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促读”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6 14:55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整本书阅读成了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安排其中,并贯穿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目前,很多地区的学校正处于由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提倡探索阶段到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真正纳入课堂教学的过渡时期。本研究基于个案学校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有效改善现有问题,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实施提供有效策略。笔者以实习学校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X高中为个案学校,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内容、阅读习惯和方式、阅读选择、阅读过程和效果、阅读环境及硬件设施等情况;然后采用观察法从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效果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了解阅读态度、阅读内容、阅读指导和阅读习惯;再采用文本分析法从文体、选题、立意、结构、素材、语言等维度把握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水平、审美水平、语言组织能力、心理状态;最后采用访谈法从教师自身阅读习惯、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了解情况及看...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
(二) 关于“以写促读”的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 整本书阅读
(二)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三) 以写促读
四、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读写观
(二) 学习迁移理论
(三) “从做中学”理论
五、研究方法
(一) 个案研究法
(二) 观察法
(三) 问卷调查法
(四) 访谈法
(五) 文本分析法
第一章 个案学校介绍
第一节 学校概况
一、硬件设施
二、教师构成
三、学生构成
第二节 教学概况
一、整体教学安排
二、语文课程安排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概况
一、阅读书目
二、阅读时间
三、阅读活动
第二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
第一节 阅读态度
一、肯定阅读价值,阅读兴趣浓厚
二、主动反复阅读,主观成就感强
第二节 阅读内容
一、以单篇文章为主,整本书阅读量少
二、以休闲小说为主,文学社科类较少
第三节 阅读习惯
一、缺少阅读计划,阅读时间不足
二、以消遣目的为主,研究性阅读意识不强
第四节 阅读影响
一、囿于阅读条件,阅读支持有限
二、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指导
第三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二、教学模式混乱
三、教学目的功利性强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素定位固化
二、研究意识弱化
三、阅读思维扁平化
第四章 应对策略——以写促读
第一节 “以写促读”的意义
一、以“写”促平等阅读
二、以“写”促立体阅读
三、以“写”促深度阅读
第二节 “以写促读”的切入点
一、在兴趣点处写
二、在关键点处写
三、在重难点处写
四、在关联点处写
第三节 “以写促读”的应用路径
一、初读课
二、研读课
三、研讨课
四、活动课
第四节 “以写促读”的应用原则
一、学生本位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由浅入深原则
四、及时性原则
五、灵活性原则
第五章 “以写促读”应用设计
第一节 个案书目选取
一、选取范围
二、选取《平凡的世界》的原因
第二节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整体教学安排
三、层级式写作任务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重身份指导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J]. 陈荔平. 教学与管理. 2020(01)
[2]基于学习目标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J]. 程元. 语文建设. 2019(23)
[3]从建构角度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独特性——以《红楼梦》教学为例[J]. 戴健. 语文建设. 2019(17)
[4]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分析[J]. 李耀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23)
[5]基于主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究——以《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形象为例[J]. 孙涛. 语文建设. 2019(13)
[6]“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理念细究与实施推进[J]. 郑桂华. 语文建设. 2019(09)
[7]指向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研讨:性质、定位及其核心教学策略[J]. 李金云,李胜利. 课程.教材.教法. 2019(02)
[8]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困境及课程模式选择[J]. 王立. 教学与管理. 2018(25)
[9]高中语文课程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J]. 刘日光. 语文建设. 2018(19)
[10]“通读指导”促进学生“整本书”的有效阅读[J]. 张瑞影. 中国教育学刊. 2018(02)
硕士论文
[1]湛江农垦湖光中学“以写促读”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覃怿.广西师范大学 2018
[2]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D]. 方林艳.扬州大学 2017
[3]浅论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模式[D]. 关越.东北师范大学 2015
[4]中学语文“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践研究[D]. 谢菁.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以写促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D]. 郑道晓.延边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06568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
(二) 关于“以写促读”的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 整本书阅读
(二)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三) 以写促读
四、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读写观
(二) 学习迁移理论
(三) “从做中学”理论
五、研究方法
(一) 个案研究法
(二) 观察法
(三) 问卷调查法
(四) 访谈法
(五) 文本分析法
第一章 个案学校介绍
第一节 学校概况
一、硬件设施
二、教师构成
三、学生构成
第二节 教学概况
一、整体教学安排
二、语文课程安排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概况
一、阅读书目
二、阅读时间
三、阅读活动
第二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
第一节 阅读态度
一、肯定阅读价值,阅读兴趣浓厚
二、主动反复阅读,主观成就感强
第二节 阅读内容
一、以单篇文章为主,整本书阅读量少
二、以休闲小说为主,文学社科类较少
第三节 阅读习惯
一、缺少阅读计划,阅读时间不足
二、以消遣目的为主,研究性阅读意识不强
第四节 阅读影响
一、囿于阅读条件,阅读支持有限
二、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指导
第三章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二、教学模式混乱
三、教学目的功利性强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素定位固化
二、研究意识弱化
三、阅读思维扁平化
第四章 应对策略——以写促读
第一节 “以写促读”的意义
一、以“写”促平等阅读
二、以“写”促立体阅读
三、以“写”促深度阅读
第二节 “以写促读”的切入点
一、在兴趣点处写
二、在关键点处写
三、在重难点处写
四、在关联点处写
第三节 “以写促读”的应用路径
一、初读课
二、研读课
三、研讨课
四、活动课
第四节 “以写促读”的应用原则
一、学生本位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由浅入深原则
四、及时性原则
五、灵活性原则
第五章 “以写促读”应用设计
第一节 个案书目选取
一、选取范围
二、选取《平凡的世界》的原因
第二节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整体教学安排
三、层级式写作任务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重身份指导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J]. 陈荔平. 教学与管理. 2020(01)
[2]基于学习目标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J]. 程元. 语文建设. 2019(23)
[3]从建构角度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独特性——以《红楼梦》教学为例[J]. 戴健. 语文建设. 2019(17)
[4]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分析[J]. 李耀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23)
[5]基于主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究——以《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形象为例[J]. 孙涛. 语文建设. 2019(13)
[6]“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理念细究与实施推进[J]. 郑桂华. 语文建设. 2019(09)
[7]指向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研讨:性质、定位及其核心教学策略[J]. 李金云,李胜利. 课程.教材.教法. 2019(02)
[8]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困境及课程模式选择[J]. 王立. 教学与管理. 2018(25)
[9]高中语文课程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J]. 刘日光. 语文建设. 2018(19)
[10]“通读指导”促进学生“整本书”的有效阅读[J]. 张瑞影. 中国教育学刊. 2018(02)
硕士论文
[1]湛江农垦湖光中学“以写促读”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覃怿.广西师范大学 2018
[2]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D]. 方林艳.扬州大学 2017
[3]浅论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模式[D]. 关越.东北师范大学 2015
[4]中学语文“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践研究[D]. 谢菁.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以写促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D]. 郑道晓.延边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06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20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