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8 11:06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是处理人与自然(主要是环境和资源)关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文明的有机构成部分。生态文明重在建设,并且历来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一个国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不仅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水平,也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从生态运动在世界兴起以来的历程看,随着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保护地球等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波澜壮阔、方兴未艾的趋势,并且如马克思所说,这“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固然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但是更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公众通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通过实质性地介入生态治理过程并影响其决策,能有效地反映和实现自己在生态利益方面的诉求,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落到实处。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到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讨论、保护、利用中来。中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抽象口号到具体行动、从群众式运动到治理常态化、从响应政策号召到自觉主动参与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进步与挑战并存,令人欣慰的是公众的参与能力日益增强,甚至倒逼政府的生态治理改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庄严的行动,正汇入当代中国进步的潮流之中。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具有正当性。学理层面的正当性强调科学理论的指导并善于吸收、借鉴“他山之石”,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这方面,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及蕴含于其中的人的活动理论,必须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论,必须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革命主体理论,必须参考西方的环境公共信托理论。实践层面的正当性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无论是解构旧理论还是创立新理论,目的都是如此。在这方面,公众必须并且也只能通过一系列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参与内容和参与形式,并且经历一定的过程才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中国,建构崭新的、和谐的人地关系。经验层面的正当性强调公众个体、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这方面,公众个体应从社会责任感、消费理念、科学知识等方面来培育和锻炼自身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国家应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实现生态善治,国际社会也应加强全面合作,维护全人类在生态文明上的共同利益。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具有可行性,这种可行性表现在:听证会、座谈会、问卷调查、信访、公益诉讼等平台被公众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立法、决策、执行、救济等环节;作为公众参与重要载体的环保NGO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较之公众个体而言,它们能够在与政府、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对话和协商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传统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的共同发力不断创新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使公众能够借助媒体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压力,进而影响政府的生态政策议程及行动框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成为中国政府和公众的共识。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良好的可行性条件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帆风顺的,事实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仍存在着参与的复杂性、参与行为带有盲目性、参与无序化、参与深度不足等现实问题。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受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科学文化素质的制约、制度体系不配套的制约、政府部门及官员政绩观的制约等,因而需要我们以深刻的问题意识,直面而不回避问题,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倡导的“共享”理念的题中之义,又由于它涉及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层面,因而需要将其当做一项系统工程,采用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来解决:提升公众的生态科技意识、生态权利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生态法制意识;明晰政府职责,为满足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需求提供充分保障;整合和完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机制、表达机制、介入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功效;充分挖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效能,实现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扩大公众体制内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建构合理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从公众能力指数、政府支持指数、绩效指数三方面对公众参与进行科学评价;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汲取世界公众生态参与的有益成果和成功经验,为中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面向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应遵循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顶层设计与基层摸索相统一的原则、从中国国情出发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统一的原则,继续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自我,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为世界进步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321;D621.5
,
本文编号:1266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1266126.html