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WTO体制下碳关税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1:35

  本文关键词:WTO体制下碳关税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气候变化 碳关税 边境调节税 自由贸易 环境保护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此世界各国已经展开了国际合作,并初步形成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为基础的国际气候法律制度,旨在通过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减缓气候恶化趋势。然而,在如何分配减排责任的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和立场之间存在着巨大分歧,使国际气候合作难以顺利展开。在此背景下,出于对采取减排措施所导致的竞争力受损和“碳泄漏”问题的担忧,发达国家试图通过采取单边贸易措施间接地迫使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责任,以实现全球共同减排的效果。由欧盟首先提出的碳关税就是这类单边贸易措施的代表,多边贸易体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由此也成为了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碳关税问题既是WTO体制下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二者冲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激烈博弈的结果。 本文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碳关税的合理性问题为切入点,对WTO体制下美国碳关税制度的合法性进行了分析,并就WTO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路径及我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引言部分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国际气候合作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指出碳关税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即国际减排集体行动陷入困境及欧盟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在分析碳关税将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之后,阐明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首先对碳关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指出碳关税的实质是一种边境调节措施,并简单介绍美国碳关税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美国提出碳关税的意图和及其实施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本文认为该制度具有明显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特征。 第二部分对碳关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是否具有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以“美国碳关税制度”来否定“碳关税”的作法过于主观,应将后者置于贸易与环境关系视角下进行分析后再作结论。为系统地探讨这个问题,本部分从经济、法律和政策三个层面阐述了WTO体制下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产生冲突的原因,以及自由贸易者和环保主义者之间关于单边贸易措施的争论,并认为碳关税对于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和发展中国家长远发展权的保障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根据环境成本内部化和的贸易效应理论,以环境关税对我国钢材出口所产生的影响为例,指出碳关税对自由贸易的限制效果并不明显,由此认为碳关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详尽分析了美国碳关税制度的在WTO体制下的合法性。本文认为,根据WTO现有规则体系难以得出该制度是否合法的确切结论。一方面,在碳关税是否适用边境调节税规则的问题上存在着争议;另一方面,尽管该制度违反了WTO基本原则,但如果美国援用GATT 1947第20条一般例外规则进行抗辩,是否能得到争端解决机构的支持也无法确定。 第四部分对如何构建碳关税制度提出了观点和建议,认为碳关税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特殊与差别待遇”及比例原则等基本原则;实体规则应针对碳关税的基本要素作出规定,包括碳关税措施的类型及实施方式、碳排放量计算标准、产品覆盖范围、碳价格及税/费水平及发展中国家的缓冲期等内容。 第五部分是对构建碳关税多边协调机制以及WTO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思考。首先分析了WTO现有规则体系在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上具有一定的缺陷,指出WTO应以整合贸易—环境规则为思路作出变革。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碳关税多边协调机制的构建设想,认为该机制应是贸易规则与减排规则的结合。最后介绍了国际减排合作创新机制“国家间减排计划”的内容。 第六部分是阐述了我国从国内法律层面应对碳关税的策略选择问题。首先指出建立碳税和排放交易机制既能保证我国减排目标的实现,也能产生应对碳关税的积极效果。然后就如何构建我国的碳税和排放交易机制提出了具体设想,并建议我国应逐步完善环境管理法律体系。 结语部分展望了碳关税对WTO、我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强调我国应以应对碳关税为契机,在实现经济转型的同时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气候变化 碳关税 边境调节税 自由贸易 环境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96.1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2
  • 引言12-14
  • 一、碳关税的内涵与外延14-21
  • (一) 碳关税的界定15
  • (二) 碳关税的法律依据——边境调节税规则15-16
  • (三) 碳关税实施的基础——排放交易机制16-18
  • 1. 欧盟模式17
  • 2. 美国模式17-18
  • (四) 美国碳关税制度的内容与法律特征18-21
  • 1. 主要内容18-19
  • 2. 法律特征19-21
  • 二、贸易—环境冲突视角下碳关税的合理性21-28
  • (一) 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原因22-24
  • 1. 经济层面22-23
  • 2. 法律层面23-24
  • 3. 政策层面24
  • (二) 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焦点问题24-26
  • 1. 环保主义者的观点25
  • 2. 自由贸易者的驳论25-26
  • (三) 碳关税的合理性26-28
  • 三、WTO 体制下美国碳关税制度的合法性28-37
  • (一) 碳关税与GATT 边境调节税规则29-30
  • (二) 碳关税与WTO 基本原则30-32
  • 1. 最惠国待遇原则30-31
  • 2. 国民待遇原则31-32
  • 3. 关税减让原则与取消数量限制原则32
  • (三) 碳关税与GATT 环保例外规则32-37
  • 1. 环保例外规则的内容32-33
  • 2. 基于第20 条(g)款的初步论证33-35
  • 3. 基于第20 条引言的审查35-37
  • 四、碳关税制度的构建37-43
  • (一) 基本原则38-40
  • 1.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38
  • 2. “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38-39
  • 3. 比例原则39-40
  • (二) 实体规则框架40-43
  • 1. 碳关税措施的类型及实施方式40-41
  • 2. 碳排放量计算标准41
  • 3. 产品覆盖范围41-42
  • 4. 碳价格及排放额度分配42
  • 5. 发展中国家的缓冲期42-43
  • 6. 税款使用43
  • 五、碳关税多边协调机制的构建43-56
  • (一) “绿化”WTO——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契机44-50
  • 1. WTO 体系的局限性45-46
  • 2. WTO 整合贸易—环境规则的路径46-49
  • 3. 建立全球环境贸易协调统一机制49-50
  • (二) 碳关税多边协调机制的构建50-53
  • 1. 基本原则51-52
  • 2. 制度框架52-53
  • (三) 国际减排协作机制53-56
  • 1. 现存协作机制的缺憾54-55
  • 2. 机制创新——国家间减排协作计划55-56
  • 六、我国应对碳关税的立法设想56-64
  • (一) 我国的应对态度56-57
  • (二) 国内法律制度层面的应对57-64
  • 1. 碳税立法设想58-59
  • 2. 构建排放交易法律制度59-62
  • 3. 完善配套法律法规62-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艳丽;;论原产地规则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1年26期

2 李磊;刘斌;;WTO导致了反倾销的泛滥吗[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05期

3 余俊;;TRIPS协定与中国知识产权法制的变革[J];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07期

4 史晓丽;;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实体规则研究[J];法学杂志;2011年07期

5 宋玉;;浅析我国贸易与环境相互影响及法律对策[J];山东纺织经济;2011年07期

6 余俊;;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TRIPS协定在中国的十年[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04期

7 范晓波;;多哈回合规则谈判之反倾销公共利益议题[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陶磊;庞俊;;中国原材料限制出口案初裁报告评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26期

9 颜梅林;陈亮;;比较借鉴视角下ECFA争端解决机制建构研究——以WTO、CAFTA、NAFTA争端解决机制为鉴[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06期

10 景宣如;;解读WTO保障措施中“不可预见的发展”[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波;李玉洁;;试论美国在WTO/DSM非违法之诉内解决人民币汇率争端的不可行[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2 刘筱萌;;WTO争端解决机制报复权利的转让问题初探[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3 宋杰;;WTO内“潜在利益”的保护:一种新贸易干涉工具?──基于国家责任援引机制的观察与评论[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4 段玉銮;李景元;郝志功;杜稳灵;;第三章 WTO反倾销规则发展[A];新世纪社会经济变革与理性思考——WTO游戏规则对行为导向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影响[C];2002年

5 刘勇;;WTO成员并未承担防止和避免“倾销”的条约义务[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6 龚柏华;;入世以来中国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回顾与展望[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吴斌;;WTO透明度原则与中国盐业垄断体制改革[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敬;;浅析WTO争端解决机制与中国的应对[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孙立文;;WTO贸易救济争端解决裁决执行问题分析[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10 孙立文;;浅析WTO争端解决中国诉美轮胎特保措施案的法律意义[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t,

本文编号:999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99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2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