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21:11

  本文关键词: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教育 德育功能 主体生成 社会交往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生活共同体


【摘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遭遇着严峻的外部冲击,而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却长期受到忽视,这是现代德育面临的客观现实境况。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本形态和永恒存在,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内在的德育功能对于和谐社会秩序建设具有不可或缺性。因此,必须摒弃德育即为学校德育的固化理念,在创新学校德育的同时,加强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理论研究,确立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德育地位,探寻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规律,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意义。 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受到来自于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大众媒介、社会活动、社区文化以及人际交往等各种德育影响的总和效应,其根本特征在于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和受教主体的全民性。在实践特性上,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交往性以及情境性,体现了人追求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主体性文化自觉,是社会道德秩序自我调整和完善的内在机制。对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理论演变的研究,不仅能够确证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客观存在,更在于对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认知发展逻辑的深入探寻。本文探索性地将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理论划分为混合共生、相对分离和趋向统合三个发展阶段,研究发现社会教育德育思想经历了从关注社会生活德行伦理,,到倡导人道主义帮助伦理,再到追求完整社会人格伦理的理论致思进程。这一辩证性思想进程不仅反映出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内涵逐渐变得丰富全面,而且更加关注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德育功能实现,折射出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向人的类本性的复归趋势。 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客观自在性,关键在于如何得到真正实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现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依据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实现随着人类交往关系的阶段性演变而呈现出强势主导、整体式微和全面实现的历史发展动态,表明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存在着内在因果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对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实践的历史考察之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证,从而尝试探索出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规律,即不同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决定和制约着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程度。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交往关系中,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只能在生活伦理秩序上得到实现;在物的依赖性社会交往关系中,由于人的原子化生存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受到抑制;在人的平等自由社会交往关系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才能得到全面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以人为中心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整体性社会交往关系结构遭遇了工具理性和物质主义的侵蚀和消解,使得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因主体缺失而陷入现代性困境。而在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同样由于急剧社会转型过程中主体利益观念、主体正义行为、主体意义关怀、主体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而出现现代性异变。基于现代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张和传统共同体的日渐消逝,西方学者们提出了在公共理性基础上建立具有伦理精神的普遍性制度规范,以及以共同体化的现代社会生活培育人的德性品格的学理性致思努力,对构建现代社会交往关系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但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互为前提,才能形成突破社会教育德育困境的现实逻辑理路。 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应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扬弃与超越中国传统社会教化和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积极借鉴西方社会教育德育实践的有益经验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教育的成功经验,着眼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社会德育主体的生成和新型社会交往关系的型构。在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路径选择上,关键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各个社会教育德育主体的良性互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行动准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开展社会德育活动,不断扩大社会德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充分彰显社会德育活动的人民性;全面建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积极建设人们的精神文化家园,在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和谐互动中陶冶和培育人的德性人格。
【关键词】:社会教育 德育功能 主体生成 社会交往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生活共同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1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Extended Abstract11-18
  • 1 绪论18-45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18-26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26-40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40-42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42-45
  • 2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解析45-81
  • 2.1 社会教育的存在性确认45-62
  • 2.2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表现62-71
  • 2.3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特性71-81
  • 3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思想演变81-118
  • 3.1 混合共生阶段的生活伦理德育思想81-90
  • 3.2 相对分离阶段的人道主义德育思想90-100
  • 3.3 趋向统合阶段的完整人格德育思想100-113
  • 3.4 社会教育德育思想理论演变的检视113-118
  • 4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规律探寻118-157
  • 4.1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实践形态的历史演变118-130
  • 4.2 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实践的历史性考察130-154
  • 4.3 社会教育德育实践发展规律的逻辑归结154-157
  • 5 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现代性困境与突破努力157-194
  • 5.1 社会教育德育主体生成的现代性困境宏观解析158-166
  • 5.2 转型期中国社会教育德育主体生成的制约因素166-178
  • 5.3 对培育现代社会教育德育主体致思努力的研判178-194
  • 6 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194-227
  • 6.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社会德育建设194-203
  • 6.2 以为人民服务彰显社会德育活动的人民性203-214
  • 6.3 以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培育现代德性人格214-227
  • 7 结论227-230
  • 参考文献230-241
  • 作者简历241-243
  • 学位论文数据集2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述胜;民国时期社会教育问题论纲——以制度变迁为中心的多维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2 姚飞;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3 池忠军;;社会生活共同体建构的德性之维[J];道德与文明;2008年06期

4 邹平林;;道德滑坡还是范式转换?——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及其出路[J];道德与文明;2011年02期

5 房博;;哲学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03期

6 李绍伟;池忠军;;村民自治的功能主义二分法及统合[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7 ;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J];党建;2014年04期

8 余国政;陈咏梅;;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贯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反思与重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王雷;;我国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本文编号:1051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051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c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