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民事诉讼电子证据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1 21:34

  本文关键词:民事诉讼电子证据相关问题研究 出处:《吉林财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化 电子证据 收集 举证 保全


【摘要】:“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步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最快的无疑就是信息技术,在人类走向信息社会的今天,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东西都“电子化”“信息化”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中国通过批准,加入了国际互联网,之后的短短数年,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互联上网服务。ICQ,QQ,微信,微博等互联网软件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快捷方便;电脑,数字电视,电子投影,等电子产品的大规模普及,使得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工作的方式得到了改变和改善;智能手机,机器人,机械手臂等智能工具的出现,甚至间接替代的完成了很多由工人才能完成的工作,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工作效率。电子产品给普通人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中国快步迈向互联网时代。但是此时,互联网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消极面和负能量,“香港艳照门事件”、“周正龙拍虎事件”、“人肉搜索现象”、激起全国民愤的“徐玉玉遭电信诈骗致死案”等,这些都应促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司法领域正在遭受着来自互联网,来自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这类案件之所以难于处理,是因为它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取证难!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中,涉及到电子证据的案件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是涉及知识产权和婚姻继承案件的急剧增多,并以此导致的诸多涉及电子数据的证据问题也随之出现。二十世纪伊始,电子证据主要存在于电子商务类、婚姻继承类、技术合同类等少数特殊领域的案件中。然而,随着电子证据应用变得愈发普及,对它的研究也向更深层次发展,研究者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电子证据本身,开始研究电子证据的内涵、外延、种类、地位以及其法律属性,在经过大量的司法实践和充分的研究、讨论之后,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对电子数据证据下了初步的定论。近年对电子证据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其在运用过程中所出现问题以及具体应用实践上。在法律规则与司法实务之间,电子证据的收集、认证、举证、质证等涉及证据法核心的问题还缺乏系统、全面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尝试对比国内和国外有关电子证据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国内的司法实践,进而从法律层面对我国电子证据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希望能为解决民事诉讼中有关电子证据的相关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力。
[Abstract]:"not that I do not understand, is that the world is changing too fast". Into 21th century, the fastest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undoubted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oda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things in our life are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In -10s, China joined the Internet through ratification. After a few short years, the public computer network began to provide Internet access services across the country. ICQ QQ, WeChat, Weibo and other Internet software appeared. Mak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faster and more convenient; The large-scal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digital TV, electronic projection, and other electronic products has changed and improved the way we access information and the way we work. The emergence of intelligent tools such as smartphones, robots, robotic arms and so on, even indirectly replaces the completion of a lot of work that can be done by workers. Electronic products have opened up a new way of life for ordinary people, and China has moved quickly to the Internet era. But at this time, the Internet has also brought people a lot of negative and negative energy. "Hong Kong Yan Zhao Men incident", "Zhou Zhenglongpat Tiger incident", "Human flesh search phenomenon" and "Xu Yuyu's death case caused by Telecom Fraud" and so on, all these should urge us to realize deeply. Our judicial field is suffering a tremendous impact from the Internet, fr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se cases are difficult to deal with because they all face a common problem: difficult to obtain eviden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the cases involving electronic evidence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mon in domestic criminal, civil and administrative cases, especially the cases involv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marriage inheritance.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electronic evidence mainly existed in the category of electronic commerce, marriage inheritance class. However, as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evidence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the research on electronic evidence becomes more and more advanced, researchers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the electronic evidence itself. Beginning to study the connotation, extension, type, status and legal attributes of electronic evidence, after a lot of judicial practice and full research, after discussion. Some domestic scholars have reached a preliminary conclusion on electronic data evid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electronic evidence has turned to the problems in its application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Between. Electronic evidence collection, authentication, proof, cross-examination and other issues related to the core of evidence law is still lack of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solut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domestic and foreign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electronic evidence. Combined with the domestic judicial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relevant problems of electronic evidence in China from the legal level, hoping to do its part to 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electronic evidence in civil litig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晶,荣伟生;电子证据的法律认定[J];人民检察;2001年12期

2 沈木珠;论电子证据问题[J];法学杂志;2001年04期

3 伊伟鹏;网络犯罪中的电子证据及其采信规则[J];人民司法;2002年04期

4 郭勤,施昌虬;电子证据的若干问题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5 董杜骄;;电子证据研究的认知起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1期

6 高燕;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J];安徽科技;2003年11期

7 车志平;电子证据的若干问题探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陈琼,马治国;电子证据法律地位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任延忠;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审查[J];信息网络安全;2003年02期

10 马柳颖,谭文丽;电子证据认证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洪清;;关于电子证据相关法律问题探讨[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2 郭志博;秦海权;赵利;;电子证据监督链可视化平台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3 王翔;;电子证据在海事调查和安全管理中的作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无线电导航学组、内河航标学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韩鹰;;对电子证据的法律研究[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5 凌斌;;计算机犯罪中电子证据概述[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邱鹏;;浅谈现阶段检察机关电子证据应用问题及对策[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欣;段云所;陈钟;;电子证据鉴定技术框架研究[A];第十七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暨电子政务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高峰;邹积超;;试论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审查[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郑亦武;丘秀峰;;电子证据的可采性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10 马晓明;李超;李秋香;;电子证据的证明力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伊伟鹏;网络犯罪的电子证据及其采信规则[N];人民法院报;2002年

2 刘强;网络司法中的电子证据[N];人民公安报;2001年

3 河南省禹州市人民检察院 邵天兴 杨永中 张占标;电子证据的证据地位应当独立[N];检察日报;2008年

4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检察院 张宏伟 郭欣;电子证据的取证原则和方法[N];检察日报;2010年

5 吴学安;电子证据入法的是是非非[N];工人日报;2011年

6 本报评论员 林琳;为电子证据正名仅仅是第一步[N];工人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姚轩杰;电子证据市场待开发[N];中国证券报;2013年

8 高尚;诉讼中电子证据的认定[N];江苏经济报;2014年

9 叶晓龙;如何收集电子证据[N];法制日报;2002年

10 张凯 焦鹏;电子证据合理运用观的构建[N];法制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凯;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刘志军;电子证据完整性的几个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羽;电子证据取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李辽;刑事电子证据取证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赵爱军;网络犯罪中的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翁品;电子证据的法律形式界定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5 汪忠玲;电子证据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崔震宇;电子证据可靠性问题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蒋安朋;电子证据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牛博超;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全[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9 丁一;电子证据的信息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斌;论电子证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66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1366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e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