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南大街历史街区城市更新困境及地方政府应对研究
【学位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D630;F299.27
【部分图文】:
北京通州南大街历史街区城市更新困境及地方政府应对研究2(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持续性过程。在“中国知网”以“城市更新政府”为关键词检索,共有31篇相关文献。梳理已有文献发现,有关城市更新的文章多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出发,关注城市更新中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案,但以公共管理学科视角切入城市更新的研究数量不多,成果体系不够完善。本文希望通过分析通州南大街城市更新中的困境及其产生原因,促进相关研究的增加,拓展已有的研究领域。图1知网以“城市更新政府”为关键词检索的发文总体趋势分析2.现实意义早在30年前,已经有将西方最新的城市更新理念与北京城的实际相结合的尝试,其后,上海、南京、西安、深圳等城市快速跟进。遗憾的是,这些尝试并未引起大部分中国城市的重视,这导致有相当多的城市旧城区存在着与通州南大街类似的发展困境。作为通州旧城核心的南大街较早开始了城市更新。随着国内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既有的城市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要求。众所周知,北京的城市副中心建设广受关注。其城市更新中产生的问题及其原因,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所给出的基层政府应对策略能为其它相似地方的旧城区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北京通州南大街历史街区城市更新困境及地方政府应对研究16图2元代通州城的城址复原①元末明初,明军攻克通州后,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通州城墙,将金元通州城以南的区域圈入城墙内,使之成为通州城的一部分。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中仓以西的西仓、南仓亦被纳入城墙中。至此,明清通州城“”形格局正式确立。这一时期,城市东南的回民聚居区受地形限制,向南扩展街道,最终于清代形成鱼骨形的街道形态②。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内的城墙被拆除,城市变为“”形。清中后期漕运衰落,清政府于1900年正式停止漕运,次年(1901年)开始通过“海运转铁路”的方式运输物资,通州的城市地位急转直下。此后,运河虽仍然允许通航,但长期缺少维护,终于20世纪40年代停止航运。①程呈.明清时期通州城空间布局复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13②赵志鹏.通州南大街回族社区的历史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9:19-20
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7图3明嘉靖年间《通州志》记载的通州城图4清光绪九年《通州志》中呈现的城区东南“鱼骨形”城市格局2.工业化浪潮下的通州历史街区城市更新民国时期,受政局动荡影响,加之城市地位下降,通州城市发展缓慢,公共基础建设严重缺乏。包括潞河中学在内的民生设施均选择在明清通州城的南城墙外建设。1917年,开建的京津公路路过通州南城外,是整个民国时期唯一一条经过通州城的高规格公路。1928年起,通州管辖权改为河北省,后续行政建制管辖权几经易手,颇为混乱。至1948年通州解放,城市建设重新有了政权稳定的基础保障。逐渐平稳后,通州于1952年制定并实施了《通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市政层面,为修建城市东西主干道——新华大街,于1952年当年对城内通惠河支流进行了清淤,拆除32万立方米的城墙填平河道,建成新华大街东段,同时改扩了民国时期的京津公路等道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文彦;戴俭;;北京东四历史文化街区:非“文保”类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J];北京规划建设;2014年06期
2 梁玮男;陈强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北京鲜鱼口街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4年01期
3 姚治国;赵黎明;王满银;杨振华;;白塔寺保护区综合整治与更新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9期
4 田继忠;;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及有机更新路径研究——以北京南锣鼓巷地区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1年04期
5 李晨;;“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J];规划师;2011年04期
6 单霁翔;;社区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1年02期
7 黄健文;徐莹;;从“旧城改建”到“三旧改造”——对我国旧城改造的历程与相关称谓回顾[J];华中建筑;2010年11期
8 孙洪铭;;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3期
9 翟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2期
10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的批复[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曲蕾;居住整合:北京旧城历史居住区保护与复兴的引导途径[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志鹏;通州南大街回族社区的历史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9年
2 倪晨辉;通州老城背街小巷微更新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3 柴纪阳;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年
4 程呈;明清时期通州城空间布局复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5 饶惟;基于“多元共治”的旧城更新规划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6 郑铎;北京市通州新城总体规划评估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7 赵幸;北京旧城历史居住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系统性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8 刘蔓靓;北京旧城传统居住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70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870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