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神动力学的聋哑儿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绘画治疗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17 08:54
【摘要】 绘画治疗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之一,但其真正运用于聋哑儿童则少之又少,在国内几乎是空白。在以往的儿童个案咨询中只是把绘画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应用于健康的儿童心理治疗,而对聋哑儿童团体全程进行绘画治疗还是第一次。本研究以上海福利院的7位聋哑儿童为被试群体,其中1位5岁男童是非孤儿,其余6位均是福利院的孤儿,7位中有2位女童,他们的年龄在5—9岁之间。被试分为三类,一类为非孤儿参加语训的聋哑儿童;二为参加语训的孤儿;三为先参加绘画治疗再开始参加语训的孤儿。本研究以绘画为媒介,采用团体治疗的形式对聋哑儿童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进行干预。通过研究来验证绘画治疗是否适用于聋哑儿童的情绪管理,是否适用于聋哑儿童团体治疗,是否干预有效。借用绘画治疗的过程来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解读他们的绘画作品,结合绘画过程中的非语言信息,来改善和提高聋哑儿童的情绪管理水平。其实绘画过程就是一个情绪宣泄过程,把一些压抑的潜意识的情绪通过绘画创作安全的表达出来。该团体干预持续一个月,包括每周2次,每次1小时,共8次的绘画治疗。通过前后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非孤儿参加语训的聋哑儿童,其情绪表达是多样化的,其问题解决和自我安慰的数值高与孤儿同学;而参加语训的孤儿前后测数值几乎没有变化,可以推测其行为模式比较固定,而其替代活动数值均属于高分,从而可以推测其情绪被压抑了;而刚刚参加语训的聋哑儿童,其自我安慰的数值与有父母的聋哑儿童差不多,可以看出其情绪表达是本我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本研究结果表明,绘画治疗是适用于聋哑儿童的情绪管理,其团体治疗的形式是有利于聋哑儿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其干预是有效的。
【关键词】 聋哑儿童; 绘画; 团体治疗; 情绪管理;
一、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
聲观儿童因为存在生理弱点,其与外界沟通交流,给予和接受外界的信息资源都不是非常顺畅,有的聲观儿童被父母放养在社会,任其自身自灭,不予理採;有的聲观儿童则像温室的花朵过于保护,养成其独我自尊,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因为有的父母本身不是聲观人,再加上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因此不知道如何教育,及如何与聲观子女沟通;虽然有的父母是聲观人,但是由于自身社交范围有限,因此这些儿童从出生开始一直都是生活在聲人的社交圈内,其实没有走上真正的社会。这种狭窄封闭的社交范围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由于与外界没有对比和交流,在学习、生活、能力的发展上没有可以参照的规范标准,这样就很难有高远的理想和追求目标,因此就没有生活的原动力。因为听觉器官受损,聲观儿童的情绪控制和社会成熟度处在较为低的水平,尤其表现在自尊、人际交往、表达同情心、及对别人面部表情确认的准确度、及别人的面部表情和情境的匹配理解程度、及辨别是非道德发展水平等方面都较为滞后;研究学者Odom等发现,7—8岁的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在识别和理解情绪状态等方面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1.2研究意义
在当代众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中,大多数都是以谈话开始实施心理治疗的,从精神分析的鼻祖佛洛依德1900年写《梦的解析》开始,谈话治疗已经延续了 1个多世纪,虽然这种方法在矫正人的非理性认知和思维上有一定的疗效,但聲现儿童因其自身生理的特殊性,这种疗法难免显得无用武之地。随着心理学的蓬勃发展,谈话治疗形式己显得比较单一,表达性艺术治疗已经登上了舞台,因艺术本身具有情感表达、符号象征的意义和艺术创作等元素,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心理治疗和咨询当中。如弗洛伊德、荣格等都曾用采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梦境和进行分析。绘画治疗真正作为研宄是出现在20世纪初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研究,如对荷兰人文森特凡高作品的研宄,尤其是在1889年6月画的《星夜》(StarryNight),意大利艺术史家利奥奈洛?文杜里曾经分析其作品说:梵.高看见的夜空就是一个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慧星的景象。在1922年德国人汉斯普林茨霍恩(HansPrinzhom;)收集精神病画家的作品并发表了《精神病人艺术作品选》,在1956年Jakab提出总结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特点,他们均对精神病患者和其绘画的关系做了探讨研究,随后在1969年,美国成立了艺术治疗协会。由于绘画治疗是以绘画为媒介来进行心理治疗的,故称其为绘画治疗。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耳聲的障碍会影响儿童语言的正常发展,其实聲和观是有关联的。关注聲观儿童的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职业。有专门的理论对这一体系进行了描述,心理理论称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信念、需求、愿望、意愿、感觉、认知和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认识做出相应的行为,及对前因后果的分析和解释。国外对聲观儿童心理理论的研宄主要聚焦在探讨聲观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和发展延迟的原因上面,研究结果表明聋观儿童因为其语言缺失,使其在社会交流中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其心理理论的发展。赵俊峰(2006)发表的论文《聲观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培养》中认为聲观儿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听力受损使其不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他们只能沉浸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中,在其狭小的圈子里交往。这种生活模式和人际交往方式本身严重影响和限制了聋观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阻碍了他们的人际交流和社会能力的正常发展。
胡立荣(2002)聲观儿童也称为听觉障碍儿童,是指人因听觉分析器病变或损伤,导致听力减退或丧失的状态。聲哩儿童人格特质是指:反映在聲观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上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正常儿童的人格特征与特点,揭示了这些特殊群体具有的人格特征与特点,将会有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理解聲观儿童人格发展的状况,以及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关联。同时也应该关注他们的人格形成,人格是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变量之一,而人格的形成是始于童年的,尤其在青少年时期特别重要,之后逐步发展至稳定,且一直持续到成年,伴随终生。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探讨和研宄人格的特质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组织和预测其将来社会能力的发展。
三 结果与分析.......16
四讨论与总结.......53
五研究结论......55
四讨论与总结
4.1绘画治疗对于儿童的适用性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探讨绘画治疗是否适用于聲观儿童,是否适用于团体治疗,是否适用于聲观儿童的绘画团体治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现绘画治疗是非常适合聋观儿童的,不需要过多的语言的交流,只要求绘画活动在一个相对开放、融洽和安全的环境中展开,给聲观儿童更多的自由去创作,在绘画的过程中,观察咨询师与孩子们的互动,及借助团体场依存的动力系统,孩子们学会情绪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记得在本次绘画治疗的过程中,在没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在绘画活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来了一位很文静的,穿了一身紫色衣服的女孩。咨询师到的时候他们还在吃点心,其他小朋友都赶快吃完准备画画,而她则慢条斯理的吃着,另一位女孩子不怎么爱吃旺仔小慢头,她对咨询师发出了怎么处理的信号,而新来的女孩是拿包装袋的,在咨询师无法解释的情况下,索性采取了行动,拿了包装袋把那位女生的旺仔小馒头大部分装回了袋子,然后再还给她。小朋友开始画画了,咨询师邀请她加入,她摇摇头,当咨询师准备移动她的小板赛时,能感觉到她身体很僵硬,拒绝着。咨询师拿了预留给她的画纸,并留了位置,去照顾其他的小朋友了。当有的小朋友很调皮,把颜料涂在自己的脸上不说,也在咨询师的脸上画了一笔。咨询师只是笑笑,这些互动都让她感觉到团体的氛围是安全的。旁边的老师说她不会画,不用去管她,但咨询师知道她只是在观察,当她感觉到安全的时候她会加入的。过了大约10分钟不到的时间,她把奏子拿了过来,坐在了之前预留给她的位置,就近拿了一支黄色的画笔,把画纸涂满了黄色,咨询师给她了一支红色的画笔,她把刚才的黄色给包围了,发现色彩搭配很好,无形中也是一个不错的画作,因为不知道多了一位小朋友,故糖没多带,咨询师犹豫了一下,还是向她摆了摆手,没感觉她生气,等到下一次给她发糖的时候,她也欣然接受了。很纳闷为何院方这么晚才让孩子进班。
4.2绘画治疗干预的效果
绘画治疗运用于聲观儿童的团体治疗在国内相关的研宄中尚属首列,是一种尝试性的研究。从该数值来看,3位孤儿的前后测数值几乎没有变化,与孤儿形成的固有的行为模式有关。发泄和自我安慰的数值都比较低,情绪以压抑为主,在现场观察,3位孤儿都爱笑,有点讨好,小心翼翼的。不过通过8次的绘画治疗,3位孤儿的参与度都有所增加,拿着自己的画,非常想与治疗者表达交流,在绘画的观察中,与同伴常有冲突,负面情绪也有所增加,尤其是那位9岁的孤儿,最后一次,在不能接受同伴在自己的画纸上乱涂乱画,又把自己的画纸撕了一个小口,竟然拒绝画画,委屈的站在墙边哇哇大哭,是对他情绪表达的一个突破,绘画治疗给了他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负面的情绪表达了出来,而不是一直压抑,做一个乖孩子。绘画治疗达到了它的目的,通过实践研宄,绘画治疗是适合聲桠儿童的团体治疗。
本文编号:9033
【关键词】 聋哑儿童; 绘画; 团体治疗; 情绪管理;
一、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
聲观儿童因为存在生理弱点,其与外界沟通交流,给予和接受外界的信息资源都不是非常顺畅,有的聲观儿童被父母放养在社会,任其自身自灭,不予理採;有的聲观儿童则像温室的花朵过于保护,养成其独我自尊,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因为有的父母本身不是聲观人,再加上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因此不知道如何教育,及如何与聲观子女沟通;虽然有的父母是聲观人,但是由于自身社交范围有限,因此这些儿童从出生开始一直都是生活在聲人的社交圈内,其实没有走上真正的社会。这种狭窄封闭的社交范围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由于与外界没有对比和交流,在学习、生活、能力的发展上没有可以参照的规范标准,这样就很难有高远的理想和追求目标,因此就没有生活的原动力。因为听觉器官受损,聲观儿童的情绪控制和社会成熟度处在较为低的水平,尤其表现在自尊、人际交往、表达同情心、及对别人面部表情确认的准确度、及别人的面部表情和情境的匹配理解程度、及辨别是非道德发展水平等方面都较为滞后;研究学者Odom等发现,7—8岁的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在识别和理解情绪状态等方面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1.2研究意义
在当代众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中,大多数都是以谈话开始实施心理治疗的,从精神分析的鼻祖佛洛依德1900年写《梦的解析》开始,谈话治疗已经延续了 1个多世纪,虽然这种方法在矫正人的非理性认知和思维上有一定的疗效,但聲现儿童因其自身生理的特殊性,这种疗法难免显得无用武之地。随着心理学的蓬勃发展,谈话治疗形式己显得比较单一,表达性艺术治疗已经登上了舞台,因艺术本身具有情感表达、符号象征的意义和艺术创作等元素,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心理治疗和咨询当中。如弗洛伊德、荣格等都曾用采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梦境和进行分析。绘画治疗真正作为研宄是出现在20世纪初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研究,如对荷兰人文森特凡高作品的研宄,尤其是在1889年6月画的《星夜》(StarryNight),意大利艺术史家利奥奈洛?文杜里曾经分析其作品说:梵.高看见的夜空就是一个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慧星的景象。在1922年德国人汉斯普林茨霍恩(HansPrinzhom;)收集精神病画家的作品并发表了《精神病人艺术作品选》,在1956年Jakab提出总结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特点,他们均对精神病患者和其绘画的关系做了探讨研究,随后在1969年,美国成立了艺术治疗协会。由于绘画治疗是以绘画为媒介来进行心理治疗的,故称其为绘画治疗。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耳聲的障碍会影响儿童语言的正常发展,其实聲和观是有关联的。关注聲观儿童的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职业。有专门的理论对这一体系进行了描述,心理理论称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信念、需求、愿望、意愿、感觉、认知和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认识做出相应的行为,及对前因后果的分析和解释。国外对聲观儿童心理理论的研宄主要聚焦在探讨聲观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和发展延迟的原因上面,研究结果表明聋观儿童因为其语言缺失,使其在社会交流中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其心理理论的发展。赵俊峰(2006)发表的论文《聲观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培养》中认为聲观儿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听力受损使其不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他们只能沉浸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中,在其狭小的圈子里交往。这种生活模式和人际交往方式本身严重影响和限制了聋观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阻碍了他们的人际交流和社会能力的正常发展。
胡立荣(2002)聲观儿童也称为听觉障碍儿童,是指人因听觉分析器病变或损伤,导致听力减退或丧失的状态。聲哩儿童人格特质是指:反映在聲观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上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正常儿童的人格特征与特点,揭示了这些特殊群体具有的人格特征与特点,将会有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理解聲观儿童人格发展的状况,以及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关联。同时也应该关注他们的人格形成,人格是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变量之一,而人格的形成是始于童年的,尤其在青少年时期特别重要,之后逐步发展至稳定,且一直持续到成年,伴随终生。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探讨和研宄人格的特质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组织和预测其将来社会能力的发展。
三 结果与分析.......16
四讨论与总结.......53
五研究结论......55
四讨论与总结
4.1绘画治疗对于儿童的适用性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探讨绘画治疗是否适用于聲观儿童,是否适用于团体治疗,是否适用于聲观儿童的绘画团体治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现绘画治疗是非常适合聋观儿童的,不需要过多的语言的交流,只要求绘画活动在一个相对开放、融洽和安全的环境中展开,给聲观儿童更多的自由去创作,在绘画的过程中,观察咨询师与孩子们的互动,及借助团体场依存的动力系统,孩子们学会情绪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记得在本次绘画治疗的过程中,在没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在绘画活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来了一位很文静的,穿了一身紫色衣服的女孩。咨询师到的时候他们还在吃点心,其他小朋友都赶快吃完准备画画,而她则慢条斯理的吃着,另一位女孩子不怎么爱吃旺仔小慢头,她对咨询师发出了怎么处理的信号,而新来的女孩是拿包装袋的,在咨询师无法解释的情况下,索性采取了行动,拿了包装袋把那位女生的旺仔小馒头大部分装回了袋子,然后再还给她。小朋友开始画画了,咨询师邀请她加入,她摇摇头,当咨询师准备移动她的小板赛时,能感觉到她身体很僵硬,拒绝着。咨询师拿了预留给她的画纸,并留了位置,去照顾其他的小朋友了。当有的小朋友很调皮,把颜料涂在自己的脸上不说,也在咨询师的脸上画了一笔。咨询师只是笑笑,这些互动都让她感觉到团体的氛围是安全的。旁边的老师说她不会画,不用去管她,但咨询师知道她只是在观察,当她感觉到安全的时候她会加入的。过了大约10分钟不到的时间,她把奏子拿了过来,坐在了之前预留给她的位置,就近拿了一支黄色的画笔,把画纸涂满了黄色,咨询师给她了一支红色的画笔,她把刚才的黄色给包围了,发现色彩搭配很好,无形中也是一个不错的画作,因为不知道多了一位小朋友,故糖没多带,咨询师犹豫了一下,还是向她摆了摆手,没感觉她生气,等到下一次给她发糖的时候,她也欣然接受了。很纳闷为何院方这么晚才让孩子进班。
4.2绘画治疗干预的效果
绘画治疗运用于聲观儿童的团体治疗在国内相关的研宄中尚属首列,是一种尝试性的研究。从该数值来看,3位孤儿的前后测数值几乎没有变化,与孤儿形成的固有的行为模式有关。发泄和自我安慰的数值都比较低,情绪以压抑为主,在现场观察,3位孤儿都爱笑,有点讨好,小心翼翼的。不过通过8次的绘画治疗,3位孤儿的参与度都有所增加,拿着自己的画,非常想与治疗者表达交流,在绘画的观察中,与同伴常有冲突,负面情绪也有所增加,尤其是那位9岁的孤儿,最后一次,在不能接受同伴在自己的画纸上乱涂乱画,又把自己的画纸撕了一个小口,竟然拒绝画画,委屈的站在墙边哇哇大哭,是对他情绪表达的一个突破,绘画治疗给了他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负面的情绪表达了出来,而不是一直压抑,做一个乖孩子。绘画治疗达到了它的目的,通过实践研宄,绘画治疗是适合聲桠儿童的团体治疗。
.........
五研究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绘画治疗干预是适用于聋观儿童的;2.对聲?儿童绘画治疗干预可以采用团体治疗的形式;3.绘画治疗干预是能够提高和改善聲观儿童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
..............
参考文献:
- [1] 王军利,王玲,吴东女,卢英俊. 生气、高兴和伤心情境中幼儿情绪表达策略差异[J]. 应用心理学. 2012(04)
- [2] 马向真,王章莹. 论情绪管理的概念界定[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3] 姜旭,钱文. 父母情绪管理能力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J]. 幼儿教育. 2012(18)
- [4] 马美容,王晶洋. 心理学视角下的艺术治疗[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12)
- [5] 何瑶波. 绘画疗法刍议[J]. 校园心理. 2012(03)
- [6] 李海红,汤晓霞. 浅议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J]. 前沿. 2012(04)
- [7] 罗明英,李冉冉. 亲子关系中幼儿情绪社会化培养[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8] 孙国胜,高春强,黄云华,高飞,张建芳,徐正才,徐华. 绘画治疗对情绪障碍儿童亲子关系的作用[J]. 当代医学. 2011(34)
- [9] 王思思. 绘画艺术治疗研究述评[J]. 焦作大学学报. 2011(04)
- [10] 杨文琪. 幼儿在消极情境中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性别差异[J]. 学前教育研究. 2011(10)
本文编号:9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