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基于数据分析的中国投资结构与生产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08 10:15

【摘要】 固定资产投资是当年GDP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乘数作用拉动经济增长,形成未来生产和服务能力,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投资又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活跃的变量,稳增长必须稳投资,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现阶段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结构的失衡,通过投资的存量和增量变动,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方法,所以研究投资和投资结构对生产结构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研究背景和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评介,文章的结构安排与创新点。第二部分是中国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变迁,通过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分析,来揭示我国投资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变动规律,并分析其中的问题。第三部分是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建立投资的加速模型、存量调整模型、中国投资函数模型,比较各模型的优缺点,从而确定一个描述中国投资总量的合理模型,并进行预测。第四部分是投入产出模型模型的实证研究,主要讨论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五张投入产出表中各行业的投资诱发系数的变动,并进行排序找出投资诱发系数的变动规律,预测了2012年的各行业的投资诱发系数;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结合在一起,将投入产出模型与计量经济学模型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构分析。第五部分通过全文分析的结论,给予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特点与创新点是通过世界各国人均投资的比较,以及理论分析得出中国投资率并不过高的结论,利用最新和较全面的数据比较了历年投资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投资诱发系数的变化来分析原因,预测了2012年的投资诱发系数,建立了中国投资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中国投资的规律并进行预测,将计量经济模型与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并进行了预测。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有着世界工厂的称号,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尤其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给中国的环境和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粗放式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中国是制造大国,但并不是制造强国,其出口产品中大部分还是附加值较低的加工业,这种工业结构势必会造成过度的能源、资源消耗,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产业发展的空间会逐步缩小,因此,中国需要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增加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比重,在更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绿色的 GDP;同时,中国的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较低,中国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发展服务业。具体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和产业结构失衡问题见下文分析: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正在发生巨大而深远的变化。国际上,全球格局时有调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为了解决本国的就业和良性发展,注重制造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一些高科技产业逐步迁回其本国,继续掌握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等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对新技术的出口也越来越谨慎,对中国想提升制造业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新的压力;同时一些新兴市场的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利用本国劳动力生产成本较低的优势,加快产业转移,对国内的低端制造业造成了不少的冲击;在中国内部,经济结构失衡,GDP 的增速下降到一个较低的平台,传统的发展模式需要调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并没有根本改变,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全国各地持续出现雾霾天气,水资源、土壤等基础生产资料不断恶化,传统的依靠污染发展经济的老路走不通了,同时,中国人力成本上升较快,传统的依靠人力成本低廉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上已经没有了优势,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绿色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早在 17 世纪,W.配第就发现:世界各国收入水平的差异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关键原因是是在于不同的产业结构。 1672 年,W.配第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结论: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有更高的附加值。经济学家费夏利的统计数据,已经验证了配第的判断,并首次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产业结构理论初歩形成。 1932 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了工业发展理论“雁形形态论” 。该理论认为,国家产业发展要密切与国际市场关联,产业结构要国际化,产业发展政策可根据“雁形”制定。1941 年,库兹涅茨在《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一书中阐述了产业结构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即产业结构的库兹涅茨理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列昂惕夫在《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 年》和《美国的经济结构: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探索和经验》中,开创性的运用投入产出的方法:通过编制不同产业部门间流量关系的投入产出表,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国民生产各部门间的生产和分配之间的关系,对美国的经济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产业结构调方面比较有影响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变迁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的两基准的理论。 1954 年,刘易斯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1958 年,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不平衡的增长模式,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不均衡链” ,由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投资战略部门,由外部经济带动下,其他行业也会随着主导部门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情况下,政府应主动承接了大量资金需求,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长,由于缺乏在这些私人资本投资项目的吸引力。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以支持一个强大的产业关联产业。罗斯托在其著作《经济增长的过程》和《成长阶段》中 ,发表了著名的扩散效应和主导产业的经济增长理论。扩散理论为主导产业的作用,在任何时候,能够保持经济增长,因为少数领导部门业绩的迅速扩张,而产生对其他部门的溢出效应。经济理论表明,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成长史,可以大致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六个阶段。

 

2 中国投资结构、生产结构分析

 

2.1 中国投资结构

2.1.1 中国投资率水平并没有过高

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中国投资率过高,已经越过警戒线。这种看法一度成为主流媒体和一些经济人物的口头词,其理论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其一般论据是横向比较,中国的投资率非常高,从国内来说,过度的投资造成了产能过剩,企业开工率不足。这些理论有一定道理,但是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从横向比较来说,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无从比较;从国内来说,产能过剩是结构问题并不是总量问题,很多产业的投资不够,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很不完善,需要加大投资。具体可以看下文的分析:我们也可看下表 2.1,列出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金砖四国的投资占 GDP 的比重,数据来源为世界银行。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平均的投资率在 20%左右,发达国家中,澳大利亚、韩国的投资率较高,不过最高也没超过 30%,德国、法国、美国的投资率基本在 20%以下,同时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的投资率也是较高的,金砖四国中,巴西的投资率不到 20%为最低,俄罗斯次之,最近几年维持在 22%左右,印度的投资率较高,一般维持在 30%,中国的投资率最高,最近几年的投资率达到 45%,是世界平均投资率的 2 倍多,但通过简单类比,就可以得出中国的投资率过高,非常危险吗?如果投资率能够简单类比的话,可以得出希腊的经济状况比德国更好的笑话。所以,本文认为,通过简单类比,得出中国投资率过高,非常危险的结论是错误的,如果比较,我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比较人均投资额。如下表 2.2,可以看出,世界平均人均投资从2003年到2011年基本是不断增加的,到2011年人均投资额为2225美元,而中国的人均投资额为 2478 美元,和世界平均水平差不多;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的人均投资较高,最高的如澳大利亚 2011 年人均投资为 16147 美元,低的如美国也达到 7068 美元,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投资水平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与同属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的人均投资水平也是较低的,2011 年日本的人均投资是中国的 4 倍,韩国大约是中国的三倍。

 

2.2 中国生产结构

2.2.1 总产出的产业构成及其动态变化

本文的分析选取 1990 年以来的总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从 1990 年到2011 年,我国第一产业增速落后与 GDP 增速,第二产业略高于 GDP 增速,第三产业显著高于 GDP 增速,这与我国经济处于的发展阶段是比较吻合的。同时,从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从 1990 年的 27.1:41.3:31.5 转变为 2011 年的 10.0:46.6:43.4,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 63.1%,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37.78%,第二产业上升 12.8%。从总的趋势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是一直下降的,从 1990 年的 27.1%,下降到2011 年的 10.0%;第二产业的比重有两次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从 1990 年的 41.3%上升到 1997 年的 47.5%,随后一直下降到 2002 年的 44.8%,随后重回上升趋势到 2006年的 47.9%,随后下降到 2013 年的 43.9%;第三产业基本上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从 1990 年的 31.5%上升到 2013 年 46.1%。到 2013 年,中国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0.0:43.9:46.1,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往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入人均GDP3000 美元阶段后,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了 50%,而我国在 2013 年人均 GDP 达到7155 美元,据查 2010 年世界第三产业的平均比重为 70.87,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重工业化比较严重,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工业化的发展需要较多的资源、能源消耗,这种经济结构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3 中国投资的经济计量模型分析.............................................................18

3.1 模型的理论介绍............................................................................. 18

3.1.1 加速模型.....................................................................................18

3.1.2 中国投资函数模型.........................................................................19

3.2 中国投资的经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19

3.2.1 数据来源和处理............................................................................19

3.2.2 实证分析.......................................................................................21

3.2.3 模型总述与预测.............................................................................25

4 中国投资结构与生产结构关系研究.........................................................27

4.1 投入产出的模型理论介绍....................................................................27

4.2 投资对生产的诱发系数分析............................................................... 30

4.3 计量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结合来预测...................................................37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41

 

4 中国投资结构与生产结构关系研究

 

4.1 投入产出的模型理论介绍

投入产出法,是由美国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的,其思想渊源有两个方面:一是魁奈经济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的再生产理论、苏联社会主义计划平衡思想,;二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凯恩斯主义理论。这既反映了在经济理论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又反映了在数学工具方面的创新和成熟,把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均衡理论完美的结合起来。投入产出法是纵向是投入,横向排列的是产出,采用复式记账法,建立投入产出表,根据此表上数据计算消耗系数的数学模型,从而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投入产出分析的工作首先要编表,建立线性代数分析的相应系统,利用消耗系数、诱发系数、拉动系数等反映经济之间联系的模型,全面的分析和判断行业,分析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之间的比率,来表达经济结构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对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清楚地揭示国民经济之间产业结构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各个行业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联系部门过程,以及平衡关系部门,以及工业生产和分配使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由于这个原因,输入输出方法,也被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此外,投入产出方法也可以扩展到国民经济和企业,以及类似的问题各地区,各部门的分析。当在地区问题上使用的,它反映了内部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在一个特定的部门使用,它反映了行业的各种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一个公司或企业使用,它反映之间的内在联系内的各种处理。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进行了中国的人均投资率,投资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投资总量计量模型的建立及预测、投资诱发系数的计算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一 、中国现阶段的投资率并没有过高,虽然简单的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投资率进行对比,会发现我国的投资率较高,但是这种简单类比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本文丛人均投资的角度对比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金砖四国的人均投资水平,发现俄罗斯(2787美元)、巴西(2428美元)、中国(2478美元)的人均投资非常接近,而他们都同处于金砖四国的位置,印度的人均投资很低,这与它本身的国情有关,印度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投资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投资都比较高,其中澳大利亚(16147美元)、加拿大(11349美元)、德国(7985美元)、法国(8516美元)、日本(9500美元),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投资水平很低,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同时本文还从储蓄率、投资产生的新供给的消化、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不同等角度论证了我国投资率没有过高。二、中国的投资总量在 2002 年之前,平减后的增长率在 10%上下波动,1996-2001年平均起来是 9.78%,其中 1998 年的投资增长率较高,为 14.1%,是因为 1998 年水灾严重,灾后重建拉动了投资。2002 年后,中国的投资增速加快,2003 年后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 20%以上,截取 2003-2010 年的时间跨度,平均增速为22.4%,2011 年的增速有所滑落,降到 16.1%。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3-2010 年的投资增速都稳定在20%以上,2011年增速有所下滑,2012、2013年投资增速重回20%左右,从建立的中国投资函数的计量经济模型 LI=-3.33+1.47LK(-1)+0.74LI(-1)-0.66LI(-2)-0.46LI(-4)来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上一期资本存量、上一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正相关的,与上二期、上四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负相关的,即:上一期资本存量增加 1%,当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 1.47%,上一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 1% ,当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 0.74%,上二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1% ,当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减少 0.66%, 上四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 1% ,当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减少 0.46%。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系数符号的变动,表示了我国投资的波动有着热冷交替的特征,当然资本存量越大,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越大。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a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