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考古新资料与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18:40

  本文关键词:汉代考古新资料与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考古新资料 汉画像图像 乐舞百戏 巾舞歌诗


【摘要】:考古新资料不断丰富,而以文本为载体的古代文学研究受到文献不足的限制,如何恰当选择考古新资料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有效帮助,使古代文学研究不断深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以文本为载体的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的研究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同时存在较大的争议;我们从汉代考古新资料尤其是汉画像图像中析出巾舞、长袖舞等汉代乐舞百戏的资料,从中考察汉乐舞百戏的形态演变与特征,从而发现这些资料可为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的定性研究提供实证。 本文共分七部分: 前言从五个方面阐述,即选题的主要依据、研究概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的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等。研究概述从三个方面展开,即:第一,考古发现的秦汉以来简牍文字、石刻铭文、画像图像等文献资料极为丰富,第二,上述考古发现文献资料已经引发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第三,对上述研究具体情况的分析评价以及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空间的讨论。研究概述的第三方面又从汉画像图像材料的考古发现、目前汉画像研究在“汉画像与汉代文学研究”方面不尽如人意、以汉画像作为汉代文学研究的文献资料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况,同时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前提。 第一章为汉代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的总论,本部分对从1963—2013共50年间相关资料中梳理出三节,即:新出土简牍文献、铭文、碑文与秦汉文学研究,汉画像图像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本节与本研究最为相关,故又从九个方面细加梳理),关于新出土材料与秦汉文学研究的结论。 第二章至第六章为汉代考古新资料与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研究的本论。本部分力图整合汉代考古新资料汉画像图像中与《巾舞歌诗》相关的信息,用以剖析文本载体的《巾舞歌诗》研究的困惑与失准,进而得出合乎学理的推断。 第二章是本论的总论,在回顾文本载体的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阐明对此的评价,为以下各章的研究张目。 第三章是本论的分论之一,通过对考古新资料的汉画像图像资料中反映庄园生活与乐舞百戏存在情况的分析,勾勒出乐舞百戏的存在形态及演变特征。 第四章是本论的分论之二,通过对考古新资料的汉画像图像资料中12幅巾舞、73幅长袖舞的统计分析,推断汉代巾舞、长袖舞的存在事实,并得出富有突破性的结论。通过对考古新资料的汉画像图像资料中十多幅巾舞、长袖舞、明器戏楼(台)等的分析,推断出汉代乐舞百戏巾舞、长袖舞向着歌舞戏方向发展的演变态势,尤其是戏楼的出现为歌舞戏的产生准备了专业的舞台条件。 第五章是本论的分论之三,在前二章研究得出有关汉代乐舞百戏巾舞、长袖舞的演变形态,以及歌舞戏具备了产生条件的基础上,着力研究文本载体的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进而得出汉代巾舞存在情况不支持《巾舞歌诗》为“西汉歌舞剧”的论断。 结语是本研究的结论,从汉代庄园艺术生活中“巾舞”存在形态上考察,至东汉中晚期,或已经出现了“歌舞戏”的早期形态,但与戏剧意义上的“歌舞戏”或“歌舞剧”似乎还存在一定距离。今所见《巾舞歌诗》是为“巾舞”伴唱的“歌词”,其内容是妇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召唤,与“鸿门故事”的确无关;但今所见《巾舞歌诗》可能杂有《公莫舞》“原词”,而从“公莫”来看,《公莫舞》“原词”则或与“鸿门故事”有关。
【关键词】:考古新资料 汉画像图像 乐舞百戏 巾舞歌诗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2
  • 前言12-21
  • 一、 选题的主要依据12
  • 二、 研究概述12-18
  •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18
  • 四、 研究方法和思路18-19
  • 五、 研究的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19-21
  • 第一章 汉代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综述(1963-2013 年)21-59
  • 第一节 新出土简牍文献、铭文、碑文与秦汉文学研究22-42
  • 一、 新出土简牍文献与秦汉文学研究22-32
  • 二、 新出土铭文与秦汉文学研究32-39
  • 三、 新出土碑文墓志文献与秦汉文学研究39-42
  • 第二节 汉画像图像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42-57
  • 一、 汉画像图像资料概述42-44
  • 二、 汉画像图像资料的地域、分期、分类研究44-46
  • 三、 汉画像图像资料的艺术风格研究46-47
  • 四、 汉画像图像资料的思想研究47-48
  • 五、 汉画像图像资料的神话故事故事研究48-50
  • 六、 汉画像图像资料的历史故事研究50-53
  • 七、 汉画像图像资料的社会生活风俗研究53-55
  • 八、 汉画像图像资料的娱乐研究55-56
  • 九、 汉画像图像资料的其他方面的研究56-57
  • 第三节 新出土材料与秦汉文学研究的结论57-59
  • 一、 利用新出土考古资料研究秦汉社会方面57
  • 二、 利用新出土考古材料研究秦汉文学方面57
  • 三、 汉画像研究方面57-58
  • 四、 新出土汉画像石历史故事图像方面58-59
  • 第二章 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问题的提出59-67
  • 第一节 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研究的学术史回顾59-62
  • 第二节 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研究的学术评价与问题的提出62-67
  • 一、 学术评价62-64
  • 二、 问题的提出64-66
  • 三、 研究思路、方法和材料上的突破66-67
  • 第三章 汉画像图像资料反映的庄园生活与乐舞百戏67-120
  • 第一节 汉画像图像资料反映的庄园生活图景与庄园艺术67-88
  • 一、 汉画像图像资料反映的庄园生活图景67-79
  • 二、 汉画像图像资料反映的庄园主人身份与地位79-86
  • 三、 汉画像图像资料反映的庄园艺术86-88
  • 第二节 汉画像乐舞百戏图像资料考察与汉代乐舞百戏存在情况分析88-102
  • 一、 文献资料描述的秦汉时期皇家乐舞百戏表演形式89-95
  • 二、 汉画像乐舞百戏图像资料考察与两汉时期民间乐舞百戏存在情况分析95-102
  • 第三节 汉代乐舞百戏小型化与精致化及歌舞艺术表演形式突出和增强的演变态势102-120
  • 一、 汉代乐舞百戏大型化表演在本研究中不具典型意义103-104
  • 二、 汉代乐舞百戏小型化与精致化是庄园艺术生活中的常态104-114
  • 三、 汉画像乐舞百戏内容统计114-118
  • 四、 小结118-120
  • 第四章 汉代乐舞百戏巾舞、长袖舞存在情况的考察120-149
  • 第一节 汉代巾舞、长袖舞存在情况对《巾舞歌诗》歌舞剧性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20-122
  • 第二节 12 幅巾舞画像图像解析与构图情况归纳梳理及数据统计122-128
  • 一、 12 幅巾舞画像图像解析123-126
  • 二、 对汉代巾舞存在情况的讨论126-128
  • 第三节 73 幅长袖舞画像图像解析与构图情况归纳梳理及数据统计128-136
  • 一、 73 幅长袖舞画像图像解析128-131
  • 二、 对 73 幅长袖舞画像画面构图情况的归纳和梳理131-133
  • 三、 小结133-136
  • 第四节 关于汉代巾舞、长袖舞存在情况的结论性意见136-137
  • 一、 巾舞和长袖舞均是汉代较常出现的舞蹈艺术表演形式136
  • 二、 两汉时期巾舞和长袖舞的“踏拊”和“踏鼓”表演形式呈现特定的地域性136
  • 三、 汉代巾舞、长袖舞与乐舞百戏相组合的表演形式具有广阔的地域性特征136-137
  • 四、 西汉时期的巾舞和长袖舞表演尚显“单纯”137
  • 五、 西汉时期或已出现巾舞和长袖舞与“伴唱”等艺术形式的结合137
  • 第五节 汉代乐舞百戏巾舞、长袖舞向着歌舞戏方向发展的演变态势137-149
  • 一、 汉代巾舞、长袖舞突破单纯的舞蹈形式向歌舞戏方向发展的演变态势137-142
  • 二、 汉代戏楼的出现为“歌舞戏”的产生准备了专业性的舞台条件142-149
  • 第五章 基于汉代巾舞、长袖舞存在情况的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研究149-179
  • 第一节 汉代巾舞存在情况不支持《巾舞歌诗》为“西汉歌舞剧”的定性认识149-160
  • 一、 西汉时期的巾舞或停留在“单纯舞蹈表演形式”阶段150-151
  • 二、 西汉时期角抵戏具“歌舞戏”艺术要素却非“歌舞戏”151-153
  • 三、 东汉时期的“稽戏”中已具“歌舞戏”萌芽153-160
  • 第二节 《巾舞歌诗》句读、分解、声辞析出160-163
  • 一、 《巾舞歌诗》句读、分解、声辞析出原则160
  • 二、 《巾舞歌诗》句读、分解160-161
  • 三、 对《巾舞歌诗》句读、分解情况的总结161-163
  • 第三节 《巾舞歌诗》校释163-168
  • 一、 校释原则163-164
  • 二、 校释164-168
  • 第四节 《巾舞歌诗》释读168-170
  • 第五节 《巾舞歌诗》特点分析170-179
  • 一、 “主唱”“伴唱”“应和”相结合是《巾舞歌诗》作为“歌舞辞”的最大特色170-172
  • 二、 文本构成上的“三段式”是《巾舞歌诗》的重要特征172-173
  • 三、 “公莫舞”真实形态推测173-176
  • 四、 汉《公莫舞》特点是以“声”合“舞”,,非以“舞”演“辞”176-177
  • 五、 对今所见《巾舞歌诗》所呈现出的形式的推断177-179
  • 结语179-180
  • 参考文献180-189
  • 著作180-182
  • 论文182-187
  • 英文文献187-189
  • 后记189-191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著作1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考述[J];华夏考古;2009年02期

2 吴永章;从云梦秦简看秦的民族政策[J];江汉考古;1983年02期

3 李学勤;睡虎地秦简《日书》与楚、秦社会[J];江汉考古;1985年04期

4 张吟午;毛诗、镜诗、阜诗《硕人》篇异文比较[J];江汉考古;1986年04期

5 黄宏信;;阜阳汉简《诗经》异文研究[J];江汉考古;1989年01期

6 贺润坤;从云梦秦简《日书》看秦国的农业水利等有关状况[J];江汉考古;1992年04期

7 晏昌贵;郭店儒家简中的“圣”与“圣人”的观念[J];江汉考古;2000年03期

8 丁华;从云梦秦简看秦国的商业政策[J];江汉考古;2001年03期

9 王玉金;从汉画看楚俗在汉代的延续及其影响[J];江汉考古;2004年02期

10 曹建国,张玖青;孔子论“智”与上博《诗论》简以“智”论诗[J];江汉考古;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793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793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b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