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公共信用信息制度立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2 17:22
  从古至今,我国就极为重视诚信建设,诚信之于个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之于社会则是良序发展的重要基石。当前阶段,诚信建设问题已然成为我国社会治理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各行各业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要想推进诚信建设,就要努力去采取各类措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因而,加快推进信用相关立法进程,以信用法律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具有远大而深刻的意义。作为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信用信息立法尤其受到重视,目前许多地方已出台涉及公共信用信息的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但由于国家层面立法滞后,地方立法的具体规定也因各地有别而各不相同,使得公共信用信息制度的作用尚未得以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对涉及公共信用信息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梳理,分析了公共信用信息提供主体范围、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范围、公共信用信息分类及范围、公共信用信息披露及处理、公共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公共信用信息制度实施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立法的具体建议,以期对国家层面公共信用信...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公共信用信息制度概述
    (一)公共信用信息的概念
        1.公共信用信息的概念
        2.公共信用信息法律关系主体
    (二)公共信用信息的形成方式
    (三)公共信用信息的分类
        1.根据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进行的分类
        2.根据共信用信息内容进行的分类
        3.根据应用公共信用信息时披露程度进行的分类
    (四)公共信用信息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1.公共信用信息与征信信息
        2.公共信用信息与政府信息
二、公共信用信息的立法现状
    (一)涉及公共信用信息的法律及行政法规
    (二)涉及公共信用信息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三、公共信用信息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信用信息的提供主体不一致
        1.司法机关作为公共信用信息提供主体是否适宜
        2.群团组织作为公共信用信息提供主体是否合适
    (二)公共信用信息主体的范围不合理
        1.行政机关是否纳入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范围
        2.未成年人是否纳入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范围
        3.外国人是否纳入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范围
    (三)公共信用信息的分类和范围不合理
        1.公共信用信息的分类标准不统一
        2.婚姻状况是否应当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的范围
    (四)公共信用信息的披露及处理不合理
        1.公共信用信息的披露期限不合理
        2.公共信用信息披露期满后的处理不合理
    (五)对公共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途径不健全
        1.公共信用信息主体信息异议权的保护不完善
        2.公共信用信息修复制度不健全
四、公共信用信息立法的完善
    (一)进一步明确公共信用信息提供主体的范围
        1.司法机关应当作为公共信用信息提供主体
        2.群团组织应当作为公共信用信息提供主体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信用信息主体的范围
        1.行政机关应当纳入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范围
        2.十四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应当纳入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范围
        3.外国人应当纳入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范围
    (三)合理规定公共信用信息的分类标准和范围
        1.建立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分类标准
        2.婚姻状况不应当纳入公共信用信息范围
    (四)合理规定公共信用信息的披露及处理
        1.合理规定公共信用信息的披露期限
        2.合理处理披露期满后的公共信用信息
    (五)完善对公共信用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途径
        1.完善对公共信用信息主体信息异议权的保护
        2.完善公共信用信息修复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完善我国信用修复制度的思考[J]. 徐志明,熊光明.  征信. 2019(03)
[2]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研究[J]. 张凤娜.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9(01)
[3]论个人信息保护的目的——以个人信息保护法益区分为核心[J]. 高富平.  法商研究. 2019(01)
[4]公共信用立法的合宪性考察与调整[J]. 沈毅龙.  行政法学研究. 2019(01)
[5]个人信用信息法益及刑法保护:以互联网征信为视角[J]. 张勇.  东方法学. 2019(01)
[6]青岛市公共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J]. 曲崇明.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8(05)
[7]论公共信用信息的地方规则——以上海、杭州、武汉三个城市的管理办法为样本[J]. 周雨.  新乡学院学报. 2017(10)
[8]个人信息保护与个人征信监管[J]. 万存知.  中国金融. 2017(11)
[9]中国公共信用体系建设:特性、问题与对策[J]. 章政,张丽丽.  新视野. 2017(02)
[10]公共信用信息的边界[J]. 王宁江.  浙江经济. 2017(01)

硕士论文
[1]论政府征信行为中的个人信息保护[D]. 司储毓.上海师范大学 2019
[2]论公安机关外国人基础信息的管理[D]. 张琳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
[3]当代中国社会契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D]. 吕凡.南昌大学 2019
[4]社会信用立法中信用信息范围研究[D]. 刘聪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
[5]信用修复机制研究[D]. 童岚冉.浙江大学 2019
[6]政府利用个人信息的法治化研究[D]. 王保社.郑州大学 2019
[7]政府利用个人信息法律规制研究[D]. 陈美辰.辽宁大学 2019
[8]“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江西省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 江芳.南昌大学 2019
[9]公共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机制研究[D]. 郭琰.兰州大学 2019
[10]论公司信息公开规则[D]. 秦舒新.华东政法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46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046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d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