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9 05:45
  随着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发展,处于心理快速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很普遍。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避免青春期出现角色混乱,保持心理的平衡和融入社会的重要表现。初中生心理发展同时面临同一性危机矛盾,在现实中青少年对偶像崇拜演变为迷恋甚至丧失自我的程度,这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不利于初中生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恰当偶像观,使其不至于盲目崇拜。已有的研究对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关系研究不多,所以本研究考察当前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和现状,探讨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三者的关系。研究者选取云南省和广东省两个省份6所中学843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广泛被认可的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蒋将,2010)、自我同一性量表(张日昇,2000)、偶像崇拜量表中文修订版(CAS-R)(彭文波,2010)进行调查,经过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特点(1)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研究发现: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父母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差异...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偶像崇拜的关系研究


Maccoby&Martin(1983)教养方式划分图

偶像崇拜,六边形,青少年,偶像


岳晓东(1999)提出有关偶像与榜样的六边形图形的模型理论。图2-2体现了偶像崇拜和榜样的六边形图。偶像崇拜的理想化、浪漫化和绝对化对应着榜样学习的现实化、理性化和相对化。划分的标准主要看崇拜对象的程度和已经对自身产生影响的程度。理想化会使青少年强化崇拜偶像的特质,认为其是完美的;浪漫化会使青少年对偶像产生幻想和情感上的依恋;绝对化会使青少年达到一种疯狂的迷恋状态,认为偶像是世界上完美无缺的所在。现实化会让青少年认为偶像也是可以平民的;理性化会让青少年理性地去看待崇拜对象的特质;相对化会让青少年更加客观地去看待崇拜对象,不是盲目地去模仿他们。

路径图,愿望,社交,中介作用


采用Hayes(2013)编制的SPSS宏中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进一步分析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娱乐社交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只能在母亲情感温暖和娱乐社交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母亲情感温暖→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娱乐社交,这条路径的间接效应为0.026,置信区间为[0.001,0.059]。该间接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值,表明间接效应达到显著水平。而其余间接路径在Bootstrap95%置信区间均包含0值,说明不存在中介效应。由于模型3在加入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后,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仍能显著预测娱乐社交,这表明,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在母亲情感温暖和娱乐社交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路径图如图4-1。(2)将来的自我投入的愿望在家庭教养方式和病理边缘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编号:2906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906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0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