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政府绩效审计影响因素的分解及其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15 09:25
【摘要】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实践应用中与预期目标的背离引发了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应用乏力的反思。本文基于文献和访谈法,构建了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审计机关的166名审计人员为调查样本,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较好地拟合了本文提出的影响因素模型,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五个因素均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审计人员素质因素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为政治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和信息因素。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政府绩效审计水平和确认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外在影响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建立一套循序渐进的审计机制和实现绩效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了可行思路。
 
【关键词】 政府绩效审计; 影响因素; 审计发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本章首先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由此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同时对本论文的关键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整篇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最后提出本文的创新点。 20世纪40年代,伴随着二战后西方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增加以及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公众开始关注政府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出现了“政府绩效审计”。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政府审计机构引入了“绩效审计”的概念,提出“3E”审计(3E取自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英文拼写首字母),后来又扩展至“5E”审计。进入70年代,澳、英、加、瑞典等国的绩效审计也蓬勃发展起来,同时纷纷通过有关的强制性立法将其列入为法定审计。虽然绩效审计在各国的称谓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绩效审计在强化公共受托责任、改善公共资源配置和提升公共治理等诸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环视世界各国政府审计概况,开展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一国是否开展绩效审计已成为衡量一国的政府审计是否走入审计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陈宋生,2006[1])。 我国的政府审计自诞生以来的近30年里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先后经历了合规性审计、真实合法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个阶段(刘家义,2004[2])。2004年6月,李金华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审计报告,报告对外披露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称为“审计风暴”。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尽管绩效审计问题已经引起了部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并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缺乏连贯性和统一性。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绩效审计职能、审计环境、审计模式及审计标准等实物性较强的问题,或者是对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先进经验的介绍,关于绩效审计发展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也大多是审计工作者和学者们在 政府审计机构本身也需要被审计,因此,来自审计系统的官员也属于被审计人员。实际工作中所遇问题的有感而发,多数文献属规范研究,真正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政府绩效审计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还很少见。本文针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要实现的研究目的包括: 1.从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博弈互动的角度,分析我国绩效审计发展乏力的原因 政府绩效审计是一项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制度安排。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举步维艰,反映出我国审计监管系统存在着机制性的问题。在这个监管系统中,审计方与被审计方是主要的参与主体,在效用最大化的驱动下,两者通过策略选择进行博弈。而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同,绩效审计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殊性成为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在进行行为决策时的重要考虑参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新公共管理区别于传统行政的公共管理模式,强调在公共部门引入企业导向的管理方法及市场导向的激励机制;二十世纪 70 年代末,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浪潮(Hood,1991[26],1995[27];Pollitt,1999[28]),它起源于英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并迅速扩展到加拿大荷兰、瑞典、法国等欧洲国家,进入 90 年代后,韩国、菲律宾等国家也加入了改革的大潮,这就是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运动。对公共部门树立明确的绩效标准和评估标准,并根据绩效结果进行管理;加强公共部门之间的竞争;对公共部门资源使用的效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强调对部门产出进行控制而非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公共部门的受托责任(Hood,1991[26])。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于西方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对绩效和受托责任高度关注的特征为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管理环境,极大的推动了西方国家绩效审计的发展(Guthrie,1989[29];雷达,2004[30])。 作为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与工具,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不能混同,但就其最终目的而言可谓殊途同归,即都是通过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建议等方式提高政府绩效、强化政府责任。
.........

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2.2.1 国内研究总体情况 
我国当代的政府审计研究始于 1983 年国家审计署正式成立后,政府审计部门的工作也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和基本路线。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期开始,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审计界便开始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初步探索,但直至 21 世纪初才开始真正研究效益审计即绩效审计问题(宋常等,2006[77])。 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得到了我国会计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娄尔行、杨时展、管锦康、李天民、汤云为等人的认同,上述学者都对绩效审计的一些基础理论进行过开拓性研究。《审计研究》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权威性审计学术刊物,通过数据库检索可  以发现,截至 2011 年 11 月,该杂志共刊登了 115 篇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文章,其中近 5 年刊登数量达到了 60 篇,体现了实务界与学术界对绩效审计问题的重视。 宋常、邢俊芳、陈宋生等是我国较早开始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研究的学者。宋常(2004)[3]对我国绩效审计的文献进行了回顾,认为我国的绩效审计发展路径与西方国家相反,绩效审计是在政府审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发展起来的;邢俊芳等(2004)[78]对西方国家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开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陈宋生(2006)[1]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了 2004 年以前国外及国内关于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认为已有文献研究内容较单一,专注于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描述性文章,纯理论研究的高质量文章不多。
..........

第三章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的制度背景............34 
3.1 政府绩效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34 
3.2 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的国际背景...........35 
3.3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迁历程..........39 
第四章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乏力的理论分析——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解释............48 
4.1引言..............48  

4.2 演化博弈理论介绍.............49 
4.3 政府绩效审计监管系统特征分析............50 
第五章 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问卷调查............66 
5.1引言.............66 
5.2 理论分析与问题提出..........68 

第七章 我国被审计方对政府绩效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制度变迁理论 

7.1 引言 
新制度经济学家 North(1990)[189]认为,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由非正式约束(道德约束、传统、行为准则等)和正式的法规(宪法、法令、产权等)组成。根据新制度经济学,某项制度的选择及其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构架来进行分析(林毅夫,1994[122])。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治理框架下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其在我国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的发展轨迹体现了我国政府治理改革的历程,其能否顺利推进以及推进程度能否深化依赖于利益相关主体对该制度的需求。因此,沿袭制度变迁理论的一般研究思路,探讨绩效审计利益主体对该制度的需求就显得非常必要(汪洪涛,2009[18])。厘清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积极稳妥的推动我国绩效审计发展,消除发展中的阻力因素,完善绩效审计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前文第三章的分析可知,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萌芽阶段起,在近 30 年的时间内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迁。首先,由于我国特殊的审计行政体制,绩效审计能否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方(特别是被审计方行政官员)对该制度的认同度及需求。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我们发现,当对被审计单位的惩罚力度不足时,审计机关成本过高则会出现“不审计,非 3E”的不良均衡,该均衡也反映了为什么我国的绩效审计一直无法有效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源于政府公共支出不断膨胀和国家经济资源有限的矛盾发展中,在西方众多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为政府审计的主导。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稀缺,政府公共支出需求与国家财力供给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是深化行政改革,提高政府效能,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及实践经验总结,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绩效审计发展遇阻,被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接受度差,需求低。本论文从多个角度对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对应的结论如下: 首先,从纵向分析来看,制度是社会所有参与人之间策略互动从而产生的“博弈的均衡”,绩效审计制度的发展演化规律则体现了审计机关、政府机构、人民大众等重要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本文基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监管系统运行中几个重要特征,即审计机关面临的风险加大、绩效审计工作受成本约束、近几年社会公众对政府不作为、无效率行为的揭发力度逐渐增强,分析了审计机关与被审计机关之间的博弈关系,并得出了各种情况下绩效审计的演化结果。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8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4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