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既判力的时间范围
本文关键词:论既判力的时间范围 出处:《时代法学》2008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既判力的时间范围 标准时 既判效力 形成权的行使 既判力时间范围的扩张
【摘要】:在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上,既判力的效力范围是通过既判力的客观范围、主观范围和时间范围来共同加以界定的。其中,对既判力的时间范围我国学者尚缺乏深度的研究,司法实践中对相关问题的处理也较为混乱。为此,有必要以既判力的"标准时"为视角,对生效终局判决的既判效力进行细致分析,对民法形成权的行使、预测性判决等领域中判决的既判效力的特殊性问题加以探讨,不断深化和丰富我国关于既判力理论的研究。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分类号】:D925.1
【正文快照】: 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上,既判力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判决的效力’之巨观视野下,既判力虽仅为确定判决所产生之其中一种拘束力,然而却是最为重要之一种拘束力,向来为民诉法学之核心课题之一。”〔1〕所谓既判力,又称“实质上的确定力”(Materielle rechtskraft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汉林,梁燕婷;论民事审判监督程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张莉丽;辨析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韩丽虹;;论代表与代理之法理比较——兼谈构建法人代表制度的必要性[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彭俊瑜;;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社会化”趋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肖建华;论判决效力主观范围的扩张[J];比较法研究;2002年01期
6 张晓薇;滥用诉讼权利之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4年04期
7 尹腊梅;;抗辩权的法官释明问题[J];比较法研究;2006年05期
8 董学立;;方法整合与本体确立——关于民法基本原则的初步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7年04期
9 郭亚红;董四化;;自认中的意思表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毕玉谦;证据保全程序问题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萍;;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主体问题研究[A];2007年海商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建中;民事再审程序改造及再审之诉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李明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5 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6 冀诚;试论所有制概念对中国私法制度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周孟炎;民事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刘东亮;行政诉讼目的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王彦;行政诉讼当事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张小玲;刑事诉讼客体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文治;试论我国外贸代理制的完善[D];苏州大学;2001年
2 王湘程;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3 胡秋明;论审前程序[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刘锐;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孙颖颖;我国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王福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确认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王颖;试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的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赵立公;第三人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张兄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1年
10 黄晓方;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D];厦门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建新;困难群体维权可由政府埋单[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韩萍;论既判力的扩张[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2 金向煜;民事判决既判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宁建龙;既判力及其作用界限[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328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328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