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以包头市生态环境部门为例

发布时间:2023-10-03 23:56
  近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仍然保持在每年300多件,环境风险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天津港“8·12”事件发生后,我国全面开展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同年新《环保法》颁布,要求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并且颁布了多项环境应急管理相关办法、制度、指南,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开始逐步提升。2018年机构改革成立了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3部门工作职责划归于应急管理部门,其中并不包含环境应急管理的工作,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仍为生态环境部门。完善的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可以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负面影响。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作为最直接和全面实施环境应急管理的主体,其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对于区域环境安全和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中心之一、我国较早的工业城市、现代化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其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对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因此,本文以包头市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当前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与思路
        2.创新之处
一、环境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一)环境应急管理概念
    (二)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
    (三)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标准和依据
    (四)环境应急管理的特征
        1.管理系统性、联动性
        2.政府主导性
        3.常态化管理与非常态化管理相结合
        4.协同管理
        5.公开性
        6.原则性
    (五)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
        1.全过程理论
        2.风险理论
        3.协同管理
    (六)环境应急管理机制
二、包头市环境事件和环境风险的特点
    (一)包头市概况
    (二)包头市环境应急管理职能划分
    (三)包头市近年发生环境事件的特点
    (四)包头市环境风险特点
        1.环境风险底数不清,风险隐患较大
        2.企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单调
        3.部分企业工艺落后,环境压力较大
        4.企业排污种类多,环境风险复杂
        5.企业自身环境应急管理能力不足
三、包头市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现状
    (一)基本建立了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2.开展了属地隐患排查
        3.开展了重点风险源的日常监管和汇报工作
        4.开展了应急物资调查和统计工作
        5.开展了环境应急演练
    (二)基本建立了应急预警机制
    (三)基本建立了应急响应机制
    (四)基本建立了信息报送、信息公开机制
    (五)基本建立了事件调查和问责、追责、奖励机制
四、包头市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包头市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应急防范机制还不完善
        2.应急预警机制建设水平较低
        3.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4.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5.问责、追责和奖励机制设置不细致
    (二)原因分析
        1.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危机意识不足
        2.对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认识不足
        3.人员、物资、资金、技术等保障机制不完备
        4.法制保障不健全
五、完善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应急防控机制建设
        1.完善急预案备案制度和风险源管理制度
        2.建设与共享环境应急物资库、专家库
        3.提升各主体应急能力建设,推进环境应急演练常态化
        4.完善风险源的监督管理制度
        5.及时处理、处置各类环境信访事件
    (二)建设科学快速的预警机制
    (三)政府主导的事件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
        1.建设政府主导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
        2.完善信息报送机制
    (四)建立专业高效协同处置机制
    (五)构建公平、有效的事后追责、赔偿、奖励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50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3850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3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