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实证分析的党员社区参与动力及成效研究(2)
一、绪论......................................................................1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1
1、选题缘由 .............................................................1
2、研究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国外研究现状 .......................................................3
2、国内研究现状 .......................................................5
(三)研究假设、思路与方法 .......................................9
1、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 .............................................9
2、研究方法 ..............................................................9
(四)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0
1、概念界定 .............................................................10
2、理论基础 .............................................................12
(五)调研社区介绍 ....................................................14
二、困局:44农民上楼”后的治理尷尬 .........................15
(一)问题:“人”的城市化难题 ....................................15
(二)窘境:“传统”与“现代”治理手段的“乏力” ..........16
1、“传统”治理基础的断裂 ..........................................16
2、“现代”治理基础的薄弱 ..........................................16
(三)小结 .................................................................17
三、策略:党员责任承包制的制定 ..............................18
(一)社区优势:发达的集体经济和强大的能人权威 ......18
1、发达的集体经济 ....................................................18
2、强大的能人权烕 ....................................................19
(二)书记决策:给党员“加负” ................................19
1、党员责任承包制组织架构 ......................................20
2、党员责任承包制职责划分 ......................................20
3、党员责任承包制管理方式 ......................................21
(三)制度设计:“思想” + “利诱” ............................22
1、“思想”教育:“培训+实践” .....................................22
2、“工作”考核:“述职+考评” .................................23
3、“成绩”表彰:“物质+精神” .................................23
(四)小结 .................................................................24
四、实施:不同“层次”的党员参与情况及分析 ..............25
(一)案例描述:不同层次党员参与情形的深描 ............25
1、社区书记~领导核心 ..............................................25
2、社区委员——建设骨干 ..........................................27
3、社区“三长”——纽带协调 ........................................28
(二)问卷统计:不同类型党员参与情况的比较 .............32
1、党员自身基本情况调查 ..........................................32
2、党员社区参与状况调查 ..........................................32
(三)相关性分析:党员社区参与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40
1、主体因素 ..............................................................40
2、客体因素 ..............................................................43
(四)小结 ..................................................................45
五、成效:党员的“力行”与社区的“善治” ......................46
(一)党员参与网络的“激活” .......................................... 46
(二)从“乱”到“治”的社区 ............................................46
五、成效:党员的“力行”与社区的“善治”党员责任承包制
在江欣苑社区实施之后,社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社区治理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社区治理结构与手段的优化以及社区治理成效上。
(一)党员参与网络的“激活”党员责任承包制
最直接相关联的就是党员组织网络的变化。责任承包制通过责、权、利在不同层次党员之间的划分有效的调动了党员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党组织网络的活力以及影响力。同时借助于制度化的手段将党的管理常态化,提高了党对社区的控制力和动员力。对于社区党员自身而言,党员从一种单纯的“符号”和“身份”渐渐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角色”,作为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被激发出来,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基层党员对党的认同和忠诚。权威主导下的党员承包责任制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基层政权治理模式,该模式中既体现了传统的威权体制——社区精英主导,又蕴涵了诸如民主、治理、自治等现代社会元素。因此,它既顺应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有利于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多元化、原子化、碎片化、无序化等复杂现实进行整合和重构,是一种机制健全、权责明确、参与广泛、互动充分、运行良好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模式,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社区党员和广大居民之间的多方合作,是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生动阐释。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江欣苑社区的治理模式充分利用了基层党组织资源,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为中心形成了优化的组织结构,组织内各成员分工互补,充分利用了社区内的党员资源,尊重了党员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位党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从现实效果来看,党员承包责任制不仅建立了基层党组织与居民联系的桥梁,放大了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与服务效能,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形成了覆盖完整的党的基层组织网络,使原子化的党员顺利转换为组织化的党员参与,成功发挥了党员千部的榜样引领作用,带动整个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有助于公共参与精神的形成,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政策水平,促进社区民主自治的发展。
六、结论:权力、资源的政治性分配主导党员的社区参
与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权力、资源的高度集中垄断,形成了一种国家在上、社会在下,政府在上、居民在下的社会情境,权力资源的支配权力及社会互动的主动权力始终被国家、政府和干部掌控。为把社会大众纳入到国家政权建设的体系中来,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动员来调动群众积极性,达到既定目标;而群众出于对稀缺资源的需求和权力分配的渴望,会积极响应动员参与到各种社会运动中去。改革开放后,虽然政治权力逐渐下放,社会资源流动加强,但是作为研究个案江欣苑社区,社区党员的参与动机与行动策略和改革幵放前的国家动员及群众参与有某些相似之处,其都是通过群众与国家基层组织“单位”或居民与国家基层政权“社区”之间培植相应庇护关系來获取资源及权力,但是这种庇护关系与单位时期相比,已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生存策略,而是一种争取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在江欣苑这样一个典型的村改社区,居民享受着从幼儿园到养老院、从活动中心到社区超市较为完善的生活保障及福利待遇。社区的服务触角,由社区书记、社区委员、党小组长、楼栋党员联系员、单元党建观察员、普通党员辐射到社区的家家户户,社区成员有任何问题或者需要都可以通过“六级组织管理体系”向上反映解决,邻里纠纷找社区、家庭矛盾找社区、上学养老找社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社区企业己经帮助1000多位无业居民走上工作岗位,捐赠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通过这些事务,社区与成员之间就建构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拥有强烈的利益关联。根据理性选择理论可知,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社区参与能够满足成员利益需求的程度以及参与行动所带来的现实效用。同样,社区党员的社区参与行为可看做一种理性选择,为了获取资源、权力等相关利益而采取的迎合、顺从、配合社区的姿态,且二者之间建立起依附性互动关系,较之单位时期虽已变得微弱和隐秘,但却是转型时期江欣苑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动力来源及影响因素,即获取权力和资源。
参考文献:
- [1] 陈思.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与思考[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6)
- [2] 孙璐. 利益、认同、制度安排——论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J]. 云南社会科学. 2006(05)
- [3] 肖富群. 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J]. 广西社会科学. 2004(05)
- [4] 陈万灵. “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J]. 学术研究. 2004(04)
- [5] 吴忠民. 重新发现社会动员[J]. 理论前沿. 2003(21)
- [6] 夏学銮. 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 [7] 李婷玉. 社区发展与居民参与[J]. 湖北社会科学. 2001(12)
- [8] 叶南客. 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体制创新[J]. 江海学刊. 2001(05)
- [9] 梁鹤年. 公众(市民)参与:北美的经验与教训[J]. 城市规划. 1999(05)
- [10] 王刚,罗峰. 社区参与: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新驱动力和生长点──以五里桥街道为案例的研究报告[J]. 浙江学刊. 1999(02)
本文编号:8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93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