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社会心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3 12:52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期内社会成员的心理状态,是建立在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内容,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彰显。社会心态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性和过程性的综合。马克思恩格斯观点中的感性、需要、意识与人的个性是社会心态研究的出发点,为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研究社会心态提供了理论源泉;恩格斯提出历史合力论和“中间环节”,更加关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高楼”上,对社会意识理论进行了补充,并首次提出“社会心理”概念;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经历了从重视社会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到明确提出社会心态概念,并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上升到国家治理高度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社会心态的主要内涵是初级形态的社会意识、一种宏观的社会心理状态和社会存在的直观反映,表现出主体性、时代性、群体性、感染性的特征。社会心态是复杂社会下的综合产物,受主客观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社会阶层为社会心态的产生、发展和嬗变提供了环境基础,而主体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知识经验、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也影响社会心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心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
【文章来源】: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预期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社会心态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有关社会心态要素的内容
一、马克思关于感觉、需要、意识的论述
二、恩格斯关于历史合力论和“中间因素”的论述
第二节 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心理的探索
一、提出社会心理的概念
二、将社会意识划分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一、毛泽东提出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为社会心态建设提供实践前提
二、邓小平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缓解了社会上的心态失衡现象
三、江泽民关注心理素质的提升,形成社会心态培育的心理基础
四、胡锦涛首次提出社会心态,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五、习近平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第三章 社会心态的基本要义
第一节 社会心态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心态是初级形态的社会意识
二、社会心态是宏观的社会心理状态
三、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的直观反映
第二节 社会心态的本质特征
一、主体性
二、时代性
三、群体性
四、感染性
第三节 社会心态的影响要素
一、客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
第四章 社会心态的理论地位
第一节 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一、构成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中间环节”
二、拓展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第二节 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一、揭示了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揭示了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
第五章 社会心态研究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理论价值
一、进一步拓展社会心态研究的视角
二、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态理论
第二节 现实价值
一、有助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有助于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格局
四、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心态,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解[J]. 白新欢. 学术论坛. 2018(05)
[2]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汇聚砥砺前行力量[J]. 陈虹. 红旗文稿. 2018(20)
[3]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J]. 吕小康,汪新建. 心理科学. 2018(05)
[4]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态培育[J]. 俞国良,谢天. 河北学刊. 2018(02)
[5]新时代的大国心态及其建设[J]. 赵可金,孟晴.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1)
[6]重返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研究综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级分析理论[J]. 张若云,余卉.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11)
[7]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当代价值[J]. 王为衡. 新湘评论. 2014(03)
[8]和谐社会心态与幸福生活探析[J]. 李翔,杨义芹. 齐鲁学刊. 2013(06)
[9]论影响社会心态的诸因素[J]. 孙伟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10]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良好社会心态中的作用[J]. 谢晓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01)
硕士论文
[1]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社会心态研究[D]. 李洁.扬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82100
【文章来源】: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预期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社会心态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有关社会心态要素的内容
一、马克思关于感觉、需要、意识的论述
二、恩格斯关于历史合力论和“中间因素”的论述
第二节 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心理的探索
一、提出社会心理的概念
二、将社会意识划分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一、毛泽东提出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为社会心态建设提供实践前提
二、邓小平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缓解了社会上的心态失衡现象
三、江泽民关注心理素质的提升,形成社会心态培育的心理基础
四、胡锦涛首次提出社会心态,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五、习近平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第三章 社会心态的基本要义
第一节 社会心态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心态是初级形态的社会意识
二、社会心态是宏观的社会心理状态
三、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的直观反映
第二节 社会心态的本质特征
一、主体性
二、时代性
三、群体性
四、感染性
第三节 社会心态的影响要素
一、客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
第四章 社会心态的理论地位
第一节 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一、构成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中间环节”
二、拓展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第二节 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一、揭示了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揭示了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
第五章 社会心态研究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理论价值
一、进一步拓展社会心态研究的视角
二、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态理论
第二节 现实价值
一、有助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有助于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格局
四、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心态,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解[J]. 白新欢. 学术论坛. 2018(05)
[2]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汇聚砥砺前行力量[J]. 陈虹. 红旗文稿. 2018(20)
[3]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J]. 吕小康,汪新建. 心理科学. 2018(05)
[4]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态培育[J]. 俞国良,谢天. 河北学刊. 2018(02)
[5]新时代的大国心态及其建设[J]. 赵可金,孟晴.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1)
[6]重返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研究综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级分析理论[J]. 张若云,余卉.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11)
[7]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当代价值[J]. 王为衡. 新湘评论. 2014(03)
[8]和谐社会心态与幸福生活探析[J]. 李翔,杨义芹. 齐鲁学刊. 2013(06)
[9]论影响社会心态的诸因素[J]. 孙伟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10]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良好社会心态中的作用[J]. 谢晓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01)
硕士论文
[1]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社会心态研究[D]. 李洁.扬州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82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28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