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FIAS的高中地理“部级优课”师生互动行为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6 17:4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行为表现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议题之一。此外,师生互动行为作为教学过程的关键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教师教学智慧,同时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课堂的关键纽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近年来,“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实施与推广,为研究者研究师生互动行为提供了充分、优质的样本支持,为研究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师生互动行为提供了契机。同时,地理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一环,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发展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塑造意义。因此,研究和分析地理课堂当前师生互动的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地理教学的需要,利用iFIAS系统,对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行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首先,本研究阐述了本研究的三大关键理论基础:交往教学理论、活动理论与符号互动理论,作为贯穿分析地理师生互动行为的理论支撑。其次,本研究随机抽取了6个获得“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上2018年度部级优课的地理课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改进型弗兰德斯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再者,本研究基于采集的研究数据,对高中地理课堂从宏观和微观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宏观方面主要着眼于...
【文章来源】: 高金海 江西师范大学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师生互动图谱示意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4图4-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师生互动图谱首先,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例的编码矩阵中的稳定格的频次信息不难发现以下关键信息:(10,10)的频次是最高的,高达171次,结合(9,9)的频次一起看,说明整节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谈论发言的频次非常频繁,可见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非常高;代表教师讲授的稳定格(5,5)频次为149次,说明整节课中教师语言也占有一定量的比重;使用代表无意义混乱频数的稳定格(11,11)的频次为0,说明本节课秩序良好,不存在无厘头、无意义的混乱,与此对应的代表教师展现权威的稳定格(7,7)频次为0,说明教师没有通过展现权威的方式维护纪律,督促学生学习,进一步说明整节课氛围良好,秩序井然;而代表技术使用的(13,13)、(14,14)频次均出现较低,说明此节课堂中,技术使用并未受到重视。其次,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例师生互动图谱可知,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导入新课,其语言比例较高,伴随着实验的引入,学生在一段时间的教学沉寂后,其语言比例逐渐上升,在第15分钟时达到100%,在这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语言占100%的共有6次,说明在教师带领下,学生能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发言。通过互动图谱可以看出,其技术时间中有一次达到了60%,学生语言达到了40%,而教师则语言比率为0%。此为教师播放视频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积极发言,回答视频中的问题导致。通过对于互动图谱的观察发现,教师语言与学生语言交集较多,共有20次交集,平均2分钟会有一次交集,说明在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保持一定的互动频率,能够充分、及时地进行交流。结合视频总体来看,这节课中,师生的良性互动较为频繁,学生参与度高,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6图4-3《城市化》师生互动图谱首先,根据《城市化》课例的编码矩阵中的稳定格的频次信息不难发现以下关键信息:代表教师安排学生回答问题的稳定格(8,8)的频次是最高的,高达171次,结合另一代表教师语言的(5,5)的频次一起看,说明整节课堂中教师话语率非常高,而与此相对代表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稳定格(9,9)和相互讨论的稳定格(10,10)相对较低,可见整节课是由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完成的;使用代表无意义混乱频数的稳定格(11,11)的频次为0,说明本节课秩序良好,不存在无厘头、无意义的混乱,与此对应的代表教师展现权威的稳定格(7,7)频次为0,说明教师没有通过展现权威的方式维护纪律,督促学生学习,进一步说明整节课氛围良好,秩序井然;而代表技术使用的(13,13)、(14,14)频次均出现较低,说明此节课堂中,技术使用并未受到重视。其次,通过《城市化》课例师生互动图谱可知,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与学生语言较为交错,通过运用一定技术手段,使得学生在思考与消化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并且伴随着技术手段的开展,师生互动频繁,且有一定的节奏型,而且学生语言比例基本维持在50%左右。随着课程的深入,当学生语言比例出现下降时,教师适时介入,通过一定的言语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比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共有三次时间较长的教学沉寂时间,分别是导入新课阶段以及课堂教学中后部阶段,其中以中部时间较长,共有2次出现教学沉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优课”课堂互动分析工具的对比研究[J]. 张慧,李凤霞,马秀芳.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0(02)
[2]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 方海光,高辰柱,陈佳. 中国电化教育. 2012(10)
[3]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 顾小清,王炜. 中国电化教育. 2004(07)
[4]论课堂社会的话语场域[J]. 陈振中.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5]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 钟启泉. 上海教育. 2001(07)
[6]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研究[J]. 罗晓路. 心理科学. 2000(06)
[7]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J]. 李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6)
[8]微型教学法[J]. 黄晓东. 电化教育研究. 1986(04)
硕士论文
[1]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影响研究[D]. 张玉林.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01554
【文章来源】: 高金海 江西师范大学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师生互动图谱示意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4图4-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师生互动图谱首先,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例的编码矩阵中的稳定格的频次信息不难发现以下关键信息:(10,10)的频次是最高的,高达171次,结合(9,9)的频次一起看,说明整节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谈论发言的频次非常频繁,可见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非常高;代表教师讲授的稳定格(5,5)频次为149次,说明整节课中教师语言也占有一定量的比重;使用代表无意义混乱频数的稳定格(11,11)的频次为0,说明本节课秩序良好,不存在无厘头、无意义的混乱,与此对应的代表教师展现权威的稳定格(7,7)频次为0,说明教师没有通过展现权威的方式维护纪律,督促学生学习,进一步说明整节课氛围良好,秩序井然;而代表技术使用的(13,13)、(14,14)频次均出现较低,说明此节课堂中,技术使用并未受到重视。其次,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例师生互动图谱可知,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导入新课,其语言比例较高,伴随着实验的引入,学生在一段时间的教学沉寂后,其语言比例逐渐上升,在第15分钟时达到100%,在这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语言占100%的共有6次,说明在教师带领下,学生能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发言。通过互动图谱可以看出,其技术时间中有一次达到了60%,学生语言达到了40%,而教师则语言比率为0%。此为教师播放视频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积极发言,回答视频中的问题导致。通过对于互动图谱的观察发现,教师语言与学生语言交集较多,共有20次交集,平均2分钟会有一次交集,说明在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保持一定的互动频率,能够充分、及时地进行交流。结合视频总体来看,这节课中,师生的良性互动较为频繁,学生参与度高,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6图4-3《城市化》师生互动图谱首先,根据《城市化》课例的编码矩阵中的稳定格的频次信息不难发现以下关键信息:代表教师安排学生回答问题的稳定格(8,8)的频次是最高的,高达171次,结合另一代表教师语言的(5,5)的频次一起看,说明整节课堂中教师话语率非常高,而与此相对代表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稳定格(9,9)和相互讨论的稳定格(10,10)相对较低,可见整节课是由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完成的;使用代表无意义混乱频数的稳定格(11,11)的频次为0,说明本节课秩序良好,不存在无厘头、无意义的混乱,与此对应的代表教师展现权威的稳定格(7,7)频次为0,说明教师没有通过展现权威的方式维护纪律,督促学生学习,进一步说明整节课氛围良好,秩序井然;而代表技术使用的(13,13)、(14,14)频次均出现较低,说明此节课堂中,技术使用并未受到重视。其次,通过《城市化》课例师生互动图谱可知,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与学生语言较为交错,通过运用一定技术手段,使得学生在思考与消化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并且伴随着技术手段的开展,师生互动频繁,且有一定的节奏型,而且学生语言比例基本维持在50%左右。随着课程的深入,当学生语言比例出现下降时,教师适时介入,通过一定的言语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比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共有三次时间较长的教学沉寂时间,分别是导入新课阶段以及课堂教学中后部阶段,其中以中部时间较长,共有2次出现教学沉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优课”课堂互动分析工具的对比研究[J]. 张慧,李凤霞,马秀芳.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0(02)
[2]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 方海光,高辰柱,陈佳. 中国电化教育. 2012(10)
[3]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 顾小清,王炜. 中国电化教育. 2004(07)
[4]论课堂社会的话语场域[J]. 陈振中.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5]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 钟启泉. 上海教育. 2001(07)
[6]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研究[J]. 罗晓路. 心理科学. 2000(06)
[7]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J]. 李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6)
[8]微型教学法[J]. 黄晓东. 电化教育研究. 1986(04)
硕士论文
[1]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影响研究[D]. 张玉林.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01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00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