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津保物语》中的“孝”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02:33
本文关键词:《宇津保物语》中的“孝”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俊荫异境游历谭 古琴 孝子故事 敦煌变文 继母虐待继子型故事
【摘要】:本论文以《宇津保物语》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与“孝”有关的思想、出典以及作者的意图等进行了探讨。由于儒家思想与汉译佛典几乎是同时传入日本的,而汉译佛典又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被“儒家化”,加之像《颜氏家训》这样的“儒佛一体”作品的影响,所以古代日本贵族和文人倾向于将两者看作相近的思想体系来接受。《宇津保物语》的作者也有这样的倾向,所以在这部物语中也有“儒佛融合”的现象。如何看待和区分这种“儒佛融合”现象并判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揭示“孝”在物语中的作用和意义并进而把握物语的作者所处时代的知识阶层对“孝”的接受状态是本论文探讨的主要目的。 “孝”是《宇津保物语》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一点通过俊荫异境游历谭中“弹琴可以尽孝”的相关内容、仲忠孝养谭等可见一斑。“忠物语”作为典型的继母虐待继子型故事其实也是在多见于中国孝子故事中的该类型故事的影响下被创作出来的。足见中国孝子故事对《宇津保物语》的作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久以来,日本学界普遍承认敦煌文学传入古代日本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事实,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史料为证,所以只能通过比较文学的方法对个案进行讨论和印证。令人惊讶的是,《宇津保物语》中也可以捕捉到较为明显的敦煌出土资料、尤其是变文类资料的痕迹。本论文以下各章会有详细的论证,暂且以结论性的语句来略加阐述,以使阅读者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理解:由于俊荫异境游历谭中出现的一些佛教要素,先行研究多将俊荫异境游历谭看作一篇佛教文学,但经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作者的佛教知识并不算丰富,这些佛教要素也并不一定都保持了它们在佛教中的本来面目。揭开笼罩在俊荫异境游历谭上的这一层“佛教面纱”就会发现,俊荫的游历实际上与先行研究指出的“求法”“修道”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在敦煌变文孝子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一篇“孝子传奇”。 俊荫基于孝心的异境游历是获得“古琴”这一本物语至关重要的主题要素的基础和关键;作为“古琴”与“琴技”传承者之一的“仲忠”则需要同外祖父俊荫一样做一个孝子;而“忠物语”则是作为孝子仲忠的反例被创作出来的。本论文共有八章,在确认《宇津保物语》的作者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按照物语中的故事顺序和叙述逻辑,讨论了俊荫、仲忠和忠的“孝”以及俊荫异境游历谭、仲忠孝养谭、“忠物语”与中国孝子故事的关系。 第一章考察了自上代至近世的日本古典典籍对包括“孝子传”在内的中国孝子故事、“孝”思想的接受情况,确认了《宇津保物语》的创作背景,探讨了包括“孝子传”在内的中国孝子故事对日本古典文学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主要分析讨论了“琴”在物语中具有的“孝”的性质以及作者对待“孝”的态度。通过对比分析作为《宇津保物语》主要主题之一的古琴与儒家典籍中的“琴”,以及俊荫以“孝”为理由拒绝波斯国王和嵯峨天皇以坚持自己的选择可以发现,“孝”不仅是物语的主要主题之一,而且被作者认为是高于“佛”与“皇权”的普世价值。 第三章探讨了以敦煌变文秋胡变文)为主的一系列秋胡故事与俊荫异境游历谭的关系。本论文通过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作者很可能是在以秋胡变文)为主的一系列的秋胡故事的影响下,设定了俊荫向三仙人学习琴技的场景,甚至俊荫前生的好色淫欲之罪、去往波斯国等情节也可能与秋胡故事有关。 第四章以俊荫的寻琴之旅为考察对象,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通过将俊荫的异境游历同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俊荫一路寻求灵琴的旅途很可能是在目连地狱救母故事的基础上构思出来的。 第五章以俊荫的习琴之旅为中心,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将敦煌变文(舜子变)、毛诗凯风)与俊荫异境游历谭进行了对比分析。俊荫在“天女母亲”的指引下去七山学习琴技的构想很可能来自于舜子变)中舜在母亲亡魂的指引下去历山耕种的情节描写,而作为孝子的七仙人的相关内容则应该受到了毛诗(凯风)中的七孝子的影响。 第六章主要以阿弥陀佛的降临为中心,讨论了“佛”以及佛教要素在俊荫异境游历谭中的作用,探讨了俊荫异境游历谭的主旨。通过对众多中国孝子奇瑞故事以及日本古代记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阿弥陀佛的降临与多见于中国孝子传奇故事中的“精诚通感”“孝感明神”等奇瑞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与日本本土神话中具有“通神”功能的“琴”以及作为佛教圣物的“琴”也有一定的关系。 第七章对仲忠的“孝”进行了讨论。本章除对先行研究指出的有关仲忠孝养谭的出典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以外,对贯穿于物语全文的仲忠的“孝”进行了详细分析。正如儒家思想提倡的那样,仲忠的“孝”不仅仅体现在“孝养”上,还体现在“睦于父母之党”、“祭祀”(超度)、“终于立身”等方面。 第八章以忠こそ)卷为中心,讨论了“忠物语”与继母虐待继子型故事的关系。本章通过对中国孝子故事中的该类型故事、汉译佛典的拘那罗太子故事以及日本传统文化和文学要素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忠物语”中作为老妇的继母向年轻貌美的继子表达爱欲却被拒绝、从而开始虐待继子这一虐待契机不一定与拘那罗太子故事有关,而是日本传统文学中常见的要素;虐待手段则无疑是在伯奇故事、舜子故事等典型的继母虐待继子型故事的影响下构思出来的。 “孝”在物语中作为高于一切的普世价值,让主人公俊荫得以获得灵琴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王权”,从而使得自己的家族以古琴繁荣昌盛成为可能。物语的作者在一系列中国孝子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文化与文学传统,创作出了一部本土的长篇孝子传奇故事,这在日本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壮举。通过研究物语中的“孝”,不仅可以了解物语的作者以及当时的知识阶层对待“孝”的态度,还可以通过这些孝行故事中的佛教及日本本土神话要素了解物语的作者具有的“儒佛融合”“神佛融合”思想。
【关键词】:俊荫异境游历谭 古琴 孝子故事 敦煌变文 继母虐待继子型故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313.06
【目录】:
- 致谢3-5
- 凡例5-6
- 中文摘要6-9
- 娭文要旨9-14
- 绪论14-24
- 一. 物语简介与问题的提起14-15
- 二. 先行研究概述15-18
- 三. 研究方法与目的18-20
- 四. 论文的篇章结构及内容简介20-24
- 第一章 日本古典典籍对“孝”思想的接受——对《宇津保物语》创作背景的考察24-40
- 引言24
- 第一节 《日本书纪》中的“孝子”天皇24-27
- 第二节 中国孝子故事与日本古典文学27-35
- 1. 《东大寺讽诵文稿》与“孝子传”27-28
- 2. 《日本灵异记》与“孝子传”28-30
- 3. 《养老律令》《令集解》与“孝”30-34
- 4. 《万叶集》与“孝子传”34-35
- 第三节 平安朝中后期以及中世、近世对“孝”的接受35-38
- 本章小结38-40
- 第二章 古琴与物语中的“孝”思想40-55
- 引言40-41
- 第一节 “孝”是古琴的内涵之一41-46
- 第二节 俊荫的寻琴之旅与“孝”理论46-48
- 第三节 超越了佛的“孝”48-51
- 第四节 超越了王权的“孝”51-53
- 本章小结53-55
- 第三章 异境三仙人与秋胡故事55-71
- 引言55
- 第一节 向仙人学习技艺的构想与(秋胡变文>55-60
- 第二节 三仙人与曹操<秋胡行>(其一)60-67
- 第三节 出仕他国与淫欲之罪67-69
- 本章小结69-71
- 第四章 俊荫的寻琴之旅与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71-90
- 引言71
- 第一节 脱离本来面目的“阿修罗”71-75
- 第二节 俊荫基于孝心的游历与目连救母的地狱行75-89
- 1. 目连故事的流传与影响75-80
- 2. 孝子的寻母之旅80-82
- 3. 阿修罗与五道将军、罗刹夜叉82-87
- 4. 俊荫的寻琴之旅中出现的地狱般的景象87-89
- 本章小结89-90
- 第五章 俊荫的习琴之旅与敦煌变文<舜子变>、毛诗<凯风>90-108
- 引言90-91
- 第一节 古代日本对<舜子变>的接受91-95
- 第二节 舜子的历山躬耕与俊荫的七山习琴95-100
- 第三节 毛诗<凯风>与七仙人100-107
- 本章小结107-108
- 第六章 关于俊荫异境游历谭的主旨——以“孝”“琴”“佛教”为中心108-126
- 引言108-109
- 第一节 俊荫异境游历谭中的“佛”109-114
- 第二节 俊荫异境游历谭的中心人物——作为母亲的天女114-117
- 第三节 孝子的“精诚通感”117-125
- 本章小结125-126
- 第七章 仲忠的“孝”在作品中的意义126-143
- 引言126
- 第一节 仲忠孝养谭与中国孝子故事126-137
- 1. “冰中求鲤”型孝子故事127-132
- 2. “孟宗哭竹”型孝子故事132
- 3. 杨威“虎口救母”型孝子故事132-134
- 4. “王祥守柰”型孝子故事134-136
- 5. 姜诗“涌泉跃鲤”型孝子故事136-137
- 第二节 对父亲藤原兼雅的其他妻子的妥善安置137-139
- 第三节 为俊荫镇魂139-140
- 第四节 孝的最好体现——修身立命,光耀门楣140-142
- 本章小结142-143
- 第八章 “忠物语”与继母虐待继子型孝子故事143-162
- 引言143-144
- 第一节 好色的老妇向年轻美男子示爱与日本文学传统144-148
- 第二节 “忠物语”对伯奇谭的接受148-155
- 第三节 “忠物语”对舜子故事的接受155-160
- 本章小结160-162
- 结语162-165
- 附录165-215
- 附录一:俊荫异境游历谭165-174
- 附录二:『伊势物姙』第六十三段「つくも氷」(含丰子恺、林文月译本)174-177
- 附录三:相关敦煌变文177-215
- 参考文献215-2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红;魏文斌;;麦积山藏“报恩科仪”儒释孝子事迹考及相关问题[J];敦煌学辑刊;2006年03期
2 姜伯勤;敦煌与波斯[J];敦煌研究;1990年03期
3 王晓平;;敦煌愿文域外姊妹篇《东大寺讽诵文稿》e犚閇J];敦煌研究;2010年01期
4 曲金良;敦煌写本《孝子传》及其相关问题[J];敦煌研究;1998年02期
5 魏文斌,师彦灵,,唐晓军;甘肃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敦煌遗书《孝子传》[J];敦煌研究;1998年03期
6 钟婷;;《诗经》中的尚孝思想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7 李富华;《佛说wR子经》导读──佛书中的“孝经”[J];佛教文化;1997年01期
8 戴云;目连救母故事渊源考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8期
9 唐端正;儒家的天道鬼神观[J];孔子研究;1986年02期
10 王家骅;儒家思想与古代日本人的“孝”道[J];日本学刊;1992年02期
本文编号:980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98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