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视角下教师教材观的重构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G451
【部分图文】:
符号互动视角下教师教材观的重构33图2-2学生“主我”与“客我”关系图学生“主我”与“客我”互动,并不是让学生“主我”和学生“客我”进行互动,以达到一种融合状态。而是如杜威所言,“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需要以教师作为“解释项”,了解学生当下的成长倾向,从而利用教育情境,帮助学生从经验A向经验A’发展。”①(如图2-3所示)因此,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之时,应当为学生“主我”与“客我”的交流和互动留下空间,从而建构与发展学生“自我”。此外,学生的成长,也需要教师作作指引。教师研读与处理教材之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自我互动提供指导、指引方向。教师要知道教材的基本要素的建构与教材的教学,都需要为学生“主我”与“客我”互动预留空间,教材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指引。图2-3杜威教育理论图既然学生主客我互动的教师教材观的构建,需要以教师为中介符号,那么之中必定涉及教师对学生“主我”与“客我”角色的假定与扮演。首先是教师站在学生“主我”(I)的角度上,对学生实际角色进行假设与判定。教材的教学也是教师扮演着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学生个体的过程,在对教材进行处置之前,应预①漆涛.学生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学生角色客我主我观念中的行为模式学生个体实际的行为模式
符号互动视角下教师教材观的重构37予的历史符号,还可以融入阅读者(这里指教师)历史性经验。图2-4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在翻译学框架下的示意图教师与编者视域融合,是教材意义张力的体现。教材的编写者除了编写教材内容之外,还是带着一定的意图来组织、安排教材的,他赋予了教材意义。但是教材文本并不是封闭的场域,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教师,作为教材的读者,除了需要把握并遵循作者的教材编写意愿之外,还需要不断地探秘教材的隐藏空间或留白之处。教师建构这样的观念,教材是待教师诠释的作品,教师应当在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的同时,努力用自己的语言来对教材进行解读与改写(rewriting)。这不仅能够找到教师的“现今视域”和教材编写者“原初视域”的契合点,使两者融合到一起,同时在两者视界融合过程中,教材文本新的意义便会生成。教材是一个意义创生空间,它的意义创生重要途径是教师与编者的视界融合。(二)教师与学生主体对话的教师教材观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并不是教师可以被教师任意捏塑的“人偶”,也不是待教师填充知识的“器皿”。因为这种观点是将学生与教师同一,忽视了学生的“他者性”。教师与学生是“自我”与“他者”关系,虽然两者异质,但是两者都是教学的主体,真正的主体性是在“自我”与“他者”交往互动过程中建构出来的。正如勒维纳斯所言:“主体性并不是给定的,而是在具有一定伦理关系的‘我’与‘他者’行为之中建构与展开起来的。”①教师与学生主体对话的教材观,便是将教师与学生视为“我”与“他者”,两者都作为教材使用的主体,以教材作为客体,进行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自我”与“他者”在伦理上是一种非对称关系,“自我”需要为“他者”服务、为其肩负伦理责任,
对自身的角色行为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在这个框架内,以服务学生“客我”为目的,在脑海中进行两者之间的对话演绎,然后形成对教材的认识与看法。教材,是教师“客我”用来服务于学生“客我”的教学材料。总而言之,教师与学生主体对话的教师教材观,是教师与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进行“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话互动的结果。但是由于自我和他者的不对称的伦理关系,这种对话是“主我”与“客我”单向度的对话,教师与学生都是对话的主体,教材是客体对象,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是一种“主-客-主”的形式。(如图2-5)图2-5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互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漆涛;;隐于教材背后的儿童[J];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02期
2 段冰;;课堂情境中学生的角色危机与规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01期
3 佘诗琴;;弗兰克对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的批判[J];哲学动态;2014年10期
4 吴耀武;;论主体间性观照下的学生角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28期
5 张春利;李立群;;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6 张军凤;王海莹;庞杰;;教学的情境意蕴[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09期
7 程然;;“符号自我”的构建与当代教育的使命[J];课程教学研究;2013年08期
8 符英;黄甫全;;读者中心理论及其对课程研究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13年03期
9 程玮;;“视域融合”与教学文化之意涵分析——基于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观[J];高教探索;2013年01期
10 李如密;刘伦;;课堂教学互动及其优化策略——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卫霞;走向专业自主的教研组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漆涛;学生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李志超;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张恰;教师培训教材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庆斌;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陈柏华;小学教师教材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任丹凤;中小学教科书编制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畅;初中英语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2 邓卓;教师层面的教科书使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董芳芳;初中数学教师教材观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恺;高中语文教师教材使用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申延芝;初中语文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6 张妍妍;小学语文教师教材观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姚继莲;思想政治课教材“二次开发”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亭亭;小学英语教师教材使用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刘宏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师教材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庞娟;超越教科书:教师对教科书的抵制与创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92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89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