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探析
本文关键词: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在2012年修订《民事诉讼法》时增设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但是无论学界还是实务界对这一新制度还存在理解和适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域外先进立法及先前学术研究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总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含义、性质及其特征。从整体上对该制度进行阐述,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即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指与确定判决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第三人,非因可归责于自身的原因未参加原案的审理,致使原案判决对其合法利益产生损害或者威胁,请求法院撤销或改变原诉生效判决中对其不利部分的诉讼行为。 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比较法的视角,对域外已经设立第三撤销之诉制度国家的立法进行考察,笔者结合之前的研究材料,分别对法国、我国台湾及澳门地区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从立法情况、提出主体、撤销对象、管辖、期限、效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进行比较,提炼共性,寻找差异,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让读者对该制度的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是通过了解域外法的制度设计,为我国立法的适用和完善寻求路径和方法。 第三部分主要是论证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存在的正当性基础,这部分主要从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着手,分别从判决效力的涉他性、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先天缺陷和程序保障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第三人撤销之诉存在的正当性及必然性。当然,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仅仅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了解该制度存在的制度原理,以便能够明确其定位和为适用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 第四部分是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定位问题。一个新出现的制度,如果想适用它,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它的定位及需要发挥的作用,于是笔者在这一部分从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立法背景、立法体例定位、功能定位及与现有第三人救济制度的关系处理方面来明确其立法定位和功能定位。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也针对我国立法中存在的立法体例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意见,以便该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制度功能。 第五部分主要从具体的适用上进行分析完善。真正的法律是适用中的法律,仅仅停留在书面上的称不上法律。我国仅在民诉法56条对该制度进行了简单的规定,这些规定离制度的适用标准还用很大的距离,于是笔者在这一部分结合前文中论述的比较研究、理论基础和立法定位等方面出发,对适用中必须面对的提出主体、对象、期限、管辖、效力及其配套制度的建立方面进行分析、细化,并提出完善的意见,以期使第三人撤销之诉不再停留在条文之上。
【关键词】:第三人撤销之诉 既判力 当事人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引言10-12
- 一、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内涵解析12-16
- (一)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含义解析12-13
- (二)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性质和特征13-16
- 1.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性质13-14
- 2.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特征14-16
- 二、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比较法考察16-24
- (一) 法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16-18
- 1. 立法情况考察16
- 2.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条件16-18
- (二) 台湾第三人撤销之诉考察18-20
- 1. 立法情况考察18-19
- 2.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条件19-20
- (三) 澳门地区第三人撤销之诉考察20-21
- 1. 立法情况考察20
- 2.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条件20-21
- (四) 比较与评析21-24
- 1. 第三人撤销之诉设计的相同点21-22
- 2. 第三人撤销之诉设计的不同点22-24
- 三、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正当性基础24-30
- (一) 判决效力涉他性的必然产物24-27
- 1. 判决效力的相对性24-25
- 2. 判决效力的涉他性25-27
- (二) 当事人主义的先天不足27-28
- (三) 程序保障论的内在要求28-30
- 四、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定位30-38
- (一) 立法背景30
- (二) 立法体例定位30-31
- (三) 功能定位31-32
- (四) 与现有第三人救济制度的关系32-38
- 1. 与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关系分析32-33
- 2. 与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的关系分析33-36
- 3. 与第三人申请再审的关系分析36-38
- 五、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适用38-46
- (一) 提起撤销之诉的主体38-40
- (二) 撤销的客体40-41
- (三) 管辖的确定41-42
- (四) 提起的期间42
- (五) 撤销之效力42-43
- 1. 撤销的范围43
- 2. 提出是否具有中止原判决执行的效力43
- 3. 效力止于善意第三人43
- (六) 建立依职权告知第三人制度43-44
- (七) 滥用诉权的惩罚机制44-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艾;论责任保险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J];济南金融;2004年07期
2 王寒;论责任保险的第三人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张小建;违约责任涉及第三人时该约定是否有效——对一起仲裁案件的评析[J];仲裁研究;2005年01期
4 梁上上;;停止请求权:董事滥权行为的制止[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5 张逸;;夫妻共同债务履行与第三人利益保护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7年06期
6 刘璐;;恶意串通行为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05期
7 刘艳;;试论合同的相对性[J];法制与社会;2008年27期
8 白云;;论所有权保留中第三人利益的冲突与平衡[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9 孟旭;万立伟;;浅谈责任保险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原巍;;浅析董事对第三者责任[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旭修;;个案凸现的再审启动权设置缺陷[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李旭修;;民事调解书再审启动权的设置缺陷及完善[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宋平;;盐业诉讼中的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研究——以盐业诉讼制度史为视角[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4 来晓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处分权及其完善[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刘立军;;论自认的法律效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汪卫东;;对单位是否具有证人资格的若干法律思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王晖;;民事诉讼中自认规则探析——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的解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余林媚;;试析律师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陈卓伦;赵飞;;律师主导民事诉讼,推动建设和谐社会[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王书瀚;;民事申诉制度研究的新视野——以申请检察机关抗诉发动再审为中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秦平;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有突破[N];法制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郭士辉;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提上日程[N];人民法院报;2001年
3 李 研;民事诉讼法试题[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李 研;民事诉讼法试题[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江 伟 孙邦清;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立法框架[N];人民法院报;2004年
6 记者 董国勋;促进法院提高执法水平[N];大连日报;2006年
7 记者 吴坤;三大诉讼法老面孔即将手术[N];法制日报;2006年
8 杨秀清;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复习指导[N];法制日报;2006年
9 吴坤;首次审议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等[N];法制日报;2007年
10 鲁生;民事诉讼三审制值得期待[N];贵阳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玲玲;诉的类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2 匡青松;第三人执行异议之诉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马楠;责任保险第三人请求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孙加锋;南京国民政府民事诉讼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6 林祈福;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理论发展与释明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许少波;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伟;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蓝冰;德国民事法定听审请求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刘金华;股东代位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力;民事再审程序启动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雷阳;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巫霁;试论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姜曙光;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李裕;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立法重构[D];郑州大学;2006年
6 齐蕴博;民事诉讼标的理论探究[D];河北大学;2006年
7 李志强;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刘辉;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D];黑龙江大学;2005年
9 张增行;论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10 朱惠晓;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构建[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8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