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16-12-18 15:30

  本文关键词: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大学》 2010年

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

束钰  

【摘要】: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大难题,如何避免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何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成为国家、社会乃至每个学习法律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然,犯罪这一特殊现象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任何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引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亦是如此。因此,当我们致力于研究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时,结合青少年自身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相信会对更好地找出对策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诞生于美国20世纪中期的标签理论就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跟其所处环境中他人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标签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曾有过违反社会公德或者法律的“越轨”行为,当某个人的“越轨”行为被发现并被周围社会中有一定“意义”的他人贴上了一种类似耻辱性质的“标签”,那么一个人就很可能在这样“标签”的作用下逐渐沉沦,从一个初级越轨者走上“越轨的生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会被贴上“标签”,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本人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的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结合标签理论,具体到我国的情形,为何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犯罪的手段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状况,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社会公众或司法部门对于某些青少年的不公正对待,给其贴上了“犯罪者”的标签,使其在有意或无意中,成为了正常社会大家庭中的局外人。对于此类相当于耻辱印记的标签,往往带来的是更大的隐患。如何去合理的、正当的去引导那些曾经有过违反犯罪经历的青少年走出被歧视、被人误解的误区,才是生活和司法部门应该去思考的问题。而那些本身并没有违法、犯罪经历的青少年,却只是由于其父母或家族中曾有过违法犯罪者,因而也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的群体,更值得我们去关注,而且这一部分群体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占相当的一部分。如果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不公正眼光看待,被贴上“犯罪者家属”这样的标签,本身就是对其青少年的一种不公平,若引导不善,青少年自暴自弃,最终走上和其家人或亲属同样的犯罪道路,不仅仅是其个体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因此,我们在关注曾有违法犯罪经历的青少年的同时,更不能忽视更广大无辜被贴上犯罪标签的青少年,积极引导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健康成长,远离犯罪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本文在以标签理论为视角的研究过程中认为,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了目标与手段的之间的冲突;家庭、学校中的不公正对待;自身角色定位的模糊;亚文化群体的侵扰;法制观念的淡薄等。在笔者看来,这几个原因较全面的涵盖了贴标签行为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并且在逻辑和发展趋势上呈现一定的发展和顺承关系。由于青少年被贴上了标签,难以避免地会遭到来自社会和其他群体的不公正待遇,那么对于畅想着美好人生的青少年来说,原先美好的人生规划很可能难以继续发展下去,而由于当前学校和家庭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这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身边群体的边缘化,加之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和自身认知能力的不完善,很容易造成自我的迷失,不知道自身的角色该如何去定位,此时亚文化群体便有机可乘,而这些青少年在难以被主流文化接受的前提下,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结合这些青少年犯罪原因,对症下药。从总体上说,应该坚持贯彻两个原则,即:尽量避免给青少年贴标签,并给予标签青少年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在坚持总体原则的前提下,建议对我国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建议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不公开审判制度,构建未成年人的前科消灭制度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并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响应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构建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加强法制的宣传和建设,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加大对标签青少年回归社会的关注力度,增强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健全和完善学校、家庭的教育,预防犯罪亚文化感染,增强媒体自律意识,全方位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669.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引言8-10
  • 一、标签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10-20
  • (一) 标签理论的概述及研究意义10-14
  • (二) 标签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14-17
  • (三) 标签引起青少年越轨或者犯罪17-20
  • 二、标签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20-36
  • (一) 标签造成青少年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冲突20-24
  • (二) 标签造成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中受到不公正对待24-28
  • (三) 标签引起青少年自身角色定位模糊28-31
  • (四) 亚文化群体对被贴上标签青少年的侵扰31-34
  • (五) 被贴上标签青少年法制观念的淡薄34-35
  • (六) 造成标签青少年犯罪的其它原因35-36
  • 三、从标签理论角度探讨防治青少年犯罪的对策36-50
  • (一) 总体原则36-38
  • (二)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38-46
  • (三) 构建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46-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5-5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倩;中学生堕胎问题与社会工作干预[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2 秦安美瑜;闲散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晓兰;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社区矫正实务过程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范莹;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的家庭原因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5 林婧;旅游世界中的道德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6 翟立斌;维权过当所致犯罪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7 阳松;越轨行为:“局外人”的反叛[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8 赵宇;米德自我理论视角下罪犯“监狱自我”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9 赵庆芳;社区矫正:假释犯再社会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戴琴苹;职务犯罪人员社区矫正服务的现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啸天;社区矫正试点与矫正质量的提高[J];当代法学;2004年04期

    2 陈晶;关于建构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杨宏亮;加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的审判监督[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05期

    4 莫洪宪;叶小琴;;学校教育的缺失与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02期

    5 刘晓梅;;关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06期

    6 张艳华;金小红;;失范理论视野下的外来青少年越轨——一个真实案例的解读[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02期

    7 段素菊;;社区民间组织与青少年发展——以青少年社区矫正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8 柴建国,张明丽;关于我国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河北法学;2003年03期

    9 吕华红;建议建立前科消灭制度[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武晓红;;论我国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波;;新中国的加重和从重处罚制度的考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2 张曙光;;一种“事实关系”型行为——刑法中持有之规范论描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张冰;净化网络,需要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4 周醒;;论严格责任在环境犯罪中的适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雍自元;;犯罪心理的解析与启示——以许霆案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付晓雅;;《刑法修正案(七)》的得与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雍自元;;犯罪被害人过错立法与司法规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雍自元;;试论女性犯罪的原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孙绍伟;张明;;关于环境保护法立法完善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汪维才;;商业贿赂犯罪之成因与对策[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郭云忠;;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课题组;;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发展中的基本立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陈新生;金石;;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行为的监督查处机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高继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几个关系[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冯薇;周晓唯;;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陈屹立;;严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实证主义的视角[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周晓唯;冯薇;;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党惠娟;;试论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及刑法规范的相关完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秀科;刘加尧;;主要国家动物福利立法概况及启示[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罗高鹏;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潘爱青;增设执业资格刑的立法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谢丽莉;论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宋磊;我国死刑执行制度中若干争议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孙凌凤;酌定量刑情节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罗静深;论间接故意的意欲要素[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雍自元;;犯罪心理的解析与启示——以许霆案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刘乐;美国对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项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3 李舒波;角色社会化——青少年的主要发展课题[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1年02期

    4 朱淑贞;;去个性化研究综述[J];才智;2011年03期

    5 任天威;;传媒多样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胡映;刘轶;;旅游者道德弱化及其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邱剑英;旅游非道德行为与新世纪的道德建设[J];长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高晓飞;;社会互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谢季康;;2011年度报道中的“富二代”标签效应[J];传媒观察;2012年02期

    10 杨方;;浅析大众传媒对“富二代”形象的建构[J];传媒观察;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徐占升 陈旻;[N];福建日报;2011年

    2 李健;[N];光明日报;2000年

    3 辛湲;[N];黑龙江日报;2005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于建嵘;[N];南方日报;2009年

    5 青连斌;[N];学习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2 曲向红;两宋俗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金碧华;支持的“过程”:社区矫正假释犯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4 刘邦惠;精神病态男性罪犯自我的特点[D];西南大学;2008年

    5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宇海金;乔治·H·米德的自我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孙跃;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李艳霞;基层经理上司信任产生及作用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覃剑峰;论前科[D];武汉大学;2010年

    10 赵勇;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园园;偏差青少年的社会联结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吴红兵;在多元文化视角下解读以共同成长为目标的本土“成长向导”社会工作模式[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付风霞;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挑战与对策探讨[D];西南大学;2011年

    4 郭东艳;初中生问题行为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辉;社会学视角下社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6 常微微;安徽省某地区中学生早期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7 孙莉;生命教育视角下未成年犯人性化教育改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龚雪;“问题学生”越轨行为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反思[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梦旎;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道德恐慌的形成和发展[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陈芳敏;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凌梅;关于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污点消灭制度的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1期

    2 徐茂;刑事污点取消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构想[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4期

    3 刘世恩;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对未成年犯行刑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2期

    4 林小培;行刑社会化: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实践与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3期

    5 王顺安,甄宏;试论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项目体系之构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1期

    6 魏翠妮,王善坤;青年农民工越轨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黄道诚,裴维奇;对长安区检察院“社会服务令”的理论评价[J];河北法学;2002年02期

    8 江雪莲;西方越轨社会学研究的伦理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倪荫林;对越轨的新界说及其行为判定[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10 郭星华;社会失范与越轨行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旭明 吴建英;[N];人民法院报;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平;标签理论──一个犯罪学理论的介绍[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2 李太斌;社会标签理论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张宇;吉艳;;论我国前科消灭制度的建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严华;;浅析社区矫正理论与标签理论的关系[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0期

    5 王宇鹏;;标签理论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从马加爵事件谈起[J];法制与社会;2008年36期

    6 李敏;;犯罪学的标签理论对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治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年05期

    7 姚光银;;论我国前科报告制度的完善——以标签理论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9年16期

    8 常宁;“标签理论”与“前科消灭”制度[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9 黄勇;;标签理论与青少年犯罪团伙的形成[J];理论界;2009年10期

    10 李雪;;略论标签理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启示[J];世纪桥;2010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孟磊;金盛华;;青少年绰号行为研究综述[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房绪兴;[N];扬州日报;2009年

    2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杨宇冠 崔巍;[N];检察日报;2009年

    3 杨昌勇 胡振京;[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陈恩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虹;恢复性司法与中国少年司法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刘佳;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转处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罗爱葱;当前我国都市中产阶层休闲特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4 肖聆伊;隐性区隔:课堂中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太忠;隐蔽的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阳松;越轨行为:“局外人”的反叛[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7 姚元全;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社会学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8 束钰;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D];安徽大学;2010年

    9 侯钰斌;注册会计师越轨及社会控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秦晓玲;社会排斥与自我内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9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19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9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