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背景知识对英汉同传质量的影响分析-基于知识图式及加工水平理论

发布时间:2014-09-23 20:41

【摘要】 本文试图结合Bartlett的知识图式理论与Craik和Lockhart的加工水平理论分析背景知识对于英汉同声传译质量的影响。同传译员通常为专业的语言学习者,而缺乏对于某一领域或行业的专业学习及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背景知识对于英汉同传质量的影响,给同传学习者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在理论部分,文章首先回顾了Bartlett的知识图式理论,介绍了图式的概念、分类以及它在听力理解模式中的运用;再引入Craik和Lockhart的加工水平理论,阐明信息的加工深度对于记忆深度的影响;之后介绍了前人的类似研究,结合以上两部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在实证研究部分,文章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考察背景知识掌握对同传输出质量的影响。笔者选择了8名被试分为两组进行实验,一组为实验组,组为对照组,8名被试在语言能力上水平相当。笔者选取了关于基因工程的同传材料同时对8名被试进行实验,不同之处在于实验组在实验前一天接受了30分钟的关于基因工程的背景知识培训。实验结束通过选取的语言知识点和语言外知识点对各被试的实验结果评分作为定量分析对比实验结果。定性分析部分则通过举例进一步分析了被试在输出时产生明显差异的原因。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即背景知识的掌握能够显著地影响同传译员的输出质量,不仅体现在语言外知识上,由于精力分配的失衡,也影响到被试在语言知识点上的得分。因此同传译员要实现较好的语言输出,不仅要有语言基础,还需要有较好的背景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 同声传译; 背景知识; 知识图式; 加工深度; 


第一章前言

本文试图结合Bartlett的知识图式理论及Craik和Lockhart提出的加工水平理论分析背景知识对于英汉同传质量的影响并进行实验证明,从而给同传学习者及教学工作者提供一点实际的参考意义。文章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前言,简单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研究所涉及的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及全文架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第一节介绍了图式理论,包括图式的概念、分类及其在听力理解模式的运用,第二节为加工水平理论,阐述了信息加工水平对于记忆深度的影响,第三节介绍前人研究,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三章为实证研究部分,第一节到第五节分别介绍了实验目的、对象、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和评判标准;第四章为结果与分析,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以及本章小节;第五章为结论部分。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
70年代后期,图式这一概念再次被人们提起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相对完整的理论。美国人工智能专家Rumelhart (1980)把图式称为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一组相互作用的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构件,他的这一解释又进一步完善了图式理论。他认为人脑中所存储的各种图式是由一个个单元组成的,是储存在大脑中的经验或背景知识。英国语言学家H. G Widdowson (1983)认为,图式是认知框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他还指出,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他们的语言知识和图式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图式的具体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Carrell和Eisterhold(1983)把图式定义为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即背景知识)的构架(structure);Cook把图式定义为“语篇过程所必需的思想表达”(Cook, 1994),即认为图式是人们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后人又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解释‘‘图式”,虽然在理解上有所不同,但主要观点是一致的,即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吻合。(卢伟,2005)


2.2加工水平理论
持久及更强烈的记忆痕迹。(M.W?艾森克,MT?基恩,2009: 244)依照这个学说,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幵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感觉分析涉及刺激的物理特性,而较深的分析则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提取。这种加工系列体现出不同的加工深度。加工的深度愈深,则有愈多的认知加工和语义加工。Craik (1972)将加工深度定义为“从给定刺激中提取出意义的程度而不是……针对刺激的分析次数”。 一个词得到识别以后,还可以与其他词建立联系,与有关的表象的故事联系起来。一个刺激的加工深度依赖于一些因素,如刺激的性质、可用于加工的时间和加工的任务等。例如,言语刺激比其他感觉刺激易于得到更深的加工;较长的加工时间可使刺激的加工程度更深;语义的任务就比语音的任务能使加工达到更深的水平。(王趋和汪安圣,2006: 85)尤为重要的是,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一个刺激如果较长时间地呈现在个体面前,就可能得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例如,个体面对一串无意义的随机数字,经过较长时间的联想,可以想出某种人为的意义联系,从而加深记忆痕迹。更不要说一步部优秀的小说,在反复品味之下印象日益加深。总之,那些得到深入分析、精细联想、清晰表象、丰富意义的信息可以产生比较深刻的记忆痕迹,从而维持较长时间;而那些仅仅受到表层分析的信息则只能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持续时间也就比较短。(邵志芳,2013: 140)


第三章实证研究....... 8
3.1实验目的............... 8
3.2实验对象......................... 8
第四章结果与分析 ................10
4.1定量分析.................. 10
4.1.1比较A、B组语言知识外测试点得分..... 10
第五章结论 ...................25


第四章结果与分析


4.1定量分析
不难看出,造成A、B两组在语言知识测试点上得分也出现悬殊差距的原因首先应该是以上的第一点,即译出语密度过大,信息密度较高,而且发言人语速也不慢,特别是大量出现的专有词汇也会加大两组被试的语言处理能力,而A组由于没有接受过背景知识培训,这些专有名词相对他们来说就厲于“不熟悉的名称”,这样又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短期记忆的负担,导致了翻译输出与实验组B组的悬殊差距。而由于语言知识与语言外知识的良性互动关系,A、B两组在语言外知识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知识的悬殊差距,这也说明了理解的过程不能仅有语言知识,需要语言知识与语言外知识的相辅相成实现理解。

 

4.2定性分析
从定量分析部分我们可以从宏观层面清楚看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语言知识点和语g外知识点上得分的明显差异,特别是当信息密集出现时,这种差异进一步扩大化。定性分析部分将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译文处理的优劣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


第五章结论


实证研究方面,笔者选择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8名成绩相当的研二学生,将8名被试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在进行同传实验前一天,笔者对实验组B组4名被试进行了 30分钟的背景知识介绍,内容涵盖实验材料将涉及的主要内容。实验前5分钟发给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8名被试相同的词汇表及要求,简单介绍实验材料内容。实验结束后,通过设置30个语言外知识(即背景知识)检测点及30个语言知识检测点对A、B两组8名被试的输出译文进行评分对比,同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文段进行定性分析,比较背景知识培训造成的A、B两组的不同译文效果。从定量分析来看,语言外知识测试点实验组的平均得分为22.63,对照组得分10.75,明显低于实验组。说明背景知识培训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实验组的4名被试通过培训已经在脑中形成了相互关联的知识架构,能够在同传过程中帮助她们分析预测、更快地理解文章内容。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9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