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家风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0 18:26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家风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风 优化 对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素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对于家庭成员而言,是成长的起点,是教化的第一场所,无论家庭成员扮演什么角色,去过什么地方,受过什么程度的文化教育,经历过多少人生历练都会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折射出家风的影子。而家风则通过家规、家训、家诫等有形的方式以及口口相传等无形的方式进行传递,在家庭内部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约束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着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的互动,也就是说家风不仅影响着家庭内部和睦,还影响着社会风气和国家稳定,是衡量民风和社风的原始磁场。由此看来研究家风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新时代下的家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随着时代变迁形成符合现代化理念的新家风,赋予“平等、民主、自由、宽容”等新特点,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更好地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在家风发展和转变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诸如家庭伦理关系淡化、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主体地位缺失等,这些问题阻碍了优良家风的塑造,同时制约了社会、国家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因此,本文旨在运用所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系统阐述了优良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已婚和未婚)、重点访谈、比较分析等方式对家风民情进行深入剖析,在肯定新家风取得成就的同时指出其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实证分析到理论研究提出优化家风的方法和途径,促使好家风的内容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论文除绪论和结束语外,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的关系进行阐述。首先,围绕家风的内涵、形式、特点以及历史演变过程展开论述,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刻分析和解读;其次,在两者关系上着重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为基础研究工具,寻找到培育和优化家风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是通过实地调查来阐述家风民情的现状。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的原因,新时代的家风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洗涤了“重男轻女、愚忠愚孝、婚姻大事父母做主”等陈旧观念、融入了“感恩、宽容、平等、公正、民主”等新思想,成为了家风向积极方面变迁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风发挥其深远的影响。第三部分则是从新时代下家风的变迁和双重性特点入手,分析出当前家风所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优秀传统文化消逝、社会责任感缺失、功利化思想泛起、家庭意识淡薄五个方面。第四部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出家风优化的对策。针对当前家风产生的问题,分别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提出优化家风、改善家风的相应对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风的重塑,以好家风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汲取传统家风的积极因素,剔除不良家风的消极因素,丰富家风的时代内涵,从而更好地辅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斌;;实现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基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J];探索;2016年01期

2 陈娟娟;;优良家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年01期

3 王泽应;;中华家风的核心是塑造、培育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4 陈寿灿;于希勇;;浙江家风家训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5年04期

5 黄礼峰;王雄杰;王宁宁;;家风对高校学生德育的影响与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6 张自永;;家风塑造与社会互动——以客家古村落培田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04期

7 张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试验场:家风家教[J];道德与文明;2015年02期

8 田旭明;;家正国清:优良家风家规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学习论坛;2015年01期

9 郝亚飞;李紫烨;;中国古代家风建设及当代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10 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12期



本文编号:1275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275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d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