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法研究
【摘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实施方法,隐性教育法在实践中被教育者广泛运用,其影响力已与显性教育法并驾齐驱。但时至今日,理论界尚未有对隐性教育法系统深入的研究。随着实践的深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发展,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迫切需要我们通过研究,系统揭示隐性教育法的内在特点功能及发生作用机制,明确其重要地位,进而以理论去指导实践,提高教育实效。本文从这一研究需要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隐性教育法展开探索性研究。全文约三万五千字,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隐性教育法的历史发展。本节分别从我国古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这四个时期,概述了隐性教育法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存在形态以及功效作用。 第二部分:隐性教育法的特点和功能。本节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把隐性教育法和显性教育法相比较,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接受四个方面阐述隐性教育法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部分:隐性教育法确立的客观依据。本节主要从哲学依据、对象依据、接受心理依据、环境条件依据和实践反馈依据五个方面研究隐性教育法确立的客观依据,从理论的层面上揭示了隐性教育法的客观基础。 第四部分:现时代隐性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从影响人思想意识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角度出发,对隐性教育法的方式进行了概括。即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大环境影响因素的结合、与小环境影响因素的结合以及与教育者人格结合三个层面研究隐性教育法在现时代的主要方式。 第五部分:运用隐性教育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本节从确立隐性教育法运用的基本条件;把握隐性教育法运用的范围;明确隐性教育法的地位,正确处理显隐关系;防止单一化、低俗化倾向;跟随时代和条件的变化,创新潜隐的形式五个方面对隐性教育法的运用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D6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5
- 文献综述5-7
- 前言7-8
- 一、 隐性教育法的历史发展8-13
- (一) 我国古代的隐性教育法8-9
-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隐性教育法9-11
- (三) 改革开放初期隐性教育法的恢复和发展11-12
-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隐性教育法的创新12-13
- 二、 隐性教育法的特点和功能13-16
- (一) 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及浸润功能13-14
- (二) 教育方式的“非正规”形式及弥散功能14-15
- (三) 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及合力功能15
- (四) 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及自我教育功能15-16
- 三、 隐性教育法确立的客观依据16-19
- (一) 哲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点的具体体现16-17
- (二) 对象依据: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受到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影响17
- (三) 接受心理依据:无意识接受17-18
- (四) 环境条件依据:新世纪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18-19
- (五) 实践反馈依据: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良好效果19
- 四、 现时代隐性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发展19-34
- (一) 与社会大环境因素相结合的潜隐方式20-27
- (二) 与小环境影响因素相结合的潜隐方式27-31
- (三) 与教育者人格相结合的潜隐方式31-34
- 五、 运用隐性教育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4-38
- (一) 确立隐性教育法运用的基本条件34
- (二) 把握隐性教育法运用的范围34-35
- (三) 明确隐性教育法的地位,,正确处理显隐关系35-36
- (四) 防止单一化、低俗化倾向36
- (五) 跟随时代和条件的变化,创新潜隐的形式36-38
- 注释38-39
- 参考文献39-41
- 后记4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智林;;以音乐为载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路——辅导员工作实践探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程春兰;;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式教育模式[J];河南教育(中旬);2010年08期
3 于大海;李春花;;论隐性教育的特点及其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5期
4 唐昆雄;郭蕊;;受众理论视角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优化途径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08期
5 赵洪;;关于德育渗透研究的概述[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6 胡华;饶苗苗;穆林;;受众理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南方论刊;2013年03期
7 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年02期
8 何贵亮;宋时言;刘青;;浅谈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张赛;余雪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J];铜陵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10 官巧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3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镇河;中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台笑凡;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芳;探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运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4 时滨;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探索[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5 张誉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周琳;教育之美在无痕[D];苏州大学;2011年
7 孟颖佳;基于隐性教育理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荣建平;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9 封莎;当代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10 李桃;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4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00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