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思维应对新型犯罪的困境与出路
发布时间:2020-12-29 00:43
侦查思维是侦查人员头脑中对与案件有关信息的加工处理活动,科学的侦查思维能够帮助侦查人员全面认识犯罪事实,有效进行侦查实践。当前,新型犯罪的出现不仅严重侵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而且给侦查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新型犯罪造成侦查思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思维要素方面,新型犯罪对侦查人员的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犯罪形势下,侦查人员必须积极寻求思维的优化与转变。因此,研究侦查思维的特点与发展路径,对于打击新型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三个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侦查思维概述,主要阐明了侦查思维的概念、特点与功能,侦查思维的运动过程以及侦查思维要素,指出了侦查思维对于侦查工作的重要性,为下文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第二部分是新型犯罪对侦查思维造成的困境,通过阐述新型犯罪的概念、特点,以及与传统犯罪的关系,突出新型犯罪的危害性,并且创新性地提出侦查思维的困境即思维要素的困境,体现在时、空、人、事、物五个方面,对新型犯罪引起这五个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三部分是侦查思维对于新型犯罪的因应之策,主要从侦查思维活动入手,详细论述了侦查人员应当在思维起点、思维过程、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结果四个环节把握思维...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或附表清单
引言
1 侦查思维概述
1.1 思维与侦查思维
1.1.1 侦查思维的概念
1.1.2 侦查思维的特点
1.1.2.1 侦查思维的回溯性
1.1.2.2 侦查思维的对抗性
1.1.2.3 侦查思维的多元性
1.1.2.4 侦查思维的创造性
1.1.3 侦查思维的功能
1.1.3.1 侦查思维有助于认识和分析案情
1.1.3.2 侦查思维有助于确定侦查方向
1.1.3.3 侦查思维有助于选择侦查途径和侦查方法
1.2 侦查思维过程
1.2.1 侦查思维系统
1.2.1.1 侦查思维主体
1.2.1.2 侦查思维客体
1.2.1.3 侦查思维方式和工具
1.2.2 侦查思维的具体运动形式
1.2.2.1 思维运动的层次性
1.2.2.2 思维运动的顺序性
1.3 侦查思维要素
1.3.1 侦查思维五要素
1.3.2 侦查思维要素与刑事案件构成要素的关系
1.4 侦查思维的外在表现
2 新型犯罪对侦查思维造成的困境
2.1 新型犯罪的概念
2.1.1 新型犯罪的内涵与外延
2.1.2 新型犯罪与传统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2.2 新型犯罪的特点及危害
2.2.1 以网络犯罪为代表的新型犯罪之特点
2.2.1.1 作案手段:传统犯罪借助网络平台异化
2.2.1.2 作案方式:非接触式犯罪,隐蔽性增强
2.2.1.3 作案时空:犯罪时空的交叉模糊性
2.2.1.4 作案工具:高科技、智能化的作案工具
2.2.2 新型犯罪的危害性
2.2.2.1 宏观层面:社会的风险性因素增加
2.2.2.2 中观层面:犯罪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2.2.2.3 微观层面:侦查打击难度增大
2.3 侦查思维困境的表现
2.3.1 时间要素之困境
2.3.1.1 犯罪线索的隐蔽性及发现的滞后性
2.3.1.2 犯罪主体针对时间要素进行反侦查
2.3.2 空间困境之要素
2.3.2.1 现场勘查理论在虚拟空间的不适应性
2.3.2.2 情报孤岛不利于打击跨区域犯罪
2.3.2.3 非接触式犯罪割裂了犯罪的空间因果关系
2.3.3 人的要素之困境
2.3.3.1 犯罪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导致犯罪能力提升
2.3.3.2 犯罪的产业化造成犯罪主体之间关系的模糊性
2.3.3.3 侦查人员对侦查经验或信息化手段存在依赖性
2.3.4 物的要素之困境
2.3.4.1 犯罪工具的智能性增加了侦查难度
2.3.4.2 犯罪证据的数字化带来取证新问题
2.3.4.3 多元化销赃方式给控赃追赃带来压力
2.3.5 事的要素之困境
2.3.5.1 侦查人员对侵犯法益和案件性质的认识易有偏差
2.3.5.2 侦查程序的设置不利于犯罪的打击治理
2.3.5.3 犯罪的快速变化导致侦查与犯罪对抗加剧
3 侦查思维对于新型犯罪的因应之策
3.1 侦查思维的起点:正确分析和处理案件信息
3.1.1 由“物质”思维向“数据”思维转变
3.1.2 应用智能化的新型思维工具
3.1.3 提升侦查人员情报获取与分析能力
3.2 侦查思维的过程:正确认识和把握犯罪规律
3.2.1 由“因果”关系向“相关”关系转变
3.2.2 发散性思考犯罪行为轨迹与犯罪链条
3.2.3 以经验和科技二元融合机制克服思维定势
3.3 侦查思维的方式:正确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
3.3.1 溯因思维方式和预见思维方式的结合
3.3.2 因果思维方式向相关思维方式的迁移
3.3.3 历史思维方式同逻辑思维方式的统一
3.3.4 局部思维方式到系统思维方式的转变
3.3.5 博弈思维方式与合作思维方式的优化
3.4 侦查思维的结果:正确提炼和塑造侦查理念
3.4.1 数据侦查模式下的主动型侦查理念
3.4.2 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治化侦查理念
3.4.3 风险社会情境中的合作型侦查理念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2944668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或附表清单
引言
1 侦查思维概述
1.1 思维与侦查思维
1.1.1 侦查思维的概念
1.1.2 侦查思维的特点
1.1.2.1 侦查思维的回溯性
1.1.2.2 侦查思维的对抗性
1.1.2.3 侦查思维的多元性
1.1.2.4 侦查思维的创造性
1.1.3 侦查思维的功能
1.1.3.1 侦查思维有助于认识和分析案情
1.1.3.2 侦查思维有助于确定侦查方向
1.1.3.3 侦查思维有助于选择侦查途径和侦查方法
1.2 侦查思维过程
1.2.1 侦查思维系统
1.2.1.1 侦查思维主体
1.2.1.2 侦查思维客体
1.2.1.3 侦查思维方式和工具
1.2.2 侦查思维的具体运动形式
1.2.2.1 思维运动的层次性
1.2.2.2 思维运动的顺序性
1.3 侦查思维要素
1.3.1 侦查思维五要素
1.3.2 侦查思维要素与刑事案件构成要素的关系
1.4 侦查思维的外在表现
2 新型犯罪对侦查思维造成的困境
2.1 新型犯罪的概念
2.1.1 新型犯罪的内涵与外延
2.1.2 新型犯罪与传统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2.2 新型犯罪的特点及危害
2.2.1 以网络犯罪为代表的新型犯罪之特点
2.2.1.1 作案手段:传统犯罪借助网络平台异化
2.2.1.2 作案方式:非接触式犯罪,隐蔽性增强
2.2.1.3 作案时空:犯罪时空的交叉模糊性
2.2.1.4 作案工具:高科技、智能化的作案工具
2.2.2 新型犯罪的危害性
2.2.2.1 宏观层面:社会的风险性因素增加
2.2.2.2 中观层面:犯罪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2.2.2.3 微观层面:侦查打击难度增大
2.3 侦查思维困境的表现
2.3.1 时间要素之困境
2.3.1.1 犯罪线索的隐蔽性及发现的滞后性
2.3.1.2 犯罪主体针对时间要素进行反侦查
2.3.2 空间困境之要素
2.3.2.1 现场勘查理论在虚拟空间的不适应性
2.3.2.2 情报孤岛不利于打击跨区域犯罪
2.3.2.3 非接触式犯罪割裂了犯罪的空间因果关系
2.3.3 人的要素之困境
2.3.3.1 犯罪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导致犯罪能力提升
2.3.3.2 犯罪的产业化造成犯罪主体之间关系的模糊性
2.3.3.3 侦查人员对侦查经验或信息化手段存在依赖性
2.3.4 物的要素之困境
2.3.4.1 犯罪工具的智能性增加了侦查难度
2.3.4.2 犯罪证据的数字化带来取证新问题
2.3.4.3 多元化销赃方式给控赃追赃带来压力
2.3.5 事的要素之困境
2.3.5.1 侦查人员对侵犯法益和案件性质的认识易有偏差
2.3.5.2 侦查程序的设置不利于犯罪的打击治理
2.3.5.3 犯罪的快速变化导致侦查与犯罪对抗加剧
3 侦查思维对于新型犯罪的因应之策
3.1 侦查思维的起点:正确分析和处理案件信息
3.1.1 由“物质”思维向“数据”思维转变
3.1.2 应用智能化的新型思维工具
3.1.3 提升侦查人员情报获取与分析能力
3.2 侦查思维的过程:正确认识和把握犯罪规律
3.2.1 由“因果”关系向“相关”关系转变
3.2.2 发散性思考犯罪行为轨迹与犯罪链条
3.2.3 以经验和科技二元融合机制克服思维定势
3.3 侦查思维的方式:正确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
3.3.1 溯因思维方式和预见思维方式的结合
3.3.2 因果思维方式向相关思维方式的迁移
3.3.3 历史思维方式同逻辑思维方式的统一
3.3.4 局部思维方式到系统思维方式的转变
3.3.5 博弈思维方式与合作思维方式的优化
3.4 侦查思维的结果:正确提炼和塑造侦查理念
3.4.1 数据侦查模式下的主动型侦查理念
3.4.2 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治化侦查理念
3.4.3 风险社会情境中的合作型侦查理念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2944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94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