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03:08

  本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是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它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下的产物,它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上的正确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理论,本质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情感、信念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源于道路的正确性和不可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性和符合目的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思想提出的时机恰当,定位准确。它的提出有利于增强我们对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只有树立强大的自信,才能让我们振作精神、奋发图强,才能使我们有勇气面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险阻,才能帮助我们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三个自信”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精神状态上的要求,也是在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的精神动员。在“三个自信”的贯彻落实上,我们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必须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必须把握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必须立足于八项基本要求之上,认识到中国的“三个没有变”。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方针的指导下,在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努力中,不断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渐成熟的标志,它可以启发、鼓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信自己的选择,,指导着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三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第1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10-20
  •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10-12
  • 1.1.1 “三个自信”的来源和基础10-11
  • 1.1.2 “三个自信”的内涵和关系11-12
  • 1.1.3 “三个自信”提出的客观必然性12
  •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12-15
  •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13-14
  •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主要依据14-15
  •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15-17
  • 1.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5-16
  • 1.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主要依据16-17
  •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17-20
  • 1.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7-18
  • 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主要依据18-20
  • 第2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20-26
  • 2.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基本前提20-22
  • 2.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基本方针22-26
  • 2.2.1 在“十六字”精神中增强“三个自信”22-24
  • 2.2.2 在“四大特色”中提升“三个自信”24-26
  • 第3章 “三个自信”的意义与当代价值26-34
  • 3.1 “三个自信”的重要意义26-28
  • 3.2 “三个自信”与中国崛起28-30
  • 3.2.1 “三个自信”是中国崛起的软实力自信28-29
  • 3.2.2 “三个自信”在中国崛起中日臻成熟29-30
  • 3.3 “三个自信”与“中国梦”30-34
  • 结论34-36
  • 参考文献36-39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39-40
  • 致谢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毅之;;大国崛起的应有自信——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李恩平;李沁生;;不走“老路邪路” 坚定“三个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前进;201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66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a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