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关联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08 03:36
生育意愿作为反映人们自身生育行为和生育结果的主观期望和意愿,同时也是调整生育政策和预测生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中国传统父权制背景下,妇女被束缚为家庭传宗接代的工具,不具备与男性同等的生育决策话语权。但随着妇女地位的上升,家庭生育决策并不由丈夫一方决定。夫妻生育意愿的一致性应是实现生育行为的前提性条件,但夫妻双方由于教育水平、家庭背景以及工作经历等因素,生育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而现有国内研究生育意愿多从妇女个体视角切入,默认家庭的生育意愿等同于妇女的生育意愿,这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本文从微观数据出发,采用最新的夫妻二元决策理论视角,分析夫妻双方的生育意愿将更有助于深入理解家庭实际生育行为的影响机制。文章基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夫妻匹配的方法,描述夫妻的生育意愿特征;分析夫妻生育意愿对家庭实际生育行为的影响;以及重点探讨夫妻双方生育意愿存在分歧或一致时对家庭实际生育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夫妻在生育意愿上存在差异,且接近28.76%的夫妻生育意愿不一致。夫妻的生育意愿均对家庭生育行为呈显著的正向效应,夫妻生育意愿类型与实际生育行为之间...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特征意愿计划行为序贯模型框架图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的平均生育意愿为1.79个。4.1.1年龄分布特征如图3所示,理想子女数随年龄组的增大而增大,但差异却变校理想子女数随着育龄夫妻年龄的降低而减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育龄人群与非育龄人群相比,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远低于更替水平,而非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随着年龄的增加从50-54岁的2.02个提高到高龄组的2.35个;其次,从现有的数据来看,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总体上有下降的趋势,育龄人群中25-49岁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在1.88-2.01之间波动。尽管分年龄夫妻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差异不是特别大,但其差异的统计检验显著。丈夫在25-40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大,其理想子女数呈下降趋势,而妻子的理想子女数总体却呈上升的态势。以40岁为分界,同年龄段的妻子理想子女数始终高于丈夫的理想子女数,但二者之间的差距最多仅差0.12个。图3夫妻分年龄组生育意愿差异4.1.2城乡分布特征如表2所示从全国来看,总体上妻子的理想子女数要大于丈夫的理想子女数,丈夫理想子女数为1个的比例为14.51%,理想不生育的比例为0.43%;而妻子理想子女数为1个的比例为13.19%,理想不生育的比例为0.4%。妻子想生二孩及二孩以上的比例为86.41%,而丈夫想生二孩及以上的比例为85.26%。夫妻匹配后双方生育意愿分歧比例达到28.76%(即主对角线上的单元格之和),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0际的生育行为最高为2.21个;相对应夫妻只想生1个或不生时,其平均实际生育行为最低为1.34个。而当夫妻生育意愿存在分歧时,夫低妻高和夫高妻低平均实际的生育行为分别为1.65个和1.75个,处于夫妻生育意愿一致同高和一致同低类型的中间。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夫妻生育意愿存在分歧时,夫妻依据联合效用模式进行谈判形成了折衷的方案。我们在将在下一节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验证。图4夫妻生育意愿类型与平均实际生育行为第五章夫妻生育意愿类型对生育行为的影响5.1夫妻各自生育意愿对生育行为的回归分析基于上一节对丈夫和妻子生育意愿及其实际生育行为现状的简单描述,本节通过构建OLS回归分析模型,验证夫妻各自生育意愿是否均对生育行为产生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效应。表17展示了夫妻生育意愿与家庭实际生育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其中模型1只加入了妻子的生育意愿及其基本人口学变量及其权力基础变量等。模型2则仅引入了丈夫的生育意愿及其基本人口学变量及其权力基础变量等。模型3则在此基础上同时引入丈夫和妻子的生育意愿及其各自的人口学变量及其权力变量等。模型4则在模型3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家庭及地区层面的控制变量。在模型1中我们可以发现,妻子的生育意愿对生育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逐步加入丈夫的生育意愿及其人口变量特征以及家庭特征变量之后,其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的第二次人口转变[J]. 於嘉,谢宇. 人口研究. 2019(05)
[2]中国总和生育率为何如此低?——推延和补偿的博弈[J]. 顾宝昌,侯佳伟,吴楠. 人口与经济. 2020(01)
[3]生育目标不一致性——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J]. 杨华磊,胡浩钰. 人口与经济. 2019(05)
[4]性别偏好对家庭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夫妻视角下的一项实证研究[J]. 宋健,靳永爱,吴林峰. 人口研究. 2019(03)
[5]婚姻匹配模式与婚姻稳定性——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J]. 郑晓冬,方向明. 人口与经济. 2019(03)
[6]20世纪70年代妇女在生育转变中的作用——基于妇女地位、劳动参与和家庭角度的考察[J]. 郑真真. 妇女研究论丛. 2019(03)
[7]夫妻教育匹配对婚姻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J]. 王晓磊,杨晓蕾. 西北人口. 2019(02)
[8]丈夫的家务劳动参与和女性初育风险[J]. 赵梦晗,计迎春. 人口研究. 2019(01)
[9]中国性别角色观念代际传递分析[J]. 卿石松. 中国人口科学. 2018(06)
[10]2006~2016年中国生育状况报告——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J]. 贺丹,张许颖,庄亚儿,王志理,杨胜慧. 人口研究. 2018(06)
本文编号:3217608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特征意愿计划行为序贯模型框架图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的平均生育意愿为1.79个。4.1.1年龄分布特征如图3所示,理想子女数随年龄组的增大而增大,但差异却变校理想子女数随着育龄夫妻年龄的降低而减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育龄人群与非育龄人群相比,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远低于更替水平,而非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随着年龄的增加从50-54岁的2.02个提高到高龄组的2.35个;其次,从现有的数据来看,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总体上有下降的趋势,育龄人群中25-49岁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在1.88-2.01之间波动。尽管分年龄夫妻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差异不是特别大,但其差异的统计检验显著。丈夫在25-40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大,其理想子女数呈下降趋势,而妻子的理想子女数总体却呈上升的态势。以40岁为分界,同年龄段的妻子理想子女数始终高于丈夫的理想子女数,但二者之间的差距最多仅差0.12个。图3夫妻分年龄组生育意愿差异4.1.2城乡分布特征如表2所示从全国来看,总体上妻子的理想子女数要大于丈夫的理想子女数,丈夫理想子女数为1个的比例为14.51%,理想不生育的比例为0.43%;而妻子理想子女数为1个的比例为13.19%,理想不生育的比例为0.4%。妻子想生二孩及二孩以上的比例为86.41%,而丈夫想生二孩及以上的比例为85.26%。夫妻匹配后双方生育意愿分歧比例达到28.76%(即主对角线上的单元格之和),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0际的生育行为最高为2.21个;相对应夫妻只想生1个或不生时,其平均实际生育行为最低为1.34个。而当夫妻生育意愿存在分歧时,夫低妻高和夫高妻低平均实际的生育行为分别为1.65个和1.75个,处于夫妻生育意愿一致同高和一致同低类型的中间。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夫妻生育意愿存在分歧时,夫妻依据联合效用模式进行谈判形成了折衷的方案。我们在将在下一节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验证。图4夫妻生育意愿类型与平均实际生育行为第五章夫妻生育意愿类型对生育行为的影响5.1夫妻各自生育意愿对生育行为的回归分析基于上一节对丈夫和妻子生育意愿及其实际生育行为现状的简单描述,本节通过构建OLS回归分析模型,验证夫妻各自生育意愿是否均对生育行为产生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效应。表17展示了夫妻生育意愿与家庭实际生育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其中模型1只加入了妻子的生育意愿及其基本人口学变量及其权力基础变量等。模型2则仅引入了丈夫的生育意愿及其基本人口学变量及其权力基础变量等。模型3则在此基础上同时引入丈夫和妻子的生育意愿及其各自的人口学变量及其权力变量等。模型4则在模型3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家庭及地区层面的控制变量。在模型1中我们可以发现,妻子的生育意愿对生育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逐步加入丈夫的生育意愿及其人口变量特征以及家庭特征变量之后,其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的第二次人口转变[J]. 於嘉,谢宇. 人口研究. 2019(05)
[2]中国总和生育率为何如此低?——推延和补偿的博弈[J]. 顾宝昌,侯佳伟,吴楠. 人口与经济. 2020(01)
[3]生育目标不一致性——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J]. 杨华磊,胡浩钰. 人口与经济. 2019(05)
[4]性别偏好对家庭二孩生育计划的影响——夫妻视角下的一项实证研究[J]. 宋健,靳永爱,吴林峰. 人口研究. 2019(03)
[5]婚姻匹配模式与婚姻稳定性——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J]. 郑晓冬,方向明. 人口与经济. 2019(03)
[6]20世纪70年代妇女在生育转变中的作用——基于妇女地位、劳动参与和家庭角度的考察[J]. 郑真真. 妇女研究论丛. 2019(03)
[7]夫妻教育匹配对婚姻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J]. 王晓磊,杨晓蕾. 西北人口. 2019(02)
[8]丈夫的家务劳动参与和女性初育风险[J]. 赵梦晗,计迎春. 人口研究. 2019(01)
[9]中国性别角色观念代际传递分析[J]. 卿石松. 中国人口科学. 2018(06)
[10]2006~2016年中国生育状况报告——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J]. 贺丹,张许颖,庄亚儿,王志理,杨胜慧. 人口研究. 2018(06)
本文编号:3217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217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