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大“8.16”事件的案例分析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16 12:04
【摘要】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证券行业在资金融通、资源配置、财富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行业特点,证券公司面临着形式多样、性质复杂的各种风险,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已成为影响公司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历史较短,在经历了2004-2007年综合整治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得到提升。但随着各种新业务的迅速发展和环境的变化,部分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上相对滞后,由此引发的风险事件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发展。外部机构监管和内部风险管理建设是证券公司防范风险、健康发展的两大保障,但外部监管往往信息成本高且针对性不强,对证券公司而言,加强自身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才是根本性措施。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进行个案与一般性研究。首先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理论进行回顾,进而对证券行业风险管理的特点和必要性进行总结。接下来文章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历史和现状,指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现状形成的背景,并总结出证券公司现阶段在风险管理上存在股权结构失衡、公司监督层缺少独立性、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建设薄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的框架,重点分析了光大证券“8.16”事件的发生经过,指出光大证券在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即信息系统、风险监控及报告、风险应急机制、管理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在总结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和光大证券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结合高盛风险管理经验,提出改进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六条措施:增强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建设,强化先进风险管理手段的运用;建立统一的实时风控系统,完善风险报告流程及路径;建立有效的风险应急机制;通过合理设置风险管理部门职责和加大资源投入,提升风险管理技术能力;优化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促进风险管理有效实施;在外部监管上,应加强证券交易前端控制,通过设置“熔断机制”等制度,防范风险事件的冲击。
【关键词】 风险管理; 证券公司; “8.16”事件;
第一章绪言
1.1研究背景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投资银行业遭受重创,五大投行中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林、贝尔斯登被商业银行并购,高盛、摩根士丹利转型商业银行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在危机爆发前,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一直是美国投资银行业务重点,而相应产品的风险管理却缺少应有关注。在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信心极度低迷的极端情况下,一直以来为投行所重点依赖的VAR、Monte Carlo等风险管理模型纷纷失效,导致公司无力应对突如其来的巨额损失。可以说,风险管理不力是此次美国投资银行遭受如此大冲击的重要原因。我国证券业历经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己经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87年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公司。随着1990、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开业,我国证券行业迎来发展黄金期。但由于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市场操纵、挪用客户资金等问题频繁发生,许多证券公司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被接管、关闭:万国证券因为在“3.27”国债期货事件中的违规操作被申银证券合并;南方证券因为挪用客户保证金和自营业务巨额亏损被清算重组;华夏证券深陷实业投资泥沼以及违规委托理财被撤销业务许可2004年8月以证监会为中心的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整治,在此次行动中,一共有31家高风险证券公司被处置,19家公司遭到撤销。由此可见,加强风险管控能力是证券公司长久经营的重要保障。
.........
1.2研究思路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宄背景、研宄意义、研究思路及总体框架。第二章概述企业内部控制、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和最新发展,针对证券行业风险管理特点,对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在对我国证券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现状形成背景,并指出我国证券公司在凤险管理方面的现状和所存在问题。第四章对光大证券“8.16”事件进行回顾,分析事件暴露出的光大证券在风险控制设计实施和风险管理组织等方面的缺陷。第五章结合国内证券公司现状及光大证券事件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以高盛公司和证券公司全面管理规范作为参照,从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架构及管理、公司治理和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建设的建议。第六章对前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和局限性。与一般企业相比,证券公司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也更为重大,对证券公司而言,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直接关系到证券公司的生存发展,风险管理不当会给证券公司经营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公司破产关闭,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影响,而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
第二章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及风险理论研究
2.1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2.1.1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本章从内部控制理论出发,概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就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和关系作了说明。紧接着结合证券公司风险及风险管理特点,指出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所要达成目标。最后描述了国内外证券公司监管规范,并进行了比较。内部控制活动在企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则是在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大致4个阶段:1、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对简单,企业风险经常出现在个人操作失误或者舞弊上,此阶段的内部控制以查错防弊为目的。在实践中,企业的管理者逐渐意识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员发生同样错误或者相互勾结舞弊的机会比单独一个人要小很多,管理者开始通过合理的职位设置使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员工间通过互相核对账目、互相牵制实现对财务信息、企业资产的控制。在管理的实践中,内部牵制开始逐渐形成理论。
........
2.2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2.2.1风险
风险管理是组织或个人对风险进行识别、计算、评价,釆用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手段,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目的是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1901 年美国学者 Willett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该定义揭示了风险的三层含义:即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为人们所厌恶。我国学者叶永刚在《金融工程概论》中认为:“不确定性就是风险,未来的不确定性是风险形成的根源”。从上述理论探讨中可以看出,对于风险的定义,大概有两种:一是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是损失的不确定性。结合本文研究目的,本文认为:(1)风险是引发、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通过主观行动对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由于风险管理需要放弃某些机会并耗费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风险管理的成本问题不容忽视,理想的风险管理应当同时遵循谨慎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现实中不断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风险,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
........
第三章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与风险管理现状.......37
3.1我国证券公司总体现状.......37
3.2风险管理问题.......49
第四章光大证券风险管理:基于“8.16”事件的分析.......57
4.1“8.16”事件回顾.......61
4.2策略交易程序下单错误.......61
4.3光大证券风险缺陷分析....... 67
第五章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建议....... 82
5.1信息系统.......82
5.2 风险监控与传递.......86
第五章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建议
5.1信息系统策略交易
从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和光大证券“8.16”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很薄弱,面对证券业日益复杂多变的风险冲击,证券公司应当着力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本章结合证券公司全面管理规范以及高盛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从信息系统、风险信息的监控与传递、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管理治理基础以及外部监管六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证券公司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参考。系统缺陷是光大证券出现交易事故的直接原因,其背后暴露出来的是光大证券在信息技术力量、信息技术管理流程上的一系列问题。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证券公司的运营效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能够为证券公司经纪交易、头寸管理、清算交割等提供高效服务,从而改善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国家证券市场发展历史较早,欧美投资银行信息技术部门在组织架构、技术系统建设及应用方面较为成熟。高盛的信息技术部门拥有员工超过8000人,是高盛最大的部门之一,规模超过了不少专业IT公司,同时也是高盛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在高盛内部,信息技术部按照业务条块划分为不同的单元,包括销售交易、投资管理、投资研究等营收部门,也包括合规、控制、人力资源等支持部门。
........
第六章结语
本文从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和文献出发,对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进行理论探讨。然后对我国证券行业发展历史和最新现状进行梳理,指出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随后针对光大“8.16”事件中公司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光大证券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的缺陷,以《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为指引,在借鉴国外券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向和解决措施。通过研宄,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目前,我国证券公司虽然历经多次,但在风险管理水平上仍然难以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业务需要,特别是在风险管理基础体系的建设上,突出表现为:股权结构失衡、公司监督层缺少独立性、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薄弱。2、光大证券在风险管理技术和管理体系上的缺陷是造成风险事故的主要原因。这些缺陷主要涉及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风险信息沟通、风险应急机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公司治理机制。3、针对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和光大证券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可以参照《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要求,结合高盛集团管理经验,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1)增进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建设,强化风险管理手段;(2)建立统一的实时风控系统,完善风险报告流程及路径;(3)建立有效的风险应急机制;(4)通过合理设置风险管理部门职责和加大资源投入,增强风险管理能力;(5)优化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促进风险管理有效实施;(6)在外部监管上,应加强证券交易前端控制,通过设置“熔断机制”等制度,防范风险事件的冲击。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8994
【关键词】 风险管理; 证券公司; “8.16”事件;
第一章绪言
1.1研究背景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投资银行业遭受重创,五大投行中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林、贝尔斯登被商业银行并购,高盛、摩根士丹利转型商业银行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在危机爆发前,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一直是美国投资银行业务重点,而相应产品的风险管理却缺少应有关注。在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信心极度低迷的极端情况下,一直以来为投行所重点依赖的VAR、Monte Carlo等风险管理模型纷纷失效,导致公司无力应对突如其来的巨额损失。可以说,风险管理不力是此次美国投资银行遭受如此大冲击的重要原因。我国证券业历经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己经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87年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公司。随着1990、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开业,我国证券行业迎来发展黄金期。但由于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市场操纵、挪用客户资金等问题频繁发生,许多证券公司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被接管、关闭:万国证券因为在“3.27”国债期货事件中的违规操作被申银证券合并;南方证券因为挪用客户保证金和自营业务巨额亏损被清算重组;华夏证券深陷实业投资泥沼以及违规委托理财被撤销业务许可2004年8月以证监会为中心的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整治,在此次行动中,一共有31家高风险证券公司被处置,19家公司遭到撤销。由此可见,加强风险管控能力是证券公司长久经营的重要保障。
.........
1.2研究思路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宄背景、研宄意义、研究思路及总体框架。第二章概述企业内部控制、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和最新发展,针对证券行业风险管理特点,对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在对我国证券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现状形成背景,并指出我国证券公司在凤险管理方面的现状和所存在问题。第四章对光大证券“8.16”事件进行回顾,分析事件暴露出的光大证券在风险控制设计实施和风险管理组织等方面的缺陷。第五章结合国内证券公司现状及光大证券事件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以高盛公司和证券公司全面管理规范作为参照,从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架构及管理、公司治理和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建设的建议。第六章对前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和局限性。与一般企业相比,证券公司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也更为重大,对证券公司而言,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直接关系到证券公司的生存发展,风险管理不当会给证券公司经营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公司破产关闭,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影响,而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
第二章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及风险理论研究
2.1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2.1.1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本章从内部控制理论出发,概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就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和关系作了说明。紧接着结合证券公司风险及风险管理特点,指出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所要达成目标。最后描述了国内外证券公司监管规范,并进行了比较。内部控制活动在企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则是在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大致4个阶段:1、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对简单,企业风险经常出现在个人操作失误或者舞弊上,此阶段的内部控制以查错防弊为目的。在实践中,企业的管理者逐渐意识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员发生同样错误或者相互勾结舞弊的机会比单独一个人要小很多,管理者开始通过合理的职位设置使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员工间通过互相核对账目、互相牵制实现对财务信息、企业资产的控制。在管理的实践中,内部牵制开始逐渐形成理论。
........
2.2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2.2.1风险
风险管理是组织或个人对风险进行识别、计算、评价,釆用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手段,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目的是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1901 年美国学者 Willett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该定义揭示了风险的三层含义:即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为人们所厌恶。我国学者叶永刚在《金融工程概论》中认为:“不确定性就是风险,未来的不确定性是风险形成的根源”。从上述理论探讨中可以看出,对于风险的定义,大概有两种:一是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是损失的不确定性。结合本文研究目的,本文认为:(1)风险是引发、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通过主观行动对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由于风险管理需要放弃某些机会并耗费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风险管理的成本问题不容忽视,理想的风险管理应当同时遵循谨慎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现实中不断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风险,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
........
第三章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与风险管理现状.......37
3.1我国证券公司总体现状.......37
3.2风险管理问题.......49
第四章光大证券风险管理:基于“8.16”事件的分析.......57
4.1“8.16”事件回顾.......61
4.2策略交易程序下单错误.......61
4.3光大证券风险缺陷分析....... 67
第五章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建议....... 82
5.1信息系统.......82
5.2 风险监控与传递.......86
第五章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建议
5.1信息系统策略交易
从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和光大证券“8.16”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很薄弱,面对证券业日益复杂多变的风险冲击,证券公司应当着力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本章结合证券公司全面管理规范以及高盛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从信息系统、风险信息的监控与传递、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管理治理基础以及外部监管六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证券公司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参考。系统缺陷是光大证券出现交易事故的直接原因,其背后暴露出来的是光大证券在信息技术力量、信息技术管理流程上的一系列问题。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证券公司的运营效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能够为证券公司经纪交易、头寸管理、清算交割等提供高效服务,从而改善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国家证券市场发展历史较早,欧美投资银行信息技术部门在组织架构、技术系统建设及应用方面较为成熟。高盛的信息技术部门拥有员工超过8000人,是高盛最大的部门之一,规模超过了不少专业IT公司,同时也是高盛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在高盛内部,信息技术部按照业务条块划分为不同的单元,包括销售交易、投资管理、投资研究等营收部门,也包括合规、控制、人力资源等支持部门。
........
第六章结语
本文从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和文献出发,对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进行理论探讨。然后对我国证券行业发展历史和最新现状进行梳理,指出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随后针对光大“8.16”事件中公司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光大证券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的缺陷,以《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为指引,在借鉴国外券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向和解决措施。通过研宄,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目前,我国证券公司虽然历经多次,但在风险管理水平上仍然难以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业务需要,特别是在风险管理基础体系的建设上,突出表现为:股权结构失衡、公司监督层缺少独立性、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薄弱。2、光大证券在风险管理技术和管理体系上的缺陷是造成风险事故的主要原因。这些缺陷主要涉及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风险信息沟通、风险应急机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公司治理机制。3、针对我国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和光大证券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可以参照《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要求,结合高盛集团管理经验,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1)增进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建设,强化风险管理手段;(2)建立统一的实时风控系统,完善风险报告流程及路径;(3)建立有效的风险应急机制;(4)通过合理设置风险管理部门职责和加大资源投入,增强风险管理能力;(5)优化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促进风险管理有效实施;(6)在外部监管上,应加强证券交易前端控制,通过设置“熔断机制”等制度,防范风险事件的冲击。
........
参考文献:
- [1] 鲁冰.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修订进展及其启示[J]. 财务与会计. 2013(07)
- [2] 董秀琴. COSO内部控制框架最新进展及评价[J]. 财会通讯. 2013(07)
- [3] 林斌,舒伟,李万福. COSO框架的新发展及其评述——基于IC-IF征求意见稿的讨论[J]. 会计研究. 2012(11)
- [4] 于艳伟,李宇立. 金融危机中的美国高盛——风险管理的反思与借鉴[J]. 财会研究. 2008(22)
- [5] 唐宪.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机制的缺陷及对策——来自被风险处置证券公司的解析[J]. 软科学. 2007(02)
- [6] 张砚,杨雄胜.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审计研究. 2007(01)
- [7] 熊鹏,方先明,王飞. 美国投资银行制度风险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 国际金融研究. 2006(02)
- [8] 冯玉明,刘娟娟. 我国证券公司有效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 证券市场导报. 2006(01)
- [9] 严晖. 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内部控制——对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的分析[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5(04)
- [10] 刘增学,王雅鹏,张欣. 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J]. 金融研究. 2004(12)
本文编号:8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8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