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模式下上海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3 09:54
“体教结合”运动员培养模式是我国培养复合型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发展战略,是为了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优势,促进运动员竞技实力和文化水平的全方面发展。新一届中国羽协主席张军在上任之际重新强调了要在中小学推广羽毛球“体教结合”模式。上海市在2016年12月份也重新颁布了《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然而,上海市羽毛球后备却仍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上海市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在借鉴国内外“体教结合”的优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上海市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策略,以期对“体教结合”模式下上海市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所裨益。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体教结合”模式下上海市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究。首先,研究对“体教结合”的相关概念、理论、演变历程以及层次和结构进行了阐述;其次,研究对“体教结合”模式下对上海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的招生机制、培养机制、保障机制以及输送机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审视;再次,研究对美国“体教结合”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上...
【文章来源】: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发文量总体趋势分析
“体教结合”模式下上海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33图2-1发文量总体趋势分析在对我国关于“体教结合”模式下后备人才的不同年份发文量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相关研究的主题进行统计,得出图2。该图展示的是不同主题在所有发文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对不同主题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当下对“体教结合”模式下后备人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图2-2发文主题分布2.1.1有关“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通过对我国当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相关梳理发现,“体教结合”存在不同的称谓,如“体教结合模式”、“教体结合模式”、“多元化培养模式”以及“专业队模式”[1]。其中对于“体教结合模式”和“教体结合模式”的出现是较为集中的称呼,并且被认为是都是对“专业队模式”的重要补充。“体教结合”模式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随着时代的演变,该模式的内涵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如郑婕等人认为,“体教结合”是在充分发挥“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是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优势,促进体育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从而促进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2]。黄香伯,周建梅指出“体教结合”是体育机制和教育机制相互结合,以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与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为目标,一方面依照训练原则,保障系统的业余训练,另一方面又依照教育原则,保障系统的知识学习,积极运用体育和教育两个机构的优势进行培养与教育,是中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形式[3]。后续也有其他相关研究对该概念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4][5]:[1]孙明玥.“体教结合”培养青少年网球人才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2]郑婕,杨桦.“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
“体教结合”模式下上海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1212的体育运动学校和普通学校相融合的开展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式。而我国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其具体构成如图4-1所示。图4-1“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不同层级结构图[1]“基于上述”体教结合的不同层次结构,我们构建出不同的高等体育院校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育职业院校与盛市体工队的融合,中、小学体育特色校传统校分别与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业余体校的融合模式,具体如4-2所示。图4-2“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结构示意图[1]4.2现状审视:“体教结合”模式下上海市羽毛球后备人才现状分析4.2.1“体教结合”模式下上海市羽毛球后备人才的招生机制[1]张正全.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20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的认同、冲突与转化[J]. 侯爽. 体育科研. 2019(03)
[2]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基地发展现状[J]. 刘萍萍,梁凤波,王凯珍,肖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05)
[3]美国“学训结合”培养运动员模式的探究[J]. 牛晶晶. 福建体育科技. 2018(01)
[4]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短缺原因的探讨[J]. 王梦翕. 当代体育科技. 2017(15)
[5]广州市“体教结合”的运行模式与对策研究[J]. 王芳,徐剑平.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7(02)
[6]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问题及对策[J]. 刘萍萍,王凯珍.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01)
[7]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评价[J]. 阳艺武,吕万刚,郑伟涛.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3)
[8]2014年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 张莉清,宋子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10)
[9]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 王玥. 青少年体育. 2014(09)
[10]中国竞技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分析[J]. 周冬,刘建国,赵德勋,崔冬雪,刘卫彬.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博士论文
[1]我国青少年校园篮球运动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 高治.武汉体育学院 2016
[2]美国肯塔基州大中小学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结合的研究[D]. 曹杰.北京体育大学 2012
[3]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生运动员人才培养研究[D]. 邹月辉.北京体育大学 2011
[4]论“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转变[D]. 吴建喜.北京体育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羽毛球课余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D]. 陈先俊.北京体育大学 2019
[2]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D]. 张正全.云南财经大学 2016
[3]“体教结合”培养青少年网球人才的研究[D]. 孙明玥.北京体育大学 2016
[4]中美大学生体育赛事发展现状及比较研究[D]. 吴骊.西安体育学院 2015
[5]中国、美国、德国优秀运动员培养体制比较研究[D]. 马闻捷.北京体育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62355
【文章来源】: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发文量总体趋势分析
“体教结合”模式下上海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33图2-1发文量总体趋势分析在对我国关于“体教结合”模式下后备人才的不同年份发文量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相关研究的主题进行统计,得出图2。该图展示的是不同主题在所有发文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对不同主题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当下对“体教结合”模式下后备人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图2-2发文主题分布2.1.1有关“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通过对我国当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相关梳理发现,“体教结合”存在不同的称谓,如“体教结合模式”、“教体结合模式”、“多元化培养模式”以及“专业队模式”[1]。其中对于“体教结合模式”和“教体结合模式”的出现是较为集中的称呼,并且被认为是都是对“专业队模式”的重要补充。“体教结合”模式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随着时代的演变,该模式的内涵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如郑婕等人认为,“体教结合”是在充分发挥“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是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优势,促进体育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从而促进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2]。黄香伯,周建梅指出“体教结合”是体育机制和教育机制相互结合,以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与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为目标,一方面依照训练原则,保障系统的业余训练,另一方面又依照教育原则,保障系统的知识学习,积极运用体育和教育两个机构的优势进行培养与教育,是中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形式[3]。后续也有其他相关研究对该概念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4][5]:[1]孙明玥.“体教结合”培养青少年网球人才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2]郑婕,杨桦.“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
“体教结合”模式下上海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1212的体育运动学校和普通学校相融合的开展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式。而我国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其具体构成如图4-1所示。图4-1“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不同层级结构图[1]“基于上述”体教结合的不同层次结构,我们构建出不同的高等体育院校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育职业院校与盛市体工队的融合,中、小学体育特色校传统校分别与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业余体校的融合模式,具体如4-2所示。图4-2“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结构示意图[1]4.2现状审视:“体教结合”模式下上海市羽毛球后备人才现状分析4.2.1“体教结合”模式下上海市羽毛球后备人才的招生机制[1]张正全.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20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海“体教结合”举措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生-运动员”双重角色的认同、冲突与转化[J]. 侯爽. 体育科研. 2019(03)
[2]我国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基地发展现状[J]. 刘萍萍,梁凤波,王凯珍,肖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05)
[3]美国“学训结合”培养运动员模式的探究[J]. 牛晶晶. 福建体育科技. 2018(01)
[4]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短缺原因的探讨[J]. 王梦翕. 当代体育科技. 2017(15)
[5]广州市“体教结合”的运行模式与对策研究[J]. 王芳,徐剑平.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7(02)
[6]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问题及对策[J]. 刘萍萍,王凯珍.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01)
[7]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评价[J]. 阳艺武,吕万刚,郑伟涛.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3)
[8]2014年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 张莉清,宋子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10)
[9]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 王玥. 青少年体育. 2014(09)
[10]中国竞技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分析[J]. 周冬,刘建国,赵德勋,崔冬雪,刘卫彬.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博士论文
[1]我国青少年校园篮球运动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 高治.武汉体育学院 2016
[2]美国肯塔基州大中小学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结合的研究[D]. 曹杰.北京体育大学 2012
[3]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生运动员人才培养研究[D]. 邹月辉.北京体育大学 2011
[4]论“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转变[D]. 吴建喜.北京体育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羽毛球课余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D]. 陈先俊.北京体育大学 2019
[2]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D]. 张正全.云南财经大学 2016
[3]“体教结合”培养青少年网球人才的研究[D]. 孙明玥.北京体育大学 2016
[4]中美大学生体育赛事发展现状及比较研究[D]. 吴骊.西安体育学院 2015
[5]中国、美国、德国优秀运动员培养体制比较研究[D]. 马闻捷.北京体育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62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262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