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论人格权内容的法律适用

发布时间:2019-09-26 01:44
【摘要】:作为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根据法律规定所必然而持久地享有的以人格方面的利益作为其权利客体,并以保障和达至其有关人格的平等地位、人格受到他人尊重以及实现其人身的充分自由等作为法律宗旨的权利。人格权肇始于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思想,随着人权理论的发展而得以逐步发展。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背景下,人格权兼具宪法权利和民事权利的双重法律属性。它既表现为宪法领域中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同时也表现为私法领域中民事主体享有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正因如此,各国无不对人格权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由于受各国的文化传统、法制环境、立法水平和对同种人格利益的不同立法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各国法律对人格权的内容及其保护的规定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其法律适用上的冲突。这种情势迫使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旨在解决人格权法律适用冲突的法律。其中,人格权内容之法律适用的立法完善与否,则直接影响到人格权保护的法律适用冲突能否得以充分解决,前者构成后者法律适用的前提和基础。就人格权内容的法律适用而言,当下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均表明,人格权的内容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但是鉴于各自法律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差异性,相关国家在冲突规范连结点的选择和准据法的确定等方面的做法亦存在着巨大差异。而我国现行的相关立法仍存在着种种不足,进而影响到人格权内容法律冲突的有效解决和涉外人格权的有效保护。正因如此,本文在对人格权的内容之法律适用的必要性、连结点和准据法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立法现状的评析,提出完善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的具体建议。本文除了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人格权内容之法律适用的必要性。人格权内容之法律适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法律意义,其不仅是实现民众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而且是解决人格权内容的法律冲突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对涉外人格权有效保护的重要前提。第二部分,研讨人格权内容之冲突规范的连结点。人格权内容之冲突规范的连结点主要表现为国籍、住所和经常居所抑或惯常居所三种,而上述连结点各有其优势和劣势。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人格权内容的冲突规范之连结点的选择应综合考量具体的情况而采用多元化的连结点,即在充分尊重国籍和住所等传统的连结点的同时,也要顺应国际上经常居所地这一属人法连结点的最新发展趋势,从而实现连结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第三部分,研讨人格权内容之冲突规范的准据法。虽然有关人格权内容的冲突规范主要适用属人法,但却存在不同的立法模式,包括:明确规定“人格权”法律适用的立法模式;规定“人身权利”法律适用的立法模式;只规定“姓名权”法律适用的立法模式。有关准据法立法模式的比较给我国立法的完善带来如下启示:人格权内容之冲突规范的准据法确定,既要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也要充分尊重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并有机地结合我国当今的具体国情。第四部分,剖析我国关于人格权内容之法律适用的立法特点与缺憾,并藉此阐述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的基本主张。我国现行有关人格权内容之法律适用的立法存在如下不足:有关人格权内容的实体法规定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现有规定较为粗陋且缺乏明确性,具体人格权保护体系尚存在漏洞和空白;连结点的确定不合理,单纯采用经常居所地这一连结点,未考虑民事主体的国籍国法和住所地法。我国关于人格权内容之法律适用规范的上述不足,应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完善我国人格权的实体法律规范体系,致力于构建一般人格权制度;在完善一般人格权内容的同时,我国未来立法应当对隐私权等具体人格权的概念、权利边界等内容要素作出更为详尽且具体的规定;完善确定我国人格权内容之准据法的冲突规则,将国籍作为确定人格权内容之准据法的首要连结点,并将经常居所地作为确定人格权内容之准据法的补充连结点,同时适度考虑将住所地法作为人格权内容的准据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志慧;;确定国际人格权侵权准据法的理论分歧[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2 窦海阳;;人格权规范的属性与表达[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3 沃耘;吉佳琳;;论人格权的私力救济——兼论未来“人格权法”相关制度的确立与完善[J];求是学刊;2013年06期

4 屈茂辉,黄劲;论人格权法的基本原则[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年02期

5 宋海鹰;;物质性人格权损害的精神赔偿比较研究[J];观察与思考;2001年07期

6 王利明;;关于人格权若干问题探讨[J];研究生法学;1996年01期

7 王e,

本文编号:2541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541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7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