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张某某等人寻衅滋事案评析

发布时间:2021-05-26 09:14
  寻衅滋事罪来源于我国1979年《刑法》第160条规定的流氓罪,是司法工作者在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的罪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称《刑法》)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寻衅滋事罪的四种法定行为类型,而“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是实践中该罪最为典型的行为方式,是基层法院中最易于发生,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情形。由于本罪的构成要件表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而导致实践中区分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时的界限不明确。同时本罪与故意伤害罪在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认定上有一定的交叉重叠;行为人出于寻衅滋事目的实施的随意殴打行为与故意伤害罪中的伤害行为的行为方式上较为相似;两罪在主观方面的区分需要明确是否应将“流氓动机”作为区分两罪的关键。这些都使得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认定存在诸多难题,相似的案件也有可能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对于本罪与故意伤害罪区别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就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的性质而言,犯罪过程中通常涉及多人共同犯罪,因而需要精准定性每一个行为人的行为性质,把握主客观一致的归责原则,对于超出共同故意实施了过限行为的行为人要单独承担过限行为带来的后果;...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3.文献综述
1.案情概要
    1.1 基本案情
    1.2 法院判决
2.案件争议焦点归纳
    2.1 张某某等人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
    2.2 张某某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3.对争议焦点的法理评析
    3.1 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分
        3.1.1 侵犯客体不同
        3.1.2 客观表现方式不同
        3.1.3 主观方面分析
    3.2 共同随意殴打行为的定性
    3.3 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的归责原则
    3.4 研究本案获得的启示
        3.4.1 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的现实困境
        3.4.2 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寻衅滋事罪“随意殴打他人”的法教义学分析[J]. 魏东,悦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2]我国刑法兜底条款司法适用的完善[J]. 张永江,秦星.  江西社会科学. 2015(09)
[3]殴打型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的边际甄别[J]. 徐剑锋.  中国检察官. 2015(16)
[4]想象竞合的功能及其存在根据[J]. 丁慧敏.  现代法学. 2013(03)
[5]犯意转化情境下司法适用标准的界定[J]. 陶建平,吴波.  法学. 2012(07)
[6]规范与政策:寻衅滋事与故意伤害的二重区分——以20个公检法争议案件为切入[J]. 关振海.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2(01)
[7]从罪数论到竞合论——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 陈兴良.  现代法学. 2011(03)
[8]论共同正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之根据[J]. 邹兵.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8)
[9]关于《刑法修正案(八)》罪名问题的意见[J]. 高铭暄,赵秉志,袁彬.  人民检察. 2011(06)
[10]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刑事证明标准的层次性研究[J]. 聂立泽,苑民丽.  法学评论. 2011(02)

硕士论文
[1]寻衅滋事罪的司法困境及完善路径[D]. 吴梦吟.西南政法大学 2016
[2]论随意殴打行为的定性[D]. 易枝春.湘潭大学 2014
[3]随意殴打他人型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比较研究[D]. 缪丽.广西大学 2013
[4]寻衅滋事罪探究[D]. 王贤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206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206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4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