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中日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2-17 21:54

  本文关键词:中日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湘潭大学》 2014年

中日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冯忻  

【摘要】:在当今社会,我国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世界局势也处在一个新时期。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国家间的合作在国际社会显得愈加重要,但是国际局势仍很复杂,中日两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尤其应加强沟通和合作。中日两国开展互利互惠合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调整的需求,也是两国发展的现实需要。能否正确处理和推动中日关系向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发展、向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向发展,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的难题。我们必须有伟大的胸怀容纳,日方也应正确审视历史,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构建符合时代潮流和两国切身利益的能够持久发展的中日关系。随着冷战结束,潜藏在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开始凸现,,特别是自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出任日本首相以来连续六次参拜靖国神社,成了阻碍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障碍。因而对中日关系的研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围绕对日外交新思维展开了一场学术大讨论。对中日关系的发展现状、成因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涌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中日关系的内涵入手,阐明中日关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总结中日关系的主要症结和矛盾,分析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中日关系是世界格局的影响,并提出新时期中国对日外交战略选择。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和平一交恶一和平”一波三折的漫长发展的历程,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反复的证明,中日两大邻邦“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在新时期,中日之间存在许多症结与矛盾,造成这些症结与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如历史问题、领土纠纷等,始终没有使两国关系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在因素正是双方互信的缺失。在新时期,中日关系面临新的发展,对话与交流、互惠与合作、调整与振荡是新时期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面对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处理中日关系。中日两国关系的平稳发展有赖于双方在互信基础上实现多个领域的合作,在政治、经济以及安全领域形成良好互动,以稳定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81;D822.33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焦新平;粟进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周莉;浅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郭锐敏;;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民主输出的特点及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6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庞宝庆;;日本关东军对苏联远东“情报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刘艳房;;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调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张能为;;文化、语词与文明:伽达默尔的文化理解与现代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甜;;日本等级制度的变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3 朱军;;国家繁荣的标志:多元化下的价值统一——转型时期政府塑造社会认同感的职能研究[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4 钱子文;;我们到底要什么?——危机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泽生;王淑云;;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7 冯玮;;西学:日本“明治宪法体制”的推进剂[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8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9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10 孙泽生;;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娟娟;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少东;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时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胡骏军;法治背景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常笑;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郑闯;镜像与他者:《印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逸舟;;我看中日关系的前景[J];世界知识;2002年18期

2 江瑞平;;经济互利推动波折中的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2年20期

3 孙承;中日关系分析与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06期

4 孙新;机遇与挑战——新时期中日关系的思考[J];日本学刊;2003年04期

5 王逸舟;中日关系的十个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6 时殷弘;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7 庞中英;对立加剧还是合作深化?——中日关系需要远见卓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8 陆忠伟;中日关系:理解与推进[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9期

9 杨伯江;从战略高度定位中日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0期

10 陆忠伟,张蕴岭,阎学通,白岩松;推进中日关系的建言[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10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熙德;[N];北京日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N];经济日报;2005年

3 李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N];经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徐伟;[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张建新、刘丹、郑天虹;[N];人民日报;2005年

6 侯大伟、余靖静、李江涛、刘洋;[N];人民日报;2005年

7 经济日报评论员;[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N];人民日报;2005年

9 樊勇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邱震海;[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6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敏;试论冷战后中日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适;浅析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芳;发展中日关系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龚健;日本民族特性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包志荣;从文化因素论二战后的中日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6 陶宇;日本非政府组织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姜广英;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修志成;建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困境与解决途径[D];延边大学;2010年

9 董磊磊;运用高中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日关系的实践和体会[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鹏飞;论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中日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3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43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7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