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9 01:29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伴随着本科教学质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众多研究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聚焦于较为微观的课堂之中,目前我国课堂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隐性逃课便是其中之一,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满足人民大众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对高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声誉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就从上述问题出发,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逃课及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概念、特征、制约因素等几方面进行梳理,提炼出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两种分类并对其进行定义。其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及成败归因理论,并借鉴相关研究设计出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问卷、大学生隐性逃课影响因素问卷,合并为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后并在徐州市4所高校进行发放,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体性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如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在课堂上比较普遍,隐性逃课的时间较为集中,隐性逃课所逃科目主要是公共课程,大学生对隐性逃课行为自评较为理性;隐性逃课行为中前三名分别为:手机娱乐、发呆走神、自学其他科目。进一步差异性分析得出: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在性别上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惰性隐...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理性行为理论模型图
1958年,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一件事情的原因,他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内因和外因两种,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59]。此后,很多研究者都进行归因理论研究,但都仅仅限于经验。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正式提出归因理论。韦纳教授认为,人们通常解释成功或失败的时候都将原因归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种主要的原因,他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把这四种原因分为内因与外因、稳定与不稳定、可控与不可控三个维度,并认为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60]。一般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行为不仅会受自身归因方式的影响,也会受到教师归因方式的影响,具体如下图2-2所示,当前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课堂,部分学生没有从正面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将隐性逃课原因归因于外部。归因于教师讲课水平不高,无吸引力、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制度、社会环境等。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边的环境,缺少阳光思维。因此,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个人都应该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改变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做好学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归因方式。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的隐性逃课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做出改变,减少隐性逃课频率。2.2.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具体统计如下图3-1所示:通过下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中,手机娱乐占据第一,这与前人的相关研究表现出一致,大学生隐性逃课中,最大的赢家是“手机”。据艾媒咨询(ii Media Research)《2018中国大学生在线休闲娱乐行为监测分析报告》显示,大学生每日手机上网时间在3~6小时之间大约占44.9%,上网时间大于6小时占12.5%[65]。2017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表明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其中,95%以上的大学生表明自己不能没有网络[66]。互联网、手机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良影响,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正确使用手机。其次是上课发呆、走神。这与笔者的猜想大致符合,笔者在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曾多次同大学生一起进入课堂听课,观察发现每节课都有部分学生表现出“走神”、“发呆”、“想其他事情”的听课状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抗挫折能力较低,不能够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寝室矛盾、恋爱交友、职业发展规划、亲子关系、学业压力等诸多问题,这些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困扰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也致使他们在课堂中隐性逃课。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隐性逃课者在课堂上自学其他科目或完成其他作业,这反映出我们大学课堂存在一定的生态危机,学生不愿意听课,教学内容不足以吸引学生等一系列值得我们反思的教育现象。(2)大学生隐性逃课性别差异
本文编号:2924993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理性行为理论模型图
1958年,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一件事情的原因,他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内因和外因两种,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59]。此后,很多研究者都进行归因理论研究,但都仅仅限于经验。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正式提出归因理论。韦纳教授认为,人们通常解释成功或失败的时候都将原因归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种主要的原因,他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把这四种原因分为内因与外因、稳定与不稳定、可控与不可控三个维度,并认为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60]。一般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行为不仅会受自身归因方式的影响,也会受到教师归因方式的影响,具体如下图2-2所示,当前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课堂,部分学生没有从正面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将隐性逃课原因归因于外部。归因于教师讲课水平不高,无吸引力、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制度、社会环境等。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边的环境,缺少阳光思维。因此,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个人都应该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改变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做好学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归因方式。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的隐性逃课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做出改变,减少隐性逃课频率。2.2.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具体统计如下图3-1所示:通过下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中,手机娱乐占据第一,这与前人的相关研究表现出一致,大学生隐性逃课中,最大的赢家是“手机”。据艾媒咨询(ii Media Research)《2018中国大学生在线休闲娱乐行为监测分析报告》显示,大学生每日手机上网时间在3~6小时之间大约占44.9%,上网时间大于6小时占12.5%[65]。2017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表明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其中,95%以上的大学生表明自己不能没有网络[66]。互联网、手机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良影响,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正确使用手机。其次是上课发呆、走神。这与笔者的猜想大致符合,笔者在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曾多次同大学生一起进入课堂听课,观察发现每节课都有部分学生表现出“走神”、“发呆”、“想其他事情”的听课状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抗挫折能力较低,不能够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寝室矛盾、恋爱交友、职业发展规划、亲子关系、学业压力等诸多问题,这些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困扰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也致使他们在课堂中隐性逃课。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隐性逃课者在课堂上自学其他科目或完成其他作业,这反映出我们大学课堂存在一定的生态危机,学生不愿意听课,教学内容不足以吸引学生等一系列值得我们反思的教育现象。(2)大学生隐性逃课性别差异
本文编号:2924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924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