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使用与依赖对大学生现实社交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大学生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29 12:56
本文基于媒介依赖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以322名上海市大学生(包括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与依赖现状、大学生的现实社交情况及社交媒体使用与依赖对大学生现实社交的影响,以探究大学生现实社交与网络社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反思及应对因过度使用社交媒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媒体为通讯类社交媒体(微信、QQ),其次是生活类社交媒体。大部分上海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时长为2-6小时,平均时长为4小时,且上海大学生每天花费在沟通类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比较多。上海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和放松、收集和获取信息及社交。上海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来满足自身社交需求时,更倾向于满足学习或工作上的沟通需求以及维护老朋友。还有部分大学生倾向使用社交媒体满足交新朋友的社交需求。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上海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交孤独感和焦虑感,且社交媒体依赖对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感和焦虑感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大学生对社交媒体依赖越严重,其现实社交中的孤独感和焦虑感相应也会越严重。另外,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越严重,其现实社交中遇到的困扰越多,现实社交能力越弱。严重的社交...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问卷受访者社交媒体安装数量通过上表与统计图可以看出322名受访者中,社交类APP数量为0—10个的
26图2.1.2问卷受访者社交媒体安装类别通过上表与统计图可以看出322名受访者中,倾向于通讯类社交媒体(微信、QQ)的人数最多,为287人,占比89.1%。更倾向于交友类社交媒体(微博、陌陌)类社交软件的有156人,占总人数的48.4%。倾向于论坛类社交媒体(天涯论坛、虎扑论坛、知乎)的有99人,占比30.7%。有65.8%的学生倾向于生活类社交媒体(美团、大众点评、滴滴出行),人数为212人;有59%的学生倾向于带有社交评论功能的电商类媒体(小红书、淘宝),人数为190人。有13.7%的学生倾向于带有社交评论功能的新闻类媒体(搜狐新闻、今日头条),人数为44人;有39.8%的学生倾向于带有社交评论功能的视频或网络平台(抖音、快手、B站),人数为128人。由上可见,通讯类社交媒体(微信、QQ)在学生中最受欢迎,其次是生活类社交媒体(美团、大众点评、滴滴出行)和带有社交评论功能的电商类媒体(小红书、淘宝)。喜欢带有社交评论功能的新闻类媒体(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的学生较少。综上可以回答本研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上海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媒体多为通讯类社交媒体(微信、QQ)。该结果与第43次和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手机网民使用的各类APP(application,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信类APP,如微信、QQ和微博的使用率最高的统计结果不谋而合。5.2.2社交媒体使用习惯(1)使用时间时间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27有效<2小时144.34.34.32-4小时13241.041.045.34-6小时10933.933.979.26-8小时4814.914.994.1>8小时195.95.9100.0合计322100.0100.0表2.2.1问卷受访者平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图2.2.1问卷受访者平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通过对受访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进行分析,可见每天使用社交媒体2-4小时的学生占比最多,达到占比41%。每天使用时间为4—6小时的学生有109人,占比33.9%。另外,每天使用时间小于2小时的学生仅有14人,占比4.3%;6—8小时的有48人,占比14.9%;大于8小时的有19人,占比5.9%。大部分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主要为2—6小时,平均每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3.9小时,共占受访者大学生群体的74.9%。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7.9小时,人均每日上网时间将近4.0小时。据本次关于问卷受访者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调查可以看出,上海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长相对于我国全体网民每日上网时长基本相同,但单从社交媒体使用时长而言,上海大学生每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要多于网民每日使用社交媒体时间。这一结论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社交媒体是中国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抑郁的关系: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J]. 傅春长.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9)
[2]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行为对大学生个体影响调查与分析[J]. 柯春亮,李淑娟.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05)
[3]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以心理咨询案例浅析[J]. 李淑华.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9(02)
[4]移动社交环境下的“群体性孤独”影响研究[J]. 魏江楠. 新闻传播. 2018(23)
[5]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使用动机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分析[J]. 申帅芝,王学军. 东南传播. 2018(11)
[6]从工具依赖到本能隐抑:智媒时代的“反向驯化”现象[J]. 刘千才,张淑华. 新闻爱好者. 2018(04)
[7]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 中国广播. 2018(03)
[8]山西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调查[J]. 伊文臣,邵青铖. 新媒体研究. 2018(03)
[9]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 李鑫,尚恩洁. 江苏高教. 2018(02)
[10]当代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研究[J]. 姜新瑞,姜新宇,杨晓雯. 现代商贸工业. 2018(01)
硕士论文
[1]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的调查研究[D]. 蒋研.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介依赖与人际关系满意感研究[D]. 李倩.河北大学 2016
[3]宁夏地区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情况研究[D]. 尹静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5
[4]广西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与依赖调查研究[D]. 关佳丽.广西大学 2015
[5]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D]. 吴祖宏.西南大学 2014
[6]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乔木.成都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45678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问卷受访者社交媒体安装数量通过上表与统计图可以看出322名受访者中,社交类APP数量为0—10个的
26图2.1.2问卷受访者社交媒体安装类别通过上表与统计图可以看出322名受访者中,倾向于通讯类社交媒体(微信、QQ)的人数最多,为287人,占比89.1%。更倾向于交友类社交媒体(微博、陌陌)类社交软件的有156人,占总人数的48.4%。倾向于论坛类社交媒体(天涯论坛、虎扑论坛、知乎)的有99人,占比30.7%。有65.8%的学生倾向于生活类社交媒体(美团、大众点评、滴滴出行),人数为212人;有59%的学生倾向于带有社交评论功能的电商类媒体(小红书、淘宝),人数为190人。有13.7%的学生倾向于带有社交评论功能的新闻类媒体(搜狐新闻、今日头条),人数为44人;有39.8%的学生倾向于带有社交评论功能的视频或网络平台(抖音、快手、B站),人数为128人。由上可见,通讯类社交媒体(微信、QQ)在学生中最受欢迎,其次是生活类社交媒体(美团、大众点评、滴滴出行)和带有社交评论功能的电商类媒体(小红书、淘宝)。喜欢带有社交评论功能的新闻类媒体(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的学生较少。综上可以回答本研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上海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媒体多为通讯类社交媒体(微信、QQ)。该结果与第43次和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手机网民使用的各类APP(application,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信类APP,如微信、QQ和微博的使用率最高的统计结果不谋而合。5.2.2社交媒体使用习惯(1)使用时间时间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27有效<2小时144.34.34.32-4小时13241.041.045.34-6小时10933.933.979.26-8小时4814.914.994.1>8小时195.95.9100.0合计322100.0100.0表2.2.1问卷受访者平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图2.2.1问卷受访者平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通过对受访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进行分析,可见每天使用社交媒体2-4小时的学生占比最多,达到占比41%。每天使用时间为4—6小时的学生有109人,占比33.9%。另外,每天使用时间小于2小时的学生仅有14人,占比4.3%;6—8小时的有48人,占比14.9%;大于8小时的有19人,占比5.9%。大部分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主要为2—6小时,平均每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3.9小时,共占受访者大学生群体的74.9%。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7.9小时,人均每日上网时间将近4.0小时。据本次关于问卷受访者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调查可以看出,上海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长相对于我国全体网民每日上网时长基本相同,但单从社交媒体使用时长而言,上海大学生每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要多于网民每日使用社交媒体时间。这一结论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社交媒体是中国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抑郁的关系: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J]. 傅春长.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9)
[2]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行为对大学生个体影响调查与分析[J]. 柯春亮,李淑娟.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05)
[3]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以心理咨询案例浅析[J]. 李淑华.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9(02)
[4]移动社交环境下的“群体性孤独”影响研究[J]. 魏江楠. 新闻传播. 2018(23)
[5]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使用动机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分析[J]. 申帅芝,王学军. 东南传播. 2018(11)
[6]从工具依赖到本能隐抑:智媒时代的“反向驯化”现象[J]. 刘千才,张淑华. 新闻爱好者. 2018(04)
[7]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 中国广播. 2018(03)
[8]山西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调查[J]. 伊文臣,邵青铖. 新媒体研究. 2018(03)
[9]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 李鑫,尚恩洁. 江苏高教. 2018(02)
[10]当代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研究[J]. 姜新瑞,姜新宇,杨晓雯. 现代商贸工业. 2018(01)
硕士论文
[1]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的调查研究[D]. 蒋研.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介依赖与人际关系满意感研究[D]. 李倩.河北大学 2016
[3]宁夏地区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情况研究[D]. 尹静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5
[4]广西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与依赖调查研究[D]. 关佳丽.广西大学 2015
[5]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D]. 吴祖宏.西南大学 2014
[6]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乔木.成都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45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294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