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思维导图在乡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7 20:4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乡村初中的数学课堂仍然采用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普遍将数学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数学学习好坏的最重要依据,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培养。此外,由于乡村的条件有限,学生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来实现学习,这就要求乡村初中数学教学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要实现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以其在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方面的作用被国内外学者引入到学科教学的研究之中。但多数研究是在城市学校展开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将思维导图引入到乡村教学中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将思维导图与乡村初中数学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既可以丰富思维导图在教学方面的研究视角,也是对乡村初中数...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思维导图在乡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思维导图,场景,分支,中心主题


综合各学者对思维导图的解释,笔者将思维导图定义为:通过使用不同的颜色、图形、线条、符号等绘制出的帮助使用者描绘和整理思维的工具。思维导图是确定好一个中心主题,并以此为,通过与中心主题的隶属关系展开一级分支,各分支主题通常都用关键词来表示,每一个分支主题又是一个子中心,可以据此形成下一级分支链并向四周展开,按照这一规律层层分级,不断延伸,最后形成的树状结构图就是对思维过程的直观呈现。如图2.1所示图2.1是根据笔者的思路对思维导图在学习方面的应用场景所绘制的,可以看出,这幅思维导图是围绕“应用场景”这一中心主题展开的。通过与“应用场景”的隶属关系展开了六个一级分支,并分别用关键词呈现。每个一级分支又各自作为子中心主题,形成了一级分支下属的二级分支。这幅思维导图展现了大脑思维梳理的过程,实现了大脑抽象思维过程的可视化。

信息加工,理论模型,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罗布特2加涅在20世纪70年代运用现代信息加工手段对人类的学习活动进行研究,并建立了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他说明人类学习过程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映过程①,并将学习过程分为以注意刺激、信息编码、储存信息、提取信息四个阶段。大脑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见图2.2②在注意刺激阶段,外界刺激通过感受器到达感觉登记器,进行加工之后只有部分信息能进入短时记忆。信息编码阶段主要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零碎信息通过编码建立联系,从而尽可能地扩大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量。对信息编码的目的就是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之中,储存信息阶段就是完成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化。但是如果储存形式出错,会导致后期的回忆遇到障碍。提取信息就是再现和回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即信息从长时记忆提回短时记忆,通过反应器和效应器实现与外部环境的反应。其中信息提取线索与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间隔和记忆痕迹的强弱会影响信息提取速度。


本文编号:2922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922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4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