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从美学理论的视角审视中国书法线条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4-09-06 20:22

关键词:线条 汉字 书法 审美特征

类别:文艺论文》美学论文》书法艺术;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绪 论

线条作为书法的基本表现手段,对于书法中线条的研究古已有之。如蔡邕《九势》“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点出了书法的力量感;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把书法线条的力量感表达得明白无遗。而对书法的节奏变化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感悟的有王羲之的《论书》“每书欲十迟五急,十直五曲,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姜夔的《续书谱》“迟速迟以取妍,速以取劲”等等,不一而足。古人虽对线条在书法中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悟,但毕竟没有把线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来研究,没有一个系统的论述。
今人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对中国书法线条独特的美学地位给予了肯定;陈振濂先生在《书法美学》一书中从笔法的意义、力量感、立体感、节奏方面运用西方美学理论具体地论述了书法线条独立的美学价值;丁梦周在《中国书法线条艺术》中,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产生、形态、神质与书法构成的根本要素和书法线条的品格、属性、关系、单体与整体的复合规律和最高审美规范等等。本文从线条与书法的关系说起,肯定线条对于中国书法的意义的同时对线条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度的剖析,试图结合实践东西方不同的美学观念对书法线条独特的审美价值予以分析、总结,以充实在美学领域对于书法线条的研究。
…………

第 1 章 线条与书法艺术起源

1.1 线条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一种最古老,最含蓄,最朴素的表达方式,线条可以说和一切艺术都息息相关,尤其在视觉造型艺术的领域里,它更是主要的构成要素。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远古的绘画、石器造型,图案符号等等,线条是主要的表现手段。西方文化中,早于中国文字的埃及象形文字、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和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古希腊的雕塑,都离不开线条的使用。中国文化中,早期的仰韶文化和龙马家窑文化中的陶器刻画符号、占卜用的甲骨文字、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等,都是由高度纯化的线条构成,“是以线条的构成、流转为主要旋律的”。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线条不仅在早期人类生活中得到大量的应用,后期人类艺术的发展更是把线条的应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西方绘画中, 达芬奇、拉斐尔、鲁本斯等人的素描和速写作品,对线条的运用极为丰富,但是他们对于线条的应用只是为了构形,为人体或者事物的形象而服务;即使西方现代派画家如马蒂斯、米罗、克利等人对线条本身的价值特别重视,但是仍然是一线条作为手段以抽象去表现客观。

1.2 中国书法的客观内容
这些书论从个人的审美经验角度出发,形象的描述出书法作品给个人带来的审美感受,对于我们认识和欣赏书法提供了借鉴,然而此中提到的“如”、“若”仅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不是客观事物的描摹和再现,所以此种观点有失偏颇,书法的本质内容不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事物。
那么到底什么是书法本质的客观内容呢?毛万宝先生在《书法美学概论》中给出了这样的一个答案:塑造汉字造型形象。他认为汉字的造型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能够脱离人的意识独立存在,具备“客观”的属性。同时汉字有具体的物质依托体,而这些特定的物质又能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所以汉字作为语言符号的同时也是一种客观物象,完全可以作为书法艺术的特定反映对象。既然我们把塑造汉字造型形象作为书法本质的客观内容,那么“塑造”的基本工具就只能是线条了。
…………

第 1 章 线条与书法艺术起源…………………3
1.1线条的产生和发展……………………………3
第 2 章 书法线条的审美属性……………………7
2.1 力量感…………………………7
第 3 章 线条的演化及其在不同书体中的表现特征……15
3.1 古文字阶段书法艺术线条 …………………15

第 2 章 书法线条的审美属性

2.1 力量感
书法线条之力的发生不等同于生物力,陈振濂先生认为书法中力量感的内涵不是“力”中体现出的量的多寡,而是一种技巧性的即“质”的含义。我们认为这个“力”在线条具象化的过程主要是书写者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这个能力源于心而发于毫,经过肘、腕、指到笔杆再到笔毫,是力的一个传导过程,康有为曰“通身之力,奔赴腕指尖,笔力自能劲沉”,此中“奔赴”二字的运用恰如其分。而最终呈现出来线条的力量,还需要依靠力在传导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合理配合,才能最终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书家在书写的过程中处理好力的分布与协调。

2.2 立体感
宋代人陈槱《负喧野录•篆法总论》曰“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阳冰独擅其妙。尝见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17今人宗白华在其《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也提及“中国书法家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间有道黑线,黑线周围是淡墨,叫做‘棉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也就是因起了骨的感觉。”18从以上论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书法线条立体感产生的原因——线条中心之墨倍浓,也可以得到立体感的主要手段——中锋运笔。当我们中锋用笔书写的时候,作为圆锥体的毛笔必先受到一个自上而下的力,然后又受到行进方向的力,笔锋之状态必然为笔肚在前,笔尖在后,而毛笔的笔毫所含之墨以笔端为盛,笔肚之墨略少,在一前一后的运行过程中,笔尖所含的墨又在笔肚行进轨迹之上重新走过一遍,所以中锋用笔所形成的线条给我们的感官刺激就是线条的中间墨液充足凝重,边缘相对淡薄,这样就形成了宗白华所谓的“圆滚滚的”柱型线条,立体感也由此而产生。这类立体感多在正书中体现明显,以小篆为盛,如(图 2)。
.............

第 3 章 线条的演化及其在不同书体中的表现特征

3.1 古文字阶段书法艺术线条
陶文刻画随意且不成系统的,所以不能进入书法艺术的范畴,但据出土的陶器皿文来看(图 10),其线条多由利器所为,或是单一的横竖斜曲线,或由单一的线条组合成稍显复杂的符号,整体上原始简单,质朴无华,浑然天成,这些线条在后人眼中,却表现出了让人无法模仿的纯粹天然的情趣。大量的甲骨刻辞是商周文字的主体,随着青铜文化的出现,金文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文,因其多浇铸或契刻在青铜器皿上而得名。关于金文的成形,程序较为复杂,须先在陶范上用毛笔写好内容,然后再用刀精雕细刻,有的还须泥范浇铸,经过这样精工细作的文字线条明显柔和了许多,没有了刀刻的生硬直线,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多变,饱满厚实的点画线条。不同时期的金文线条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从现存礼器来看,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的金文线条多厚重,形态宽和雍容,如《大盂鼎》(图12);西周中期,多数线条由肥厚而变的纤细,偶有丰腴执笔,亦圆润凝重,例如《虢季子白盘》(图 13);西周晚期,金文发展更加成熟,其线条也更加均匀,这时很少能看见之前的那种宽硕之笔,诸如《散氏盘》(图 14)。通过对不同时期金文线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书法线条基本遵循着由粗犷到纤细,由厚重到灵动的轨迹发展。这种由线条的丰富变化表现出的风格特征,着实体现了书法线条的艺术特质。


3.2 隶书线条的演进及其特征
基于秦隶的实用性强这一特点,其线条也就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东汉,经历了复杂隶变的秦隶终于面貌一新了,所以一种新的名称“汉隶”(也称八分)应运而生,它作为汉代的主要应用字体盛行于世。随着汉隶形体的定型,其线条也具备了相对稳定的特征:整体上摆脱了篆书的影响,去掉了篆书线条的圆筋弯转,取而代之的是灵活的方圆结合;不同于篆书的点、线、弧三种线条形态,汉隶基本具备了“永字八法”提到的各种形态的线条;隶书典型的波磔使得线条更为丰富。总而言之,人们出于方便书写的实用目的,将复杂的篆书线条隶变到极易书写的隶书线条,这种改变是书体演化的一次重要转折,影响深远。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d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