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19:19

  本文关键词: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流域是一个整体性较强、关联度很高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本质上要求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要从流域的整体性出发,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而不能仅仅局限在省行政区域内。然而,由于我国流域面积广阔,涉及多个省市,往往被不同的行政区域人为地割裂,这种地方行政分割体制本身不具有科学性,而我国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克服这种弊端,反而强化了地方利益。在流域分割化、分散化管理体制下,流域内各个利益主体难以通过集体行动来实现共同利益,各个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思考往往陷入“囚徒博弈困境”,这就导致我国流域生态补偿主要集中在省内,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补偿的实施困难重重。要突破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困境,就必须超越现行地方政府行政分割流域的管理方式,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是加强流域上下游之间协商与合作的创新体制,有利于实现全流域“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本文在国内外己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流域的尺度和补偿的范围,对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界定;对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特殊性、理论基础及现实需求进行分析探讨。总结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相关法律规定及政策规定,分析我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在实践中的四种模式,揭示出我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存在补偿责任主体不清,补偿机制缺乏长效性,补偿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通过对国外流域生态补偿较为典型的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经验进行分析评述,从中提炼出可供我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完善的方面,如实行流域一体化管理,完善省际间协商补偿机制,建立市场补偿机制。 本文的研究结果主要体现文章的第五部分,针对前文的背景原因分析,对健全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是完善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依靠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确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具体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保证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稳定性;二是完善省际间协商补偿机制。完善流域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协商平台,逐步开展省际间水权交易,建立绿色政绩考核机制,加强流域内行政区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上下游省份通过协商、合作,达成补偿协议。三是完善跨省流域生态补偿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财政保障机制,第三方监测评估机制保障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跨省流域 生态补偿机制 协商补偿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导论11-17
  • 1.1 背景、目的和意义11-13
  • 1.1.1 背景11-12
  • 1.1.2 目的12
  • 1.1.3 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3-15
  • 1.2.1 国外研究概况13-14
  • 1.2.2 国内研究概况14-15
  • 1.3 研究方法15-16
  • 1.3.1 文献梳理法15
  • 1.3.2 比较研究法15-16
  • 1.3.3 系统分析法16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16-17
  • 第二章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17-24
  • 2.1 流域生态补偿17-19
  • 2.1.1 流域及特点17
  • 2.1.2 生态补偿17-18
  • 2.1.3 流域生态补偿18-19
  • 2.2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及特征19-21
  • 2.2.1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19-20
  • 2.2.2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特征20-21
  • 2.3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21-22
  • 2.3.1 外部性理论21
  • 2.3.2 秩序理论21
  • 2.3.3 公平性理论21-22
  • 2.3.4 博弈理论22
  • 2.4 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22-24
  • 2.4.1 解决流域外部性的现实需求22-23
  • 2.4.2 维护流域整体性的必由之路23
  • 2.4.3 促进省际间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23-24
  • 第三章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24-32
  • 3.1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相关规定24-25
  • 3.1.1 国家法律规定24
  • 3.1.2 地方法律规定24-25
  • 3.2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实践25-28
  • 3.2.1 国家强制补偿模式——海河流域京冀段25-26
  • 3.2.2 省际合作补偿模式——渭河流域26-27
  • 3.2.3 强制和自愿相结合补偿模式——新安江流域27
  • 3.2.4 民间自发补偿模式——东江流域27-28
  • 3.3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困境及原因28-32
  • 3.3.1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困境28-29
  • 3.3.2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陷入困境的原因29-32
  • 第四章 国外流域生态补偿及经验借鉴32-37
  • 4.1 国外流域生态补偿32-35
  • 4.1.1 美国科罗拉多河32-33
  • 4.1.2 欧洲易北河33-34
  • 4.1.3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34-35
  • 4.2 经验借鉴35-37
  • 4.2.1 实行流域一体化管理35
  • 4.2.2 完善省际间协商补偿机制35-36
  • 4.2.3 建立市场补偿机制36-37
  • 第五章 健全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37-44
  • 5.1 完善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37-39
  • 5.1.1 确立基本原则37-38
  • 5.1.2 明确法律地位38
  • 5.1.3 明确补偿的主体38
  • 5.1.4 确立补偿的标准38-39
  • 5.1.5 建立多样化的补偿方式39
  • 5.2 完善省际间协商补偿机制39-42
  • 5.2.1 完善流域管理委员会的职能39-40
  • 5.2.2 构建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协商平台40-41
  • 5.2.3 逐步开展省际间水权交易41
  • 5.2.4 建立绿色政绩考核机制41-42
  • 5.3 完善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保障机制42-44
  • 5.3.1 建立财政保障机制42
  • 5.3.2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42-43
  • 5.3.3 建立第三方监测评估机制43-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48
  • 作者简介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涛;;我国区际流域生态补偿立法及完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钱水苗,王怀章;论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从社会公正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尤艳馨;;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国际经验借鉴[J];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04期

4 韩艳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措施[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5 史璇;赵志轩;李立新;耿思敏;王青;;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水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干旱区研究;2012年03期

6 张明波;田义文;;渭河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7 王金南;万军;张惠远;;关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的几点认识[J];环境保护;2006年19期

8 刘桂环;文一惠;张惠远;;中国流域生态补偿地方实践解析[J];环境保护;2010年23期

9 任世丹;杜群;;国外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J];环境经济;2009年11期

10 王勇;;美国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浅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佳;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勇;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08年

3 赵春光;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卢祖国;流域内各地区可持续联动发展路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佳琛;论政府在流域补偿机制中的角色与功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楠;我国流域管理立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琪;我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4 白燕;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曾庆庆;基于流域统一管理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徐X;渭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法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程艳军;中国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9 潘金;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法律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潘t,

本文编号:379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79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9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