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建筑作品为例探讨荷兰当代建筑师的密度实践(2)
2.2.1 阿姆斯特丹学派
人 物:贝尔拉格
特 点:反对装饰 表现材料
代表作品: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荷兰现代建筑在 20 世纪初期的探索阶段就有阿姆斯特丹学派、鹿特丹学派和代尔夫特学派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在这其中主要是阿姆斯特丹学派占据了重要位置,阿姆斯特丹学派代表表现主义,鹿特丹学派取向理性主义,介于其间的德尔夫特学派采取哥特式与罗马风语汇的折衷。在很短时间内,荷兰建筑流派彼此重叠,产生引人注目的多重效果。
阿姆斯特丹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贝尔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以及杜多克等的等等。他用几何手法处理体积,物质性手法处理材质。他的作品注重体积和结构,注重空间设计,反对虚假装饰,着重材料使用之间的区别。他在 1897-1903 年间所做的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图 2-4)被视为欧洲现代建筑的开端载人欧洲现代建筑的史册。在这个建筑中,建筑师没有采用当时建筑界通常的建筑装饰的方式来进行细部塑造,而是对荷兰传统建筑材料砖头在纹理上进行特殊处理,使之具有新鲜感,令人耳目一新,得以完美表现。
2.2.2 风格派
人 物:里特维德 蒙德里安
特 点:风格现代 造型简洁
代表作品:施罗德住宅
风格派是一个由建筑师、画家、艺术家、设计师等组成的松散集体。在1917—1928年的现代建筑运动时期,风格派成为荷兰名噪一时的流派,建筑师有里特维德、范·杜斯堡(1883—1931年)以及抽象艺术家蒙德里安等。风格派创作特征是几何结构单体的组合与构成、非对称性的表现与利用、纵横结构和三原色的应用以及离心式、开放式的空间布局。因此具有很强的现代风格,在当时的建筑环境中具有很强的形式冲击力。里特维尔德在1924年间设计建成的位于乌德勒支的施罗德住宅(图2-5)也成为风格派的代表作品。
2.2.3 结构主义学派
人 物:阿尔多·范·艾克 赫曼·赫兹伯格
特 点:关注城市社会问题 空间明确清晰
代表作品:阿姆斯特丹重建规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治变迁、经济繁华、科技进步、环境改善,许多年青建筑师愈来愈不满意现代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和教条。20世纪60至70年代,结构主义步入全盛期,阿尔多·范·艾克夫妇(Aldo&Hannie Van Eyck)和赫曼·赫兹伯格(Herman Hertzberger)作为核心,编撰《广场》(《Forum》)杂志而扬名,融合结构主义思想方法和先锋派的创新精神,致力于建筑和社会综合问题。结构主义建筑师以城市与建筑的社会精神追求为已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求新求异,荷兰结构主义建筑师认为社会结构决定着建筑组织,建筑在一个国家、城市和街区中发挥着积极的价值,影响着生活场所的品质。一座建筑是城市结构中未来的有机组成单位,同时又具有符合其内部生活逻辑的结构。1962 年范·艾克提交出布洛姆的阿姆斯特丹重建规划,基于结构主义理论,通过增加越来越多的住宅扩展城市,居住区中配置各种生活设施,将建筑相互联系成一个城市网络。城市与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又维持各部分自律。作品运用严格的几何构成和结构主义的空间句法体系,融合了抽象艺术风格与朴素的地域文化。赫曼·赫茨伯格延续了结构主义的深刻思想和创作方法,作品精炼沉稳,创作蕴含连贯持续的变化,富于非凡的艺术韵味和力量,并面对当今时代产生的重要问题。
观察荷兰所经历的现代建筑运动,从阿姆斯特丹学派到结构主义学派,早期的现代建筑运动仍然停留在较表面的装饰形式问题上,后期思想逐渐扩展,形式问题不再是主要的讨论对象。到了当代,荷兰建筑师逐渐跨越了形式问题转而把建筑研究领域扩展到社会学方面。与城市社会结合的更为紧密的密度问题就正是因为如此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建筑师的关注。
3 荷兰当代建筑师对密度的研究...................................... 23
3.1 库哈斯——拥挤文化......................................... 233
3.2 MVRDV——密度极限.................................................. 29
3.3 密度研究的局限性.................................................... 32
3.4 本章小结.............................................. 33
4 荷兰当代建筑师的密度实践.............................................. 34
4.1 空间设计..................................................... 34
4.2 造型设计......................................................... 44
4.3 规划设计................................................................ 52
4.4 本章小结........................................................................ 57
5 荷兰当代建筑师的中国建筑实践................................................ 58
5.1 密度实践的中国情境.................................................... 58
5.2 荷兰建筑师在中国............................................................. 58
6荷兰建筑师的中国建筑实践过程
随着中国国内建筑市场的扩大以及荷兰建筑团体在世界建筑界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荷兰建筑师开始在中国境内开始他们的建筑实践活动。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建筑作品在图纸阶段就常常会引起很大争议。其建筑作品也体现出他们一贯的前卫激进的实验性,呈现出与中国建筑颇为不同的面貌。
6.1 密度实践的中国情境
让我们把目光从荷兰当代建筑师激进的建筑实践转到中国当下的建筑界,会发当下中国建筑实践中的密度问题显得颇为尴尬异样。
城市建筑规划部门由于受到传统僵化的现代建筑思想,仍然将“密度”概念单纯地理解为一个专业内的“建筑密度”概念,使之和“容积率”一样当成单一的数据指标看待,使之相当程度上失落了库哈斯“拥挤文化”的特征。
此时在中国建筑学界由若干房地产商策动而成的“新城市主义”,则映射出了一个虚幻的梦境,梦想在大城市的郊区重建一个美国郊区式田园风情的低密度城市花园。这无疑是不现实的,其实是在对城市化和全球化浪潮的消极抵抗和回避。
建筑实践中对于密度问题思考的缺失,并不意味着中国并没有形成具备“拥挤文化”特质的密度之城。早在95年库哈斯任教哈佛期间就带领学生研究过广东珠三角的研究案例,并在随后出版的《大跃进》一书中就作为重要的一章收录。在南方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一带,上海、香港、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高密度区,库哈斯的所谓“拥挤文化”随处可见。
6.2 荷兰建筑师在中国
随着中国建筑市场的火爆,全世界建筑师逐渐开始对中国建筑市场竞相争夺,从2000 年法国建筑建筑师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中标之后,外国建筑师几乎在全国的建筑市场长驱直入,达到高潮的莫过于最富有争议的荷兰建筑师库哈斯的 CCTV 大楼。库哈斯的 CCTV 大楼以一个夸张独特“Z”字悬挑造型的摩天楼形成了一个新的地标性建筑。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暗合了央视领导人的心态,并使之得以实施。而其夸张的建筑体量更是在中国的建筑界引起了许多相关的讨论。
库哈斯的 CCTV 项目的成功,更是刺激了国外建筑师对中国市场的开发力度。相继荷兰 MVRDV 建筑事务所在中国参与了知名的广西柳沙半岛建筑规划。该规划为广西市政府组织的共三家设计单位的国际招标,另两家为美国的斯蒂文·霍尔和中国的非常建筑工作室。在这个方案中 MVRDV 事务所一如继往的进行着对密度问题的研究探索,提出的方案虽然最终并未实施,但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在中国的其它项目中 MVRDV 也延续了他们一贯的密度理论思考,显示了其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一致性。
除了建筑实践之外荷兰的建筑师也热衷于以演讲、展览的方式来宣扬自己的思想。如 MVRDV 事务所于 2005 年 7-8 月在上海知名时尚圣地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开设的“MVRDV KM3--中国城市建筑提案展”。14在这个展览中 MVRDV 精心营造了一个“城中城”。整个展厅几乎被一个硕大复杂的立交桥模型(广东中央车站区域方案)占满,而展板就直接贴在模型边上。由于模型尺寸巨大,人们只可以在模型四周观看展板,并由设计好的道路走上模型,在展厅中来来回回。这个展览也充分反映了 MVRDV 的建筑思想,也展示了近来在中国的部分实践。从中或许可以窥见MVRDV 关于“高密度”建筑思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都市的拥挤状态。
结 论
本文的探讨对象是荷兰建筑师在密度方面的实践研究,讨论范围始终围绕着其建筑师的具体建筑作品来论叙密度这个问题。
在对荷兰建筑师的思想脉络作一铺垫之后,文中从空间设计、造型设计以及规划设计三个方面对密度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建筑物的高密度导致了特殊的“空白”空间设计模式。建筑空间是在对实体不断的之后剩下的余弃空间形成。这种“空白”空间甚至比实体更加重要,它不断的掏挖建筑实体,使得物质形态的实体变薄变透,非物质形态的空间更加丰富。空间作为非物质形态,又可以为建筑引入人的活动,使空间内容可读,大大增加作为实体的建筑内容的复杂性,使之具有高密度建筑的特征。
2)由于对密度问题的极端关注和荷兰建筑师的超级实用主义影响,荷兰建筑师往往倾向于最直接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较少建筑风格流派上的羁绊,许多令人惊异的建筑作品也由此产生。尽管密度本身并不与建筑形式发生关系,然而在密度理念指导下的建筑形式操作,也会产生某些特殊的建筑形式,并成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其中较常见的有顶端弯折悬挑式的“Z”字建筑造型和竖向叠加的”千层糕”式造型等等。
3)密度研究的最初虽然是由库哈斯从摩天楼的经典案例中推演出来,其同样适用于大尺度的规划中,并在住宅区规化以及区域规划中都有成功的案例支持。也说明了密度理论一定程度上的成熟性和应用范围的广阔性。
最后,本文提到密度实践在荷兰建筑实践中的地缘因素,这由荷兰建筑文化的独特地域性所决定。荷兰建筑师普遍的探索思考气质使之能够超越一般层次的形式问题以及就建筑而建筑的技术问题,拓展到城市社会领域,由此而拓展了建筑学的研究领域,并给建筑学自身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 [1] 梁毅. 荷兰现代建筑之路[J]. 工程建设与档案. 2005(02)
- [2] 陈镌. 上帝是否还在细部之中——评《建筑细部——荷兰建筑师对他们概念的形象化》[J]. 时代建筑. 2005(02)
- [3] 李书桂,李四友. 中国古典建筑与荷兰“风格派”建筑的立面之比较[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 [4] 史文倩. MVRDV的中国之旅[J]. 时代建筑. 2005(01)
- [5] 王晓冰. 建筑达尔文主义——评雷姆·库哈斯的建筑思想及作品[J].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04(02)
- [6] 祁莉莉,刘丛红,邹德侬. 赫尔曼·赫茨伯格的空间观及启示[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4(01)
- [7] 施蘅. 极限——MVRDV的概念及研究[J]. 城市建筑. 2004(03)
- [8] 聂华波. 住宅设计中的耦合效应[J]. 新建筑. 2003(S1)
- [9] 朱亦民. 库哈斯与荷兰性[J]. 新建筑. 2003(05)
- [10] 虞刚. 表皮·类型·空间——纽特林和李迪克事务所作品印象[J]. 华中建筑. 2003(04)
本文编号:8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83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