)实验;②主动句和被动句实验。实验系列B考察语义显著对零形回指认知的影响,包括:①名词生命度实验;②动词语义实验。实验系列C考察信息显著对零形回指认知的影响,包括:①无定名词与有定名词对比实验;②数量信息实指性实验。实验系列D考察距离因素对零形回指认知的影响,内容为包含内嵌小句结构中的距离实验。实验系列B的数据还被用来进行复句语义关系因素的考察。实验采取纸笔问卷的形式,实验范式包括倾向性选择和句子续写两种。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主要借助SPSS软件进行各种频率描述和统计检验。在对以上汉语零形回指认知因素的考察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汉语零形回指的五个主要的认知原则,并对汉语零形回指的认知机制从生成和解析两个方面进行了动态化的流程描述。
【关键词】:零形回指 回指加工 认知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第1章 绪论15-26
  • 1.1 选题意义15-17
  • 1.2 相关研究综述17-24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4-25
  • 1.4 本章小结25-26
  • 第2章 零形回指的相关概念及在汉语中的分布26-36
  • 2.1 指代的分类26-28
  • 2.2 零形回指、省略、隐含、空语类28-29
  • 2.3 汉语零形回指的分类与分布29-35
  • 2.3.1 汉语零形回指的分类29-31
  • 2.3.2 汉语零形回指分布的语料库统计31-35
  • 2.4 本章小结35-36
  • 第3章 回指研究的相关理论36-52
  • 3.1 可及性理论36-39
  • 3.1.1 可及性理论的内容36-38
  • 3.1.2 可及性理论在汉语零形回指研究中的应用38-39
  • 3.2 向心理论39-44
  • 3.2.1 向心理论的内容40-41
  • 3.2.2 向心理论在汉语零形回指研究中的应用41-44
  • 3.3 认知参照点理论44-47
  • 3.3.1 认知参照点理论的内容45-46
  • 3.3.2 认知参照点理论在回指研究中的应用46-47
  • 3.4 语篇表征理论和文本更新理论47-50
  • 3.4.1 DRT和FCT的的内容47-49
  • 3.4.2 DRT和FCT在指代研究中的应用49-50
  • 3.5 本章小结50-52
  • 第4章 汉语零形回指认知的先行语凸显因素52-101
  • 4.1 语法显著53-65
  • 4.1.1 语法显著序列53-57
  • 4.1.2 语法显著序列的认知心理学解释57-60
  • 4.1.3 语法显著与回指策略60-62
  • 4.1.4 “主语”和“主题”之争62-65
  • 4.2 语义显著65-83
  • 4.2.1 论元的语义角色66-69
  • 4.2.2 名词生命度与语义显著69-73
  • 4.2.3 动词施事性与语义显著73-77
  • 4.2.4 构式与语义显著77-83
  • 4.3 信息显著83-98
  • 4.3.1 信息结构理论84-85
  • 4.3.2 名词有定性与信息显著85-91
  • 4.3.3 动词语义与信息显著91-98
  • 4.4 本章小结98-101
  • 第5章 汉语零形回指认知的结构因素101-124
  • 5.1 汉语零形回指认知的距离因素101-114
  • 5.1.1 工作记忆与认知负荷理论101-102
  • 5.1.2 线性距离与认知距离102-104
  • 5.1.3 距离因素与零形回指照应模式104-114
  • 5.2 复句语义关系因素114-122
  • 5.2.1 修辞结构理论与汉语复句类型114-116
  • 5.2.2 复句语义关系类型与先行语语法角色116-118
  • 5.2.3 复句语义关系的形式标记118-122
  • 5.3 本章小结122-124
  • 第6章 认知实验124-153
  • 6.1 实验系列A:先行语语法显著因素实验125-132
  • 6.1.1 实验1 先行语位置策略(PAS)实验125-127
  • 6.1.2 实验2 主动句与被动句实验127-130
  • 6.1.3 讨论130-132
  • 6.2 实验系列B:先行语语义显著因素实验132-138
  • 6.2.1 实验1 名词生命度实验132-134
  • 6.2.2 实验2 动词语义实验134-137
  • 6.2.3 讨论137-138
  • 6.3 实验系列C:先行语信息显著因素实验138-144
  • 6.3.1 实验1 无定名词与有定名词对比实验138-141
  • 6.3.2 实验2 数量信息实指性实验141-143
  • 6.3.3 讨论143-144
  • 6.4 实验系列D:先行语和回指语间的距离因素实验144-150
  • 6.4.1 包含内嵌小句结构中的距离实验144-149
  • 6.4.2 讨论149-150
  • 6.5 复句语义关系因素的实验结果150-152
  • 6.6 本章小结152-153
  • 第7章 汉语零形回指的生成与解析机制153-159
  • 7.1 汉语零形回指的生成机制154-156
  • 7.2 汉语零形回指的解析机制156-158
  • 7.3 本章小结158-159
  • 第8章 结语159-162
  • 8.1 主要创新点159-160
  • 8.2 不足之处160
  • 8.3 研究展望160-162
  • 参考文献162-171
  • 附录171-182
  • 作者简历1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勉东;;语义结构中的结果范畴浅论[J];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03期

2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3 许余龙;从回指确认的角度看汉语叙述体篇章中的主题标示[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4 邹崇理;话语表现理论述评[J];当代语言学;1998年04期

5 李丛禾;;语篇向心理论在回指解析中的运用[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1期

6 曾立英;;影响“零形回指”的结构因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朱勘宇;汉语零形回指的句法驱动力[J];汉语学习;2002年04期

8 蒋平;零形回指现象考察[J];汉语学习;2004年03期

9 殷鸿;许威;赵克;党建;;基于概念模型的省略恢复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7年22期

10 宋柔;汉语叙述文中的小句前部省略现象初析[J];中文信息学报;199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文卫平;英汉驴子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李丛禾;英汉语会话中第三人称回指现象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3 许宁云;汉语篇章零回指的解析与生成:一项基于语料的向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王广成;汉语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指称和量化[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张伯江;施事和受事的语义语用特征及其在句式中的实现[D];复旦大学;2007年

6 杨宁;汉语零形回指消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张旭红;回指的DRT形式方案的问题及其解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汉语零形回指的认知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4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14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7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