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呼啸山庄》评论史述评--文学上的斯芬克斯

发布时间:2014-10-04 20:00

【摘要】 从出版之初遭到的冷遇,到后来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所历经的评论过程如同小说本身一样奇特。在这一百六十多年里,几乎所有的批评理论都对这部小说产生过兴趣,于是,《呼啸山庄》的评论史便汇成了一处耐人寻味的景致。《呼啸山庄》的评论史,给予了我们一个“凭借”去通过一部作品审视这一百多年来文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文本与文学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本文立足于西方学者对《呼啸山庄》的评论,以时间和文学理论发展进程为背景进行梳理,以一个宏观的视角去审视《呼啸山庄》在每一种文学理论背景下被阐释出的意义。第一章,为十九世纪评论家对《呼啸山庄》评论的述评。此时的评论以传统批评方法为主,印象主义批评和外部批评是此时的主流。《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在十九世纪经历了从被误解到被发现的过程。第二章,为二十世纪前半期对《呼啸山庄》评论的述评。此时对作品的评论方法逐渐从文本外部转向文本内部。精神分析学说、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原型批评等理论纷纷成为评论家们理解《呼啸山庄》的工具,新批评的批评方法日益渗透到对《呼啸山庄》的评论中,无论是评论小说的主题、人物还是结构,评论家们都开始了从艺术的角度以文本为依托进行分析。在这一阶段,《呼啸山庄》从二十世纪初的毁誉参半转变为评论家眼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第三章,为二十世纪后半期四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对《呼啸山庄》评论的述评。这四种理论分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叙事学和解构主义。这一阶段的评论呈现出极其丰富的样貌,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呼啸山庄》的评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增加了新的维度。经过以上三章纵向的梳理之后,在结论部分,首先对《呼啸山庄》的评论史进行横向的总结,进而去探究《呼啸山庄》能够长久地获得评论家关注的原因,以及它的评论史所给我们带来的关于文学批评理论的思考。 

【关键词】 呼啸山庄评论文学理论; 

绪  论 

1、论文主题的形成 
“勃朗特姐妹”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艾米莉•勃朗特虽不如姐姐夏洛蒂•勃朗特自小说出版便受到文坛的瞩目,但在时间的沉淀里,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似乎更显光华。《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唯一的一部小说,却足以使她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文学史上,而与《呼啸山庄》本身相比,关于小说的评论则构成了另一幅迷人的图景。 一百六十多年来,《呼啸山庄》就像闪烁在文学史上的一个谜,诱惑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去靠近它,发现它,解读它。《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就如同那个旷野上神秘的山庄,而它的解读者就如同那个探访者洛克乌德,这个幽闭的世界带着巨大的魔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探访者在这里驻足、思考,试图发现其中真实的故事。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呼啸山庄》的接受经历了由“冷”到“热”的过程,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去重新思考:究竟应该如何解读一本小说?什么样的小说可以被称为经典?为何同一本小说在不同的时代会获得差异如此巨大的评价?我们今天的评价就一定是合理的吗?《呼啸山庄》因其特殊的际遇让我们有了一个凭借,通过它我们可以细致地审视每一个阶段人们对它态度的变化,进而去思考这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决定这一变化发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会解读一部作品的过程,也是重新思考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那些关键因素的过程。 深入挖掘一部作品有其意义,在一部作品出版一百六十多年以后,从整体上去回顾这部作品的评论过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立足于西方学者对《呼啸山庄》的评论,以时间和文学理论发展进程为背景进行梳理,以一个宏观的视角去审视《呼啸山庄》在每一种文学理论背景下被阐释出的意义。 
........

2、研究现状及创新      
国内对于小说《呼啸山庄》的研究非常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小说主题、人物、艺术技巧的分析,《呼啸山庄》与其它文学作品的平行比较,对艾米莉•勃朗特生平的关注等等。研究《呼啸山庄》时涉及的文学理论也比较全面,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叙事学、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等理论都有所体现。与国外的评论相比,国内研究的特殊之处在于:一是在进行平行比较时,国内学者会选择一些中国的文学作品,比如《金锁记》、《日出》、《红楼梦》等,二是由于众多中译本的存在而衍生的译介研究。但是,目前还没有出现对《呼啸山庄》的批评进行整体梳理的论文,对这方面有所涉及的是三部相关的著作。一是杨静远编选的《勃朗特姐妹研究》,这本书在前言里简要地提到了《呼啸山庄》评论的大致脉络;二是冯茜在《英国的石楠花在中国——勃朗特姐妹作品在中国的流布及影响》一书中,首先梳理了勃朗特三姐妹在西方的批评概况,这里较为完整地勾勒出西方学者对《呼啸山庄》的批评面貌,但由于这并不是此书的研究重点,所以不够详尽;三是高万隆等人合著的《艾米莉•勃朗特研究》,这本书中的“异域评话”一节以非常丰富的资料梳理了《呼啸山庄》在西方的评论,但“述”远多于“评”,以资料的堆砌为主,所以并没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梳理充分地反映出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1章   19世纪《呼啸山庄》评论述评  

1.1  早期评论      
《呼啸山庄》最初的探访者显然没能理解这个神秘的世界,这部今天公认的“伟大作品”起初受到的冷遇,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小说问世时,尽管在英国本土和美国的一些重要报刊都出现了相关评论,但那只不过是当时对待几乎每一部出版作品的通例。大体看来,当时的批评界面对这部陌生作者的新书,是冷落和误解。此时的评论大多重复着这样的论调:小说在情节上粗俗不雅、支离破碎;内容离奇失真;小说风格阴森、恐怖、狂野;小说语言带有村俚气味;小说人物充满邪恶残忍的行为和败坏的道德总之,作者的创作能力并不成熟,这是一部难以接受的小说。 虽然小说诞生之初,几乎始终被这样的说辞弥漫着,但实际上,也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彻底的否定。在霍沃斯勃朗特姐妹的住所中,人们从艾米莉的书桌里发现了五篇报纸评论,通过这些评论,以及 1847 年发表在 Spectator 上的一篇文章可以发现,那时小说所表现出的惊人的力量已经得到了一些评论家的肯定,评论家们的矛头主要集中于野性的、奇怪的、痛苦的故事内容,希斯克利夫的残忍多变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塑造的不真实,以及混乱的艺术技巧。
.........

1.2  从多贝尔到斯温伯恩      
西德尼•多贝尔(Sydney Thomson Dobell)是第一位对小说表达高度赞美的评论家,小说第二版出版以后他发表在 Palladium 上的评论文章,也为小说带来了一定的声望。他比之前的任何一位评论家都详细地阐述了作品的天才,不吝使用最华丽的辞藻进行最热情洋溢的赞美:“一些段落,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位小说家都会为之感到骄傲就朴素天然的气势来说,现代散文中少有能逾越这些篇页的。那勇敢的纯朴,毫不矫揉的强烈的信念,极端的真实可信和罕见的新颖独创的绝妙组合,甚至在写超自然事物达到最高的效果时,也使人感到是完全可能的;把附带的情境 组合在一起的那种从容不迫的力量和协调一致的直观,把整个画面的明暗对比安排得那么巧妙,却又不露斧凿的痕迹;还有地点、时间、天气和人物的不亲切宜人的冷森森的感觉,都给那场无法控制的情感爆发增添了难以名状的凄婉的情调。”[7]他认为凯瑟琳塑造得“既新颖得出奇,又自然得厉害”,[8]希斯克利夫也是“同样奇特的一个创造物”。
.........

第 3 章   20 世纪后半期四种批评理论下的《呼啸山庄》............23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呼啸山庄》..............23 
3.2   女性主义理论下的《呼啸山庄》...........27 
3.3   结构主义叙事学下的《呼啸山庄》............31 
3.4   解构主义下的《呼啸山庄》.............33

第3章   20世纪后半期四种批评理论下的《呼啸山庄》      

《小说与重复》与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中出现的那股引人注目的潮流(研究者纷纷转向历史背景、文化批评、政治、伦理、后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似乎毫不沾边。然而我还是认为,在文学研究中返回历史、政治和伦理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是通过文本自身,通过对书页上语词积极主动的读解。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解构主义者在新一轮文学批评潮流兴起时的坚持,也道出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态。伴随着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尤其是当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日渐成为其核心,文本解读中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对二元对立的瓦解已然成为阐释文本的重要思想。在这种思潮之下,多元主义与跨学科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种宽泛和丰厚的形态。但无论是解构主义的读解还是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文本解读的多义性与多元化。所以,如果说此前《呼啸山庄》的评论者们在追求对《呼啸山庄》统一的、单一的解释时,结果阐释出了多种多样的意义是一种事与愿违,那么自解构主义以来,对于《呼啸山庄》多种意义的阐释便是有意为之。
.........

结  论 
小说最终确立了它在文学众体裁中的地位,小说理论也日趋成熟;其次,文学评论从关注文学作品的外部转向解读文学作品的内部,印象主义批评逐渐被形式主义批评取代;再次,其它学科对文学的影响日深,尤其是解构主义以来,多元化和跨学科研究体现得更为明显。而这些批评变化无疑都在《呼啸山庄》这部作品的评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呼啸山庄》被梅特林克称为“文学上的斯芬克斯”,在按照时间梳理了它的评论史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百六十多年来络绎不绝的探访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试图揭开关于它的谜团。而在历时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文学理论背景的变化,人们对这三个方面的探索也呈现着不同的面貌。      首先,人们要解开的第一个谜团是:作者与小说背后的世界是什么?传记批评是十九世纪主流的文学批评理论,圣伯夫的传记批评理论产生的重要影响也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而关于《呼啸山庄》作者的问题则更加扑朔迷离。小说出版时,人们困惑于作者究竟是谁,是男是女。在作者的身份明晰之后,又因为这是艾米莉唯一的一部小说,而让人们对艾米莉充满了好奇,人们想要知道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儿能够写出如此强有力的作品。同时,艾米莉作为勃朗特姐妹的一员,在人们对勃朗特家族的兴趣之下,自然也出现了一批关于艾米莉的传记研究。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9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